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常见的几种错误理财习惯

习惯拥有力量,坏习惯也是,理财坏习惯带给我们的是这样那样的损失——该积极投资的时候,我们躲在后面犹豫不决;该回避风险的时候,我们却固执地冲在前线而最终损失惨重。我们往往想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多的享受,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些坏习惯像一个个小漏斗,让我们的财富流失于无形。

1.2.1 缺乏长久的规划

最常见的错误理财习惯是:缺乏长久规划,只想一夜暴富。

梦想一夜暴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投资理财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常人未能发现的投资机会,从而迅速获得高额的投资收益。

但过了一段时间,原来预期的财务目标并未实现。最初的激情开始慢慢消退,直至选择了放弃,以至于最终成了理财领域的匆匆过客。

理财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应该要有长期的规划。在坚持中养成习惯,在习惯中继续坚持,慢慢形成良性的循环。当然,方法多种多样,如基金定投、坚持储蓄、购买期限较长的期交分红型保险等,在长期持续的重复性行为中培养惯性,最后就会成为一种自然。

一旦理财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事情就变得轻松愉快了,财富也就在无形中实现了增值。

这里教大家一个快速测算自己财富增值速度的窍门,那就是所谓的“72法则”——72除以年化收益率,即为资产翻翻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年化收益率是4%,18年内你的资产就能翻一番(72/4=18);而如果收益率能提高到12%的话,6年时间,你手中的资金就会翻一番了(72/12=6),如下图所示。

1.2.2 投资等同于理财

市场调查显示,90%的人认为理财就是投资或者投机。其实不然,理财是用户根据自身财务能力和风险承受度,在不同的保障和投资工具之间合理分配资金,并最大限度获得保障和增值的过程。因此,理财的实质是对财产的经营、对财产风险管理。

投资是指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

也就是说,投资确实是理财的一部分,但却不是理财的全部。

1.2.3 穷人不需要理财

“我没钱,理什么财。”这是许多人面对理财的一种下意识的反应。

这是思路上、思维方式上出了问题。殊不知,这恰恰是相反的,富人即使不理财,也能过着富足的生活,而穷人,如果不理财,只会变得越来越穷。

所以,即使再没钱,也要为明天保存财富的种子。钱少一样可以理财,大多数的百万富翁都是从一元钱开始的,理财不嫌钱小!

中国的80后大概都听过这个段子:比尔·盖茨每分钟创造的价值是非常可观的,如果地上有100美元,他也不会弯腰去捡的,因为在他弯腰的这一秒,他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过100美元了。捡地上的钱,对普通人来说是赚了,对首富来说却是个亏本生意。

这个段子大概想表达的是比尔·盖茨富可敌国,行事也非凡夫俗子可比。不料多年后的今天,比尔·盖茨在热门论坛网站Reddit的一项“什么都能问(ask me anything)”的活动中,明确表示:捡!

他表示,在他认为100美元还是一大笔钞票的时候,他就已经形成了对待金钱的观念。一张钞票掉在地上,或许是其他人掉的,这时候应该捡起来还给失主,这是善举,因为掉钱的人会非常焦虑。而如果是他本人掉在地上的话,他会把100美元捡起来并放进基金会,这100美元可以派上很大的用途。

1.2.4 觉得理财赚钱太慢

很多人说自己没多少钱,钱挣起来太慢,理财对自己没什么用处。

这种错误的观点也很常见。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理财的“脾气”的缘故。理财就像长跑,中途的过程可能会很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到达你的最终目标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一天存一元钱——我相信没人会做不到吧,即使是这么小的投入,依然可以做出惊人的理财成绩。比如拿去投资基金,假设该基金的年收益率为10%,以复利计算,如下图所示。如果你20岁,一个月存30元,一个月拿30元去投资,那么当你65岁的时候,你会有多少钱呢?答案是31万元。惊讶吧,长期的复利就是这么的神奇(上证50ETF的平均年回报率就在6%~8%之间,应该说,选出一个年化收益率为10%的基金,应该不难)。

1.2.5 理财没当成一种习惯

很多人认为自己缺乏金融知识,又觉得自己平时已经很忙了,懒得再去学习。其实理财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更应该将其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习惯。让我们来看一看世界上那些特别有钱的人,他们都是怎么对待金钱的吧。

美国富翁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39—1937)活了98岁,他一生赚了10多亿美金。想想他那个年代美金的购买力,就知道他这10亿美金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财富了。他仅捐款就捐了7.5亿美元。他对待金钱是一种什么态度呢?有一个例子:他出去住店,总是挑最便宜的旅馆和房间去住。经理很不解地问他:“先生,您儿子每次来都是挑最豪华的单间住,您为什么住这么便宜的房间?”洛克菲勒说:“因为他有一个有钱的爸爸,但我没有。”

有一天,洛克菲勒下班准备坐公车回家,突然发现身上少带了一美元,于是他跟随身的秘书说:“你借给我一美元,提醒我,明天我把一美元还给你。”秘书说:“先生,一美元算不了什么。”洛克菲勒非常严肃地说:“谁说一美元算不了什么,一美元要放在银行。十年才会变成另外一美元。现在我们国家这种存款利率是百分之二点几,你要放在银行,二三十年才能变成另外一美元。谁说一美元算不了什么,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洛克菲勒已经把理财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1.2.6 攀比炫耀消费

部分人为了在朋友同事圈中获得炫耀或攀比的资本,常常“打肿脸充胖子”,勉强购入一些价格昂贵却华而不实的“面子”商品,大大增加了自己的消费支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1.2.7 财务杠杆过大

原来的人都害怕借贷,宁愿自己苦点过日子,也不想欠银行的钱,他们—想到欠了银行那么多贷款,晚上睡觉都会觉得不安稳,岂不知用了银行的贷款还能赚钱。表现最明显的是2003年开启的房产投资,很多人全款买一套房,而不是只支付首付买3套,当然,后来都后悔了。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把负债的额度、负债的成本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借贷也能够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帮助我们提前实现生活目标,发挥资金杠杆的作用、借鸡生蛋等。

虽然现在人们观念改变,能拿今天的钱享受明天的生活,提前消费的观念没有错,但如果过度负债的话,不仅会带来个人和家庭财务的隐患,还会给生活带来过大的压力,比如不敢消费、不敢跳槽等,这样反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例如2015年开启的股市投资,很多人看到能赚钱,大幅提高杠杆比例,从而获取高额收益,但一到后期股市大幅下跌,很多风险就完全暴露了。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举债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把债务的总量及债务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