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杭州速览 Humanity

历史 History

公元前1500新石器时期

杭州历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后期,便有人生活在杭州境内,西子湖畔的良渚古城遗址便是当时人们留下的杰作。大禹治天下时,曾到会稽(今绍兴)赴诸侯大会,那时大禹在舍杭(今杭州某地)登陆,因此杭州有“禹杭”的称谓,后来演变成了“余杭”。

秦汉时期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于今杭州地域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于会稽郡。西汉时,杭州仍是钱唐县,亦隶属于会稽郡。东汉时,杭州亦为钱唐县所在地,归当时被称为江东第一都会的吴郡(即杭州)所辖,历经三国、两晋、南朝。北朝时,杭州被提升为钱唐郡。

隋唐时期

隋开皇年间改为杭州,并开建城垣。大业六年(610年)十二月,隋炀帝征调民工开凿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可通龙舟,沿途设置驿宫,杭州成为了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的终点。唐代时,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杭州刺史李泌在城中凿井六眼,改善居民饮水条件。大诗人白居易在任期间,疏浚西湖,兴建水利。杭州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日益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一跃成为东南名郡。

▲白居易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定都杭州,吴越王钱氏曾先后两次扩建杭州城,史书载:“钱氏发民夫二十万及十三都军士筑杭州罗城,周七十里。”吴越国时是历史上杭州最繁荣显赫的时期。

南宋时期

南宋时定都杭州,杭州一跃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世界各国,以南宋最为繁荣兴盛,可以说杭州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都会。南宋时,杭州的丝织业也非常发达。仅杭州城内就有丝绸店铺100多家,这些商铺亦卖亦产,主要有绫、罗、锦、纱、绢、绸等品种。

元朝时期

元军攻打南宋时,杭州城虽然多次遭受战乱和火灾,但是城市格局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经济文化事业依然兴旺发达,杭州始终是东南大都市。元朝统一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杭州任枢密副使,他回欧洲后在游记中赞叹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并言“人处其中,自以为置身天堂”。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时,杭州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四方客商云集,游人纷至沓来。明代,张岱、徐渭等名士游西湖,留下了“十里荷花两桨人”的诗赞。清代,康熙、乾隆多次到杭州,感叹杭州“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

文化 Culture

杭州作为隋唐名郡、吴越首府、南宋都城和元代以来的浙江省省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独特文化有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中药文化、书画篆刻艺术等。由于历史久远,杭州流传下来许多故事传说,还有近现代发扬光大的戏曲和当代的重大节会,这些文化既是杭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杭州吸引人们的重要因素。

丝绸文化

杭州丝绸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那时,杭州的先民就已经能种桑、养蚕、织帛和制造原始的缫丝工具。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以“奖励农桑”为富国政策。到唐代时,杭州盛产的绫类已有“天下为冠”的盛誉,成为宫廷贡品。南宋时,杭州市内呈现“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和“都民女士,罗绮如云”的盛况,由此杭州被称为“丝绸之府”。

杭州丝绸不仅是生活消费品,它们更多地承载了杭州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悟。经过多年的发展,杭州丝绸已形成了从蚕茧供应、缫丝、丝织、印染、丝绸服装到丝织机械等配套的生产能力,常年生产绸、缎、绵、纺、绫、纱、绒、绢等十几大类,有200多个品种,上千种花色。

戏剧

自南宋以来,中国戏曲两大体系——以北曲为主的杂剧和以南曲为主的南戏,先后在杭州得以发展。杭州成为全国戏曲活动中心之一。在明代,杂剧日渐衰落。南戏因城市经济繁荣,在民间得到广泛发展,形成了传奇剧,并有多种声腔。

清初,杭州杰出的剧作家洪昇撰著的传奇剧《长生殿》在全国广为流传,它与孔尚任的《桃花扇》合称“南洪北孔”。清代杭州的庙宇戏台颇多,以吴山的东岳庙宇戏台最盛,为艺人的演出提供了场所。光绪年间,建于拱宸桥的天仙茶园为杭州早期的戏馆。

近代杭州市整理小组,发掘传统剧目,纪录、整理、改编了许多京剧、杭剧、越剧的传统剧目,杭州濒临绝种的剧种和专业剧团获得了新生。一批新剧作和年轻演员在全国连连获奖,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享誉全国,桐庐越剧团的《绣花女传奇》《桐花泪》先后被搬上银幕,杭州杂技团、杭州歌舞团、杭州越剧团多次赴国外演出。

茶文化

杭州因盛产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西湖龙井而有“中国茶都”之称。西湖龙井是产于西湖风景区龙井一带的一种炒青绿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闻名,是中国最著名的绿茶之一,一直以来都有“不是画而胜于赏画,不是诗而胜于吟诗”的美誉。南宋时,杭州以卖茶为业的茶肆、茶坊遍布全市,街头巷尾有多人挑担卖茶。

在生态条件和炒制工艺上,西湖龙井形成了“狮、龙、云、虎”四个主要生产基地。炒制的工艺通常包括“抖、带、挤、甩、挺、拓”等10大手法。西湖龙井除了可以直接饮用外,还可以用于制作龙井虾仁等杭州特色菜。如今的杭州茅家埠茶村是集精品茶产品展销、茶餐饮、茶艺馆、茶文化展示、休闲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此外,在杭州,除了西湖龙井外,还有余杭径山茶、桐庐雪水云绿、淳安千岛银针、临安天目青顶也比较有名。

书画篆刻

南宋时期,描绘西湖山水胜景日益成为画坛风气,当时皇室成员与众多宫廷画院中的画师均有西湖风景画问世。南宋以来,西湖风景画代有佳作,为西湖留下形象化的史料。

清乾隆年间,杭州著名学者丁敬酷爱篆刻,他常常吸取前人尤其是秦汉印的长处,摹拓西湖群山、寺庙、塔幢、碑铭等石刻铭文,精心研习各种器铭、印谱,用切刀法刻印,形成了苍劲质朴的独特风格。因此,丁敬也被世人称为“浙派”鼻祖。乾隆至咸丰时期,浙派称雄印坛长达100多年,成为中国金石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此后,杭州逐渐成为精研金石篆刻艺术的中心,并造就了很多如赵之谦、吴昌硕的金石篆刻名家。

清末民初在杭州创立的西泠印社、国立艺专(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博物馆和浙江图书馆,分别成为中国印学研究中心、培养美术家的摇篮和收藏古今文物与图书珍品的宝库。

中药文化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与北方同仁堂齐名的胡庆余堂,享有“江南药王”的美誉。胡庆余堂位于杭州吴山北麓河坊街,它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国药字号和最完整的清代徽派商业古建筑群,由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集巨匠摹江南庭院风格斥资建造。

从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到明、清两代,清河坊一带形成了一条药铺长廊。其中,南宋的保和堂、明朝的朱养心膏药店,清末的“六大家”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等最为知名。此外,从胡庆余堂全面继承了南宋官方制定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药技艺和行业规范中可以看出,杭州是“古代中医药典”的发迹之地,而胡庆余堂则秉承了这一良好的传统。

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已于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大运河始创于春秋时期,当时开凿的是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从此以后经过不断地开凿整修,直至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大运河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形成了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故事传说

以杭州为背景的主要传说有《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成于南宋或更早,并在清代成熟盛行,它以白娘子和许仙为主角,其中发生在杭州西湖的情节主要包括断桥相遇、借伞、雷峰塔、祭塔等。《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爱情悲剧传说,其中发生在杭州的主要情节有杭州求学、草桥结拜、十八相送。另外,比较著名的故事还有杨乃武与小白菜,以及哀艳凄绝命运的著名歌妓苏小小等,这些故事被改编成多部影视作品以及多种戏曲,被大众所广泛熟知。

《西湖佳话》是专门记载杭州故事传说的一本书,以平话形式写成,每卷讲述一个与西湖有关的人物故事,其中主要记载人物包括晋代道教人物葛洪、唐代诗人白居易、南朝歌女苏小小、宋代诗人苏东坡、南宋白娘子、宋代名将岳飞等。

印刷文化

杭州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末五代的吴越国时期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两宋时期,杭州是全国雕版印刷的中心。杭州雷峰塔专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有图画,有文字,刻印相当精细,在中国早期印刷史上书写了灿烂的一章。

明代后期,杭州的雕版印刷版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创作,被称为“武林版画”。雕版印刷版画的发展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出版印刷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赋予了杭州的旅游观光业以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文雅韵味。

民俗 Customs

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后,经济日益繁华,社会风俗更加多样,都市民俗发展得也很迅速,如喜接财神、娘娘庙会、投龙祈雨等。这些民俗风情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地丰富、完善,为杭州增添了独特的江南风情和活力。

语言 Language

杭州话是杭州方言的重要部分,为“杭州历史的活化石”。杭州方言其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和近郊,但不包括远郊及萧山、余杭、钱塘江南岸的滨江区。杭州话是吴语与普通话长期融合演变的产物。

节日 Holiday

杭州是五代吴越西府和南宋行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杭州的节日丰富多彩,除了中国传统节日外,杭州还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节日,如西湖荷花节、西湖桂花节、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等娱乐与休闲兼备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