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之谜

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突然爆发,工厂倒闭,老板跳楼,无数产业工人失业,许多国家陷入旷日持久的应对国民生计的苦恼中。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却给中国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由于各国列强忙于解决本国的老大难问题,无暇旁顾,中国的经济、民生、工矿企业,乃至学术研究等领域都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民国时期,中国考古界也捷报频出,成果显赫,随着大量古文物的出土,中华文明再一次吸引住世界学术界的目光,同时也让中国考古界的众多人士声名显赫,1927年毕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的裴文中就是其中一员。这位后来被世人称为“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的年轻学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北京周口店的一次看似寻常的考古工作会给世界文明探索带来那么大的震撼。周口店的考古发掘主持单位是中国地质调查所和协和医学院。时年25岁的裴文中参加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并负责现场指挥。他精力充沛,给整个发掘现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1929年初冬,北京周口店地区颇为寒冷,呼啸的北风卷着凌乱的雪花在荒山野岭中肆意驰骋。野外的考古工作并没有因为气温骤降停止不前,反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周口店地区因为经常发现一些奇怪的骨头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注意。

根据历史资料得知,大约在北宋时代,周口店一带就有出产“龙骨”。当时的人们把“龙骨”当作天赐的良药,把它研磨成粉末敷在伤口上,据说就可以止痛和利于愈合。因为此地盛产“龙骨”,所以人们就把这里的一座山称为“龙骨山”。到了近世,经过古生物学家的研究,认为所谓的“龙骨”不过是古生物的骨骼化石。

1926年,有一位学者在周口店意外发现了属于早期人类的两颗牙齿。同年10月,北京科学界报道这一重要发现时,立即轰动了国内外。后来考古界决定把这两颗牙齿的主人,就命名为“北京人”,以后又定名为“北京中国猿人”。这样,所谓“龙骨”的谜就彻底揭开了。这不是天赐神物的骨骼,而是人类祖先和与他们同时代的动物的化石。这就吸引了不少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来到周口店地区,进行发掘和考察。

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等人已经在龙骨山考古多日,还没有特别的发现。中途曾经有人建议,把发掘的地点重新调整,但是裴文中没有接受,他坚持认为,前期的考古已经带来希望,下面的堆土层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此时洞穴内挖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剩下的堆积物也逐日变少,眼看接近洞底,好像不会再出现什么奇迹了,工人们估计不久便可收工休息了。正在此时,裴文中发现主洞与裂隙交叉的地方突然出现一个小洞。他细看了一下,认为这可能是猿人行走的通道,决定向小洞挖掘,并亲自做探险的开路先锋。他在腰上系好绳子,让洞口外的工友用力拉着,自己带着手电筒沿洞壁徐徐滑下。

裴文中在他的《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一书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我们若从山顶望下去。见猿人洞洞口之深,峭立的绝壁,已有些令我们害怕。其实这都是我们一寸一尺移去的,土和石都是我们一筐一筐地抬出去的。现在看来猿人洞很深很大(最近更因雨水冲击及悬崖落石,不能下去了),当我们初开的时候,只是仅能容人的小孔,并且一部分尚为砂土所填满,仅有一个薄隙。当洞口方露出的时候,我们不知深浅,于是我同一个工人一同下去,腰上用绳子系好了,上边用许多人拉着绳子。我觉得我既负这开掘的责任,就应当身先士卒,正如打仗一样,将官若退缩不前,这样的仗最好不必打,打也必败。

刚在洞底站稳脚跟,手电筒照射过去,裴文中不禁惊呆了,白骨遍地散布着,几乎全是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简直像是有意识保存下来的一座化石宝库!裴文中随后爬出洞外,向在场的考古人员做了简单的介绍,大家听后也感到格外兴奋,很快制订出下一步的发掘计划。裴文中决定把挖掘工作继续下去。

裴文中在周口店工作照

到下午四点,洞外天色渐渐暗下来,洞里阴冷异常,但人们依旧在昏黄的油灯光照下聚精会神地工作。众人一件件整理着各类动物化石,都是一些寻常的动物骨骼,文物意义不大,现场土层可以看出用火的痕迹,这就表明这里曾有古人类生活,如果能出土一两件古人类化石,那这次的考古发掘就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