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孔子,我们是以档案的形式,打开孔子的档案第一栏是姓名,现在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老百姓还说他是孔老二,就是家里排老二,只是孔子的第一栏应该说开始还不能是姓名而应是氏名,为何?如果我们去看直系亲属这栏就知道其中的原因,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孟皮,按照咱们的看法孔子跟他父亲不一个姓,跟他哥也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这还真需要我们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起姓与氏现在咱们是通用,如姓李的叫李氏,这个氏就是姓,一样的,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儿子、孙子、重孙子……都姓孔,那孔子以前呢,为什么父兄仨不一样,那是因夏商周的称呼习惯,通常在姓氏上有三种叫法,天子与国君有姓无氏,如孔子那时的周王室姓姬,哪位天子都姓姬,这没变化,不会出现周朝的天子不姓姬的,齐国的国君姓姜是姜太公的后代,只是后来姓田的夺了位才姓田,要知道天子、国君只能有一个,接位的人也只有一个,而天子、国君的子嗣多,那些接不上位的就成为贵族,对于这些人当时不是传多少代都一个姓,因那时的姓少,为了区分用氏,这样贵族就有姓有氏,贵族也要往下传,世袭只有一个,其余的又要分,世袭并不是永远的而是规定了代数,过了五代后就不能再继承了,这个五代也可以说是五服,中国历来就有出了五服不是亲戚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能世袭的有能力再去争功名,没能力的则成为平民,对于平民来说是无姓有氏,那比平民再低一等的是家奴,这一阶层的人没有自由受制于人,对于这一层是无姓无氏,于是从氏可以分出人的贵贱。
除了姓氏所有的人都有名字,因名字是人的代号,这样我们可以看出用氏的人比用姓的多,用名字的人最多,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名叔梁字纥。对于孔子来说他祖上是宋国的贵族,推起来孔子是有姓的,是子姓,那他为何不姓子,这里面可以看出孔子家这一族是没落的贵族。对于氏来说选择性大,有的以地名如孔子的父亲叫陬人纥,陬就是曲阜的地名,有的以家里排老几如鲁国的三桓孟氏、叔氏、季氏,有的以官职等等,这样的取法有个问题按地名的要是后代搬到别的地方呢,有官职的不再担负官职怎么办,会很麻烦,现在看《孔子世家》那前面的几辈,如弗父何、木金父、防叔、伯夏等,看到这些名字让人的头都大,哪知道是孔子的先祖,只是名字叫起来方便,于是通常叫名字。
还要回到前面的问题孔子先前只是氏,这要说到孔子的出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担任的是鲁国陬邑宰,相当于曲阜县下面的一个乡长,按照当时天子、诸候、大夫、士、平民、贱民来划分,叔梁纥应属于大夫,说是叔梁纥正妻生的全是女儿,生了十二个,娶个妾生个儿子,但脚跛有残疾,到六七十再娶了顔征在,就是孔子的母亲,对于生孔子时叔梁纥的年龄有的说是六十六,有的说是七十一,顔征在有的说是十六,有的说是二十,到底哪个准咱们不必去考证也考证不清,是典型老夫少妾配,不能说是老夫少妻,因顔征在不是妻,能不能说上妾还不一定,因《孔子世家》中说是野合,看来连妾的正式手续都没有,孔子三岁父亲就去世了,是否继承了家业,看来没有,证据是孔子的母亲连参加葬礼的机会都没有,孔子母亲过世安葬时,孔子当时不知父亲具体安葬在何处,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母亲是不知丈夫的具体安葬之地,如果参加了葬礼,怎会不知?如果知道定会带孔子去坟前祭拜,这样孔子就会知道具体的地方。
在父母合葬时,孔子是找不到父亲墓地,而是‘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他才找到。由此可以看出这对幼儿寡母是被家族排除在外的,也证实了叔梁纥与顔征在的婚姻是‘野合’,没有得到法律承认,那是不是有道德问题,那也不是,当时为了繁衍子嗣是可以的,只是在继承上无法保障,继承家业的应该是哥哥孟皮,孔子只能跟着母亲单独住在外面,我们可以想象这对孤儿寡母生活的艰辛,也可看到顔征在这位母亲的伟大,可惜的是这位伟大的母亲没有留下像孟母那样的故事,如果有一定比‘孟母三迁’更感人,伟大人物背后必受伟大的人影响,顔征在这位伟大的母亲一定无声影响着孔子,只可惜孔子十七岁母亲也去世了。
在成年之前身份是什么,用孔子的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说的是自己地位低下,成为了平民,孔子是苦孩子出身这是肯定的,在这里我们知道孔子是有贵族的血统,但没有实在的地位,家庭出身一栏应是平民,只能是氏孔,氏是父母取的,那为何取孔氏,在这里可以看出对这个孩子的希望,这里就要提到孔子的先祖弗父何,这个人本是宋国公室有机会接国君的位置,但他让国了,让给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宋厉公,本来是自己接而让给别人这种德行很了不起,后来孔子后人还把他与孔子一起祭祀,弗父何让了国君位置还是贵族传到孔父嘉的时候,宋国发生了内乱,当时孔父嘉是司马,相当于宋国的军队司令在这场内乱中死了,是怎样的一场政治斗争不清楚,只是说孔父嘉的后代在宋国呆不下去,才逃到了鲁国,取孔父嘉的孔为氏可能是想让这个孩子记住祖上高贵的血统,恢复那往日的荣光。
那至此出生地一栏是陬邑,籍贯是宋国,‘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这是孔子走到人生尽头对弟子子贡的感叹,夏朝习俗是棺木放在房屋的东面,周朝习俗是放在西边,殷朝习俗是置于正屋两柱之间,梦到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这里说明孔子是殷人之后,宋国是殷人之后立的国。
孔子氏孔,后来孔子当了司寇摄相事成为鲁国上卿,那才成为的大夫,属于贵族是可有姓有氏,只是叫一个人习惯了就不分姓与氏了,姓氏通用让我们后人从姓名上看不出人的高低贵贱,这应该得益于孔子的带动作用与名人效应,从孔子后有了姓氏的统一,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姓讨论完了再来看名,丘是丘陵是不平整之地,说是孔子生下来头顶下凹,看上去像丘陵取名丘,是不是营养不良造成的不知道,古人总是喜好圣贤之人必有异相,可以看出这个孩子脑袋长相特征明显。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古代男子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的排行,孔子上面有个哥,故排老二,尼是尼山说是父母到尼丘山烧香求神得子,故而用尼字,后来孔子出名,避讳是避名不辟字于是丘避掉了,尼丘山改名成尼山。
接下来要填出生年月一栏,信息很明确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活了73岁,有人说按月份算是还不足72岁,你说73岁不对吧,这里说的是虚岁,古人的算法就是这样,如为父守丧三年并不是36个月,而是25个月,1个月虚算1年,这虚岁有什么特别给后代有影响,现在老人做寿,男的都是做进,如果七十大寿并不是满七十而是六十九岁,虚了一岁,还有人老了常说73、84是个坎,为何是73、84呢,不是79、80,这也跟孔子有关,孔子只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在活的年龄上受他影响,这是在民俗上,对于历史孔子成为划时代的人物,学历史知道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孔子写了《春秋》,虽然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看不下去搁笔不写了,但春秋与战国时代划分是跟他的年龄相关的。
对孔子文化程度应该填大学,当然这个大学跟现在咱们这个大学有区别,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孔子的大学没有毕业期,现在三五年文凭一发就算毕业,他的没有,是终生的,也没有什么文凭,也不只是像现在一样只局限于学校,这个大学是课堂内与课堂外都有,对于学得怎样,不看什么文凭各科打多少分,而是看你用得怎样,让多少人受你的影响,评判也不一样,很麻烦,对这样的大学我们还真不能一填了事,需要详细的去了解。
职业:民办学校校长兼职做官,什么民办学校可以说是公务员培训学校,学生就业不是为官就是为吏,就业形势怎样,可以说市场潜力很大,热门专业,学校的特点有哪些,重要的是入学门槛低不看户籍,不像现在的学区房,你家住在哪才能到哪上学,也不管有钱没钱,诚心拜师就行,有没有见面礼不重要,只要想学就可前来。
我们再来看专业:政治伦理学,好像对口专业就是从政做官,干别的不对口,如农业、养殖业,他不教,是不是孔老师不会,也不是,孔老师本人是从小什么事都做的,只是孔老师办的是正规学校,不开展非专业的第二课堂。
爱好特长:音乐、演奏、驾车、射箭水平相当高,说是音乐家这不为过,作曲弹奏演唱达到了相当水平,如果说旅游也可作为特长那还要加上这一条,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这个特长大家不会怀疑,在外周游十几年应该称得上特长。
孔子有何工作经历,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这是必要填写的,这也是今天我们为何要谈论他的原因,如果没有成果只是平凡,那他也会如无数过世的凡人那样不曾被人记起,也不会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那孔圣人的成果有哪些,一致评价是教育家与思想家,有些人还冠之政治家,只是这有争议,我们以前两项肯定的为好,要填写好这两个方面,不太容易,因这时间跨度长,活动范围广,而且是动态的,不好明确,为何这样说,那是因为了解孔子主要依据于《论语》,而《论语》多是格言,一句话摆在那,有人这么解,有人那么解,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人解为‘学后时常温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人解为‘学后经常去练习它,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人解为‘学后在恰当的时候去实习它,不是件高兴的事吗!’你看一个‘习’字就有温习、练习、实习的意思,哪种接近原意,也就是说哪种才是孔子的真正思想,于是这需要我们探讨,如何探讨重要的是回到他那个时代,从他的生活经历来审视其思想形成,因人受时代的影响与局限,并且孔子的思想来自于社会生活又作用于社会生活,是实在的、具体的东西,不是空想的、虚妄的。
我们有时无法理解《论语》原意,在于不知是在怎样的语境下说的,我们还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例,有人把它理解为‘学后去温习它,那不是很高兴的事吗!’假如理解正确,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就觉得没这体会,正好相反,温习功课准备考试,压力大得很,哪有什么高兴的;如果没有考试压力,课堂上开了小差,课后温习觉得搞通了,感到高兴了。同是一句话在这样的语境下是对的,在另一个语境下就说不通。解说孔子思想主要来自于《论语》,我们是断章取义还是有条理有系统的去看,成为能否正确认识的关键,为了尽可能接近孔子,让我们一同回到春秋时代,从孔子人生展开中来审视不平凡历程与伟大思想。
孔子人生的展开,我们以其自传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探寻真实的孔子。《论语》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自己的人生划分为六个阶段,有人会说为何不是五个、七个而是六个呢,在这里有文章,孔子晚年学《易》,卦有六爻,孔子对此六爻总结人生,可以看出对《易经》的活学活用,孔子告诉我们人生是阶梯性的,每个阶梯有其特征需要适时的调整,以此实现不断的成长,直至生命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