2.1 古代通信

人类的通信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人与人之间的语言、肢体交流就是最早出现的通信。通信的发展历史则可以分为古代通信和近现代通信。从通信形式方面,可以分为文书通信、信号通信、保密通信等。

2.1.1 文书通信

1.域外邮驿

埃及在第十二王朝(约前1991—前1786)时期,已有关于通信活动的记载。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以本部为中心建筑石砌驿道,加强对各地区的控制。驿道遗迹至今犹存。

波斯帝国在居鲁士(前590/前580—约前529)统治时期的邮驿,由骑兵担任传递。大流士(前558—前486)在亚述帝国驿道的基础上修筑驿道。驿道四通八达,沿途设有驿馆,以便调遣军队和传达政令。

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征服了地中海区域,建立行省制度。公元前1世纪后期开始的罗马帝国,疆域广大,经济繁荣,交通发达,邮驿已成为军事和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罗马“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用白土粉饰屋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汉书》说:“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这些话说明当时中国对罗马邮驿的情形已有所了解。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有些新建立的国家,仍采用罗马的邮驿制度,如东哥特王国的狄奥多里克统治亚平宁半岛期间(493—526),在其统治区内保持了罗马邮驿制度的主要部分。东罗马帝国邮驿制度基本上沿用罗马旧制,后来成为阿拉伯邮驿制度的基础。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750—1258)在中央设有管理驿递的部门,在各省设置驿馆900多处,并广开驿道。驿道干线以巴格达为中心,东达锡尔河,东南到波斯湾,北通摩苏尔,西通叙利亚,干线两侧设有若干支路。

14世纪时,中亚地区曾出现过一个强大而又短暂的帖木儿帝国,是由蒙古人的后裔建立的,控制着包括现在的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广大地区。帖木儿帝国制订了严格的邮驿制度,规定驿使每天必须走500里路程,而且还赐予驿使一项特权,行路中需要换马时,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寻常百姓,只要驿使提出换马的要求,都要用自己的马和驿使交换,如果拒绝就有杀头之罪。在一段时期内帖木儿的大军开疆拓土,屡战屡胜,与邮驿制度健全、信息灵通是分不开的。

日本在大化革新(646年开始)时期,仿照中国唐朝的邮驿制度开始建立邮驿。日本邮驿制度一直延续到1871年建立近代邮政时才被废除。

2.中国古代邮驿

据《周礼》记载,中国周代就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馆舍,为过往官员和驿使提供食宿,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中国古代邮驿有邮、置、遽、传、驲等不同名称,汉朝始称邮驿,元朝称站赤,明清两代通称驿站。自周朝起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建立大清邮政、清末裁驿归邮止,中国古代邮驿存在了约3000年。

关于周朝以前的邮驿尚未发现直接史料,但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推测商代已经有了有组织的通信活动。考古学家认为甲骨文中有两个字都是指传递情报的人。

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的文件,而不允许传送私人信件。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出外经商的、做工的,以及战乱年代被迫出征的战士和远离家乡逃荒避难的人们,都需要和家人亲友通信。特别是各地商人,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谈贸易、寄递账单等都迫切需要通信,于是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应运而生。大约在唐朝的时候,长安、洛阳之间就有了专门为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可以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挣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长安的机构。这些机构发给商人存钱的收据,商人拿着收据回到地方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取钱,这样就免除了路上被强盗抢走钱财的风险。明朝初年,在西南地区出现了叫“麻乡约”的民邮机构。那时候许多外省人移居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四川省,尤以湖北省孝感的人最多,他们虽然定居在四川,但仍很想念家乡的亲人,所以每年都定期举行集会,并推举代表,回乡探亲,同时也帮助同乡捎带书信和包裹,天长日久,就成了传统。于是人们干脆就成立了叫“麻乡约”的商行,专门负责替人传递包裹和信件,兼营货物运输。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民间出现了专业民邮机构——民信局。民信局的出现是民间贸易、民间交往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信局首先出现在著名的港口城市——宁波。那里工商业发达,是水陆交通的重镇,当地有许多人外出经商做官。当时的宁波绍兴一带人士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非常频繁,但托人转带非常不便,一封信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在这种背景下,民信局产生了。由于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所以民信局发展很快。不久,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和一些沿海口岸相继建立了许多家民信局。这些民信局一般都有一定的管辖范围,路途遥远的邮件常常需要几个民信局互相合作,才能把邮件传递到目的地。当时的民信局经营范围很广,既能传递信件、包裹,也能汇兑银钱,甚至还能托运一些大件物品。民信局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多达数千家。在广东、福建的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门为海外侨胞服务的民信局——侨批局。那时候许多穷苦百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去谋生。虽然身在海外,但仍心系故土,需要和家乡的亲人通信联系,也需要给家人寄回金钱和物品。民信局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成立了专门为侨胞办理通信和汇款业务的机构,只是因为福建方言中把“信”说成“批”,所以才叫“侨批局”。

3.邮票与邮政

邮票始于英国,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一便士黑票,如图2-1所示”;1861年英国亨利·比绍普创制和使用第一个有日期的邮戳。

关于黑便士邮票的故事对于以后通信业务的设计仍然有启迪。

19世纪30年代的某一天,伦敦一个中学的校长罗兰·希尔正在街上散步,他看到一位邮递员把一封信交给一个姑娘。姑娘接过信,匆匆瞟了一眼,马上又把信还给了邮递员,不肯收下。希尔十分纳闷,邮递员走后,他好奇地问姑娘为何不收信,姑娘羞怯地告诉他,信是她远方的未婚夫寄来的,因为邮资昂贵,她支付不起,所以不能收,不过,她已从信封上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原来,他们约好在信封上作一种只有他俩才懂得的暗记,这样,用不着看信的内容就互通音讯了。希尔深感邮政制度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决心进行改革。

图2-1 黑便士邮票图片

那时,英国的邮政制度十分烦琐,除了国会议员享受免费邮寄信件的特权外,其他人寄信都是由邮递员根据路程远近、信纸页数的多少向收信人收费,邮资昂贵,一封普通国内信件的邮资竟高达6便士,最高的收到了17便士,而当时英国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是18便士。因此,拒付费用、拒收来信的争执时常发生。

在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计算和创新后,罗兰·希尔提出了“降低邮资、统一收费标准、简化邮递手续”的思路。1837年1月,他以上述观点为基础写成了一本题为《邮政改革:重要性及实用性》的小册子,呈递给当时的财政大臣,不料受到冷落。出于无奈,他只得将小册子修改后公开发表。他提出了三项建议:由寄信人在邮局付现金;通过对信封、信纸收费的办法统一邮资;使用“一片只要盖上邮戳即可的纸片,在其背面涂上黏液。这样,其持有者将纸片浸湿后,可将它贴在信封之上”。

这三项建议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这种情况下,1839年8月,维多利亚女王签署法令,决定正式采纳希尔的建议,并调希尔进入财政部负责实施这一计划。1839年9月6日向全国公开征集“标签”(当时尚不叫邮票),在收到的2600多封应征图案中,5位作者的4份作品获奖。罗兰·希尔根据这4份作品,以威廉·维恩所做的维多利亚女王肖像的纪念章作原画,用绘画颜料画了两幅邮票画稿,交查尔斯和费雷德里克·希思父子雕刻,邮票由帕金斯·倍根公司承印,以黑色为基调,下方印有“一便士”字样,故称为“黑便士”。

原定于1840年1月1日启用的邮票因设计的延误,1840年5月6日正式开始使用,与“黑便士”同时使用的还有“蓝便士”(面值两便士的蓝色邮票)。从此,邮票在世界上诞生了。

“黑便士”邮票使邮政工作大大前进了一步,标志着世界近代邮政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黑便士”是颜色和面值的合称。它采用黑色雕刻版印刷的无齿孔,不标国名,只有女王的肖像,当时世界上还无邮票,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行邮票的国家,至今英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邮票上无国名的国家。图案上方有“邮资”(POSTAGE)字样,下方是表示面值的“一便士”(ONE PENNY)的字样,一便士为黑色的,印张每行由12枚邮票组成,共20行,每张240枚。这是因为英国当时币制为1镑=20先令=240便士,一行12枚正好是一先令(12便士),一个全印张正好一英镑。特别有趣的是邮票的下面两角都各有一个英文字母,同一行上的每枚邮票图案左下角的字母相同。第一行A,第二行是B,以下按字母顺序类推;在图案的右下角的字母则表示邮票印在张中的位置,从左向右按字母的顺序排列,如第一横排从左至右为AA、AB、AC直至AL,第二横排依次为BA、BB、BC、直至BL……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仿造。尽管1840年的邮票现存数量相当可观,但要复原原来的一个完整的印张却是非常困难的。由于邮票刚刚问世,人们还不大懂得邮票是什么,所以每整张“黑便士”的纸边上都印有说明文字:“每一枚邮票是一便士,每行12枚售一先令,每全张售一英镑。把邮票贴在收信地址右上方,涂湿标签时,请勿擦掉背胶。”

此外,当时还发行了专门供政府官员用的黑便士,与上面的黑便士的区别就是将上边左右两角的“星星射线”图案改为了左上角为字母“V”,右上角为字母“R”,而下边左右两角为“英文字母”不变。

在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邮政局——大清邮政是于1896年正式成立的。它是由当时霸占我国海关税务大权的英国人赫德一手创办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帮助我国发展邮政通信事业,而是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财富。以后几十年,从英国人赫德到法国人制黎、铁士兰,帝国主义列强一直控制着中国的邮政,并从中榨取了不尽的财富。但是当他们迫不得已将这项主权交还中国政府的时候,却声称中国政府反欠他们184万余两白银。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侵犯我国邮政主权的另一方式是他们纷纷在中国开办叫“客邮”的机构。这些机构名义上是为在华的英、法、美、德、俄、日等国的侨民提供邮政服务,但实际上却是他们用以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情报的情报网。在帝国主义的排挤、压制下,我国的民邮组织逐渐被削弱了,并最终于1935年停办。

1949年后,我国邮政业务的覆盖面得到了迅速扩大。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能看到邮递使者为我们送信送报的身影,即使是最僻远的山区,也都留下了邮递员的足迹。另一方面,我国的邮政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都成了邮政运输工具,许多邮政局都安装了诸如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报纸零售机等现代化设备。1998年,邮政和电信拆分,邮政局独立。

4.飞鸽传书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在平原地区还好些,在多山地区通信就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痛的问题。人们非常羡慕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类,如果能让鸟类成为人类的邮递员,通信自然要快捷多了。鸽子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善于长途飞行的飞禽,其记忆力非常好,就是把它带到几千里以外,它也能跨越高山大川、森林和海洋,飞回自己的家。据记载,1980年一个葡萄牙人将一只南非鸽带到葡萄牙的里斯本,但这只信鸽从里斯本出发,经过7个月的飞行,飞越了地中海和整个非洲大陆,最后还是返回了它在南非比勒陀利亚的家,行程达9000km。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据科学家研究,鸽子的大脑对地球的磁场分布非常敏感,它能通过对磁场的辨别找到飞回家的路线。鸽子是一种非常能吃苦耐劳的鸟类,尽管一路上风餐露宿,天气又变化莫测,时而朔风呼啸,时而大雨滂沱,但它仍能一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时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送信的鸽子一路上水米未进,但仍会拼尽最后一点力气飞到终点。当主人拿到信件的时候鸽子也常因劳累过度而死去。

飞鸽传书就是将信息捆绑在鸽子腿上,通过信鸽将信息传送到目的地。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信鸽通信是在公元前43年,古罗马将军安东尼带兵围攻穆廷城。当时罗马大军里三层外三层将穆廷城围得风雨不透,困守在城内的守军根本无法派人和城外的援军取得联系。这时守军指挥官白鲁特想到了鸽子。他把告急信绑在鸽子腿上,让鸽子从空中飞过敌人的重围而把消息传送给援军。援军得到了确切的情报,终于和城内的守军里应外合,打退了安东尼的军队。

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外,信鸽传书也有不少记载:

普法战争期间(1870—1871),士气旺盛的普鲁士士兵一度包围了法国首都巴黎。巴黎守军放出信鸽,向邻近部队告急,援军及时赶到。从此,法国人深爱信鸽,无论城乡,饲养成风,故法国有“鸽子王国”之称。

1897年,日本东京市郊八王子处发生大火灾。东京各报馆记者纷纷前往采访。因通信和交通断绝,众多记者采写的稿子无法发出。唯有朝日新闻社的记者利用信鸽迅速将新闻稿传回报社。该社也因此成为此次火灾报道的领先者。

1942年,一艘英国潜艇被德国施放的深水炸弹击中,沉入海底。水兵们用一个特制的密封舱将一对信鸽保护好,用鱼雷发射器投放到水面。鸽子带着写有紧急呼救信号“SOS”和潜艇方位的情报飞向基地。有一只鸽子成功飞抵目的地,使潜艇乘员得救。为表彰这只信鸽,英国建了一座信鸽纪念碑。

1943年11月18日,英国第56皇家步兵旅为迅速突破德军防线,计划施行空中火力支援。计划即将实施时,英军意外顺利地突入德军的封锁地带。此时再以火力打击,势必自相残杀。千钧一发之际,一只名叫“格久”的信鸽带着文件,几分钟飞行二十余英里抵达目的地,防止了悲剧的发生,一千多名官兵安然无恙。“格久”因此被授予金质勋章。

1944年末,滇缅战场,一支美军被日军包围。美军因电台遭破坏,无法与上级联络。紧急之际,美士兵将腿上绑有情报的一只名叫“浅雨点”的雌鸽放出。“浅雨点”用约9个小时飞行510km,安抵目的地。盟军司令部随即派兵击溃日军。战后,“浅雨点”获“缅甸皇后”荣誉称号。

中国从1951年开始征调信鸽入伍,列入军事编制,广泛用于边(海)防线上。

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

不仅是鸽子,大雁也能传递书信,现在还常常把送信的邮递员称为“鸿雁”。汉朝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鸿雁传书的故事。公元100年,汉朝大臣苏武出使匈奴,匈奴单于很欣赏苏武的才能,想迫使苏武投降匈奴,被苏武严词拒绝。于是单于便将苏武扣下,随后把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去牧羊,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什么时候就放他归汉。苏武在北海一带放牧19年,虽含辛茹苦,但始终不曾向单于屈服。后来汉昭帝与匈奴和亲,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问起苏武之事,单于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但这位使者私下里打听到苏武仍然在北海牧羊,于是回去后就把这个情况报告了汉昭帝。当时的霍光想出了一个计谋,又派去一个使者并对单于说:“大汉天子喜欢打猎,有一次射下一只大雁,雁腿上系着一封信,是苏武的亲笔信,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现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见无法抵赖,只好放回了苏武。虽然这只是霍光的一个计谋,但可以想象,当时一定有人已经在利用大雁传书了,否则这个故事就缺乏根据,霍光也不会想到这样的计谋,单于也不会轻信。

2.1.2 古代信号通信

古代信号通信是利用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人的基础感官(视觉,听觉等)可达性建立通信系统,是人类基于需求的最原始的信号通信方式。

在我国和非洲古代,击鼓传信是最早、最方便的办法,非洲人用圆木特制的大鼓可传声至三四公里远。

我国古代战争中,两军交兵,往往要用声音来传递命令,如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等。这是因为打仗时敌我双方混战在一起,人员交错,靠人来传递命令是很困难的,而战鼓一响却可以一呼百应。在现代的军队中,仍能看到利用声音来传递信号的情形。比如,进攻时由号手吹响嘹亮的冲锋号,夜晚睡觉时吹熄灯号,早晨吹起床号等。

靠人来传递信息速度是很有限的,即使骑马最多也只不过60km/h,声音的传播距离也不能太远,所以在通信方式上进行变革是必然的趋势。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人们为了防范和抵御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骚扰,就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烟火报警通信装置——烽火台。烽火台是用石块垒成的十多米高的石堡,上面堆有柴草和狼粪,时刻都有士兵在上面值勤观察和瞭望。一旦发现敌情,夜间点燃柴草,使火光冲天;白天则点燃狼粪,因为粪燃烧时其烟垂直向上,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故而将烽火又称为狼烟(到今天还有成语“狼烟四起”)。烽火通信系统是由许多个烽火台一个接一个串联组成,每个之间有一定间隔。每当出现紧急情况便点燃烽火,后一个烽火台看到前面的烽火信号便也跟着点燃烽火,以便通知下一个,这样从前到后依次传递,警报很快就从边关传到了内地,中原人民也就可以早早地做好抗敌准备。烽火不仅能表示警报,而且还能反映出一定的信息,比如利用燃放烟火堆数的不同,每道烟火的时间间隔的不同等就可以大致表示出来犯敌人的数目、方位等内容。只要事先规定好每种组合的定义,烽火就能传送一定量的警报信息。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而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最为壮观。长城不仅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屏障,也是一个烽火通信系统,长城上每隔200m左右就修建了一座烽火台。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可以想象,当年烽火在雄伟的古长城上传递时,绵延不断、横贯千里的情景一定蔚为壮观。唐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秦始皇建造了万里长城后,各朝各代都在长城一线上派驻了大批军队,并且多次对长城进行维修,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在明代。今天,长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它仍然具有象征意义,一座座烽火台就像一座座丰碑展示着我国发达的古代文明,也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除了烽火通信方式,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还有“天灯”“旗语”。天灯的代表是三国时期的孔明灯的使用,发展到后期热气球成为其延伸。孔明灯成为现代的一种娱乐项目,如图2-2所示。旗语在古代是一种主要的通信方式,现在是世界各国海军通用的语言。不同的旗子,不同的旗组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这些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或者是广播式,或者是可视化的、无连接的。

图2-2  2014年长沙湘江西岸刚刚放飞的孔明灯

2.1.3 古代的保密通信

公元前5世纪斯巴达人使用一种叫“天书”的器械。它用一根木棍,将羊皮条紧紧缠在木棒上,密信自上而下写在羊皮条上,然后将羊皮条解开送出。除非把羊皮条重新缠在一根同样直径的木棍上,才能把密信的内容读出来。这是最早的保密通信。

公元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Polybius)想出一种信号通信方法。他把字母排列在一个方表内,并把各横行和纵行标上数字,每个字母用它在横行的数字和它在纵行的数字代表,这些数字可用火把传送,右手举的火把数表示字母的第一个代码,左手举的火把数表示字母的第二个代码。这种方法可以把信号传送较远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