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读与漫游(1069—1078)

就现存作品看,能确切系年的秦观的最早作品是创作于熙宁二年(1069)的《浮山赋》,当时他是二十一岁。从这时开始到元丰元年(1078)这十年间,秦观的生活基本上以居家耕读与到附近都市漫游为主。青年时的秦观,绝非我们今天心目中那位文弱多情的词人。他喜读兵家书,理想高远,慨然有献身疆埸,报效国家之宏图大志。他曾对挚友陈师道说:“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天诛,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熙宁五年,他二十四岁时,曾满怀激情地写下了《郭子仪单骑见虏赋》,称赞郭子仪在回纥重兵包围之中,“虽锋无镆铘之锐,而势有泰山之压”,兵不血刃,创建奇功,抒写了一个青年文士对这位国家重臣的敬佩与羡慕之情。元丰初年,当史称忠义之臣的曾孝序调守边防之时,年轻的诗人又作诗相赠,“丹青傥不渝,与子同裳衣”(《寄曾逢原》),表达了诗人希望从军立功,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作为一个年轻的布衣文人,秦观能如此关心国家大事,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有壮志,还得寻找实现这一志愿的途径。读书入仕,是所有封建文人标准的人生模式,秦观也不例外。因此,秦观的耕读,基本上以读书求仕为目的。元丰元年,三十岁的秦观第一次入京应举。途中访苏轼于徐州,并与陈师道结识。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时,携李公择书访苏辙。夏天到达京师,遇钱节,相得甚欢。次年,在《送钱秀才序》中,秦观这样描写他们二人的交往:

去年夏,余始与钱节遇于京师,一见握手相狎侮,不顾忌讳,如平生故人。余所泊第,节数辰辄一来就,语笑终日去。或遂与俱出,遨游饮食而归;或阙然不见至数浃日,莫卜所诣。大衢支径,卒相觏逢,辄嫚骂索酒不肯已。因登楼,纵酒狂醉,各驰驴去,亦不相辞谢。异日复然,率以为常。

豪纵壮浪之态,跃然纸上,仿佛可以触摸到那颗跳动的心。其人性情,何其真率自然!不幸的是,秋试落第,他只能失意东归。参寥子作诗慰之,苏轼有和作,并有书相抚慰。这次应举失利,对他有相当的打击,初尝仕途艰难,自会对他年轻的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神宗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更定科举法,从王安石议,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秦观自至和二年(1055)入小学,至熙宁四年(1071),年方二十三岁。在十六年寒窗苦读中,除了四书五经、佛老哲学及一些兵家书外,主要是学习诗赋。熙宁四年之后,受科举罢诗赋试经义论策的影响,他把学习的重点转到以经义论策为主。科举政策的改变,很可能是导致秦观应举失利的一大原因。但这一政策的改变,虽然推迟了他入仕的时间,却给了他熟练掌握多种文体的机会。秦观家居高邮城东四十多里的武宁乡,家境并不富裕,只有“敝庐数间”,“薄田百亩”,若无横祸大事,惟自足而已。因此,秦观年轻时曾从事过一定的田间劳动。耕读生活的节奏是缓慢的,这期间,他写了不少田园诗和闲适诗,既写春耕秋收的艰辛,也涉及官吏催租气焰逼人以及农户困顿可怜,还有表现农村生活安闲恬适、自得其乐以及莫名闲愁闲闷的,诗风淡雅清丽。如《纳凉》一诗,用自然清新的语言,写闲雅恬适的情致,颇有追步陶渊明的迹象。

耕读应举之暇,秦观还常到附近的扬州、楚州等地游赏。这其中,有一次漫游对他很重要:熙宁九年(1076)与孙觉(字莘老)、参寥子同游历阳(今安徽和县)之汤泉,得诗三十首、赋一篇。秦观这次游历,是与参寥、孙莘老相约同行的。孙莘老和参寥这两个人,都是与秦观关系密切且十分重要的师友。参寥与之为方外交,历时很久,其人与苏轼、曾肇(字子开)等当时文士有广泛交游,时时向他们推荐秦观诗文,为之延誉。孙莘老跟秦观有亲友关系,又是黄庭坚的岳父(外舅),本人也是当时知名的学者。与这些当时知名人士的交往,对激扬作者声名无疑是很有好处的。在漫游历阳时,三位文士彼此唱和,相互砥砺,写了大量的纪游诗,提高了秦观的诗艺。像“草隐月崖垂凤尾,风生阴穴带龙腥”(《和孙莘老游龙洞》),“宿鸟水干迎晓闹,乱帆天际受风忙”(《次韵子瞻赠金山宝觉大师》),都从不同角度摄下了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但漫游并不全是乐观的,有时也会遇到烦恼。《次韵参寥莘老》诗中有些笔墨颇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我垣既已颓,我栋又以挠。岂无一木支,横力难与较”,即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困顿与无奈。这些作品,无论是旅途见闻,还是登览感怀,都写得十分清新明丽,时有尖新之句,醒人耳目。只是作品数量不多,而且多为和韵之作,未能完全显示诗人独特的个性与诗风,只能算是其诗歌的发轫时期。

与诗相比,秦观这时的词作却颇有一些新气象。各处游赏之时,或兴艳思,或有艳遇,或忆内,或怀人,或起千古幽怀,或寄意尘世之表。虽然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多,但题材多样,不以男女恋情为主,显示出作者在词的题材上勇于开拓的气概。更值得注意的是,其表现男女之情的作品,虽然在总体风格上仍是继承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但脱去了前人浓艳绮丽的习气,代之以清新妩丽之笔调,写艳情终有品格,淡语有味,浅语有致,已显示出专主情致与抒情深婉的风格特征。偶尔,秦观也用高邮一带的方言俚语写俗艳之情,虽不免狎邪,刻画形象却也生动,表现出词人向民间学习的积极态度。在扬州刘太尉家与一妓相遇,缱绻有情,赋《御街行》以见意;故乡村落中男女相悦相怨,以《品令》二首加以表现,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男女恋情之外,秦观此时还有一些词作明显表现出突破词作传统题材的特色。在高邮家居时,作《行香子》“树绕村庄”描绘农村风光,游览广陵、镇江等地时,赋《望海潮》“星分斗牛”写扬州之繁华富裕,抒怀古之幽情,以《长相思》“铁瓮城高”绘镇江之壮丽,起贫士之悲怀。苏轼乌台诗案发后,词人作《满庭芳》“红蓼花繁”词,寄超尘出世之思。这些都在题材上突破了五代小词的格局,表现出词人大胆创新的一面,与当时新声慢词兴盛的风尚相一致。虽然某些尝试还不能说十分成功,但都能做到格律娴熟、音韵和谐、情景交融、意象交炼。在开拓词的题材方面有一定的价值,也为后来词人熟练地运用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艺术技巧,奠定了基础。

作诗填词之外,秦观还有一些辞赋,写得也有特色。秦观作赋,或许也是因为科举的原因。赋是一种韵文,与诗词较为接近。秦观早年写诗兼及作赋。通过作赋,他训练了对仗押韵和炼句炼意、安排布局的基本功。秦观对自己要求很高,力求斗难斗巧斗新,因此在辞赋方面也获得了很深的造诣。代表作除上面提到的《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外,还有为纪念苏轼在徐州抗洪成功而作的《黄楼赋》。当时苏轼初任徐州太守,即遇特大洪灾,他亲自率领全城军民加固堤防。水退之后,苏轼建黄楼于城东,请秦观作赋。秦观在应举失利回乡之后,作成寄呈,深得苏轼赞许,说是“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明人胡应麟也评价说:“此赋颇得仲宣步骤,宋人殊不多见。”也就是说,他的辞赋继承了屈原、宋玉和王粲的传统,与北宋的散文赋风格不完全一样。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选《黄楼赋》进行分析,他赋则不得不割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