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①摸鱼儿:唐教坊曲。又名《山鬼谣》、《安庆摸》、《陂塘柳》、《买陂塘》、《摸鱼子》、《迈陂塘》、《双蕖怨》。

②自湖北漕移湖南:由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漕,即漕司,掌管一路或数路军需粮饷之贮存与运输。

③王正之:即王正己(1118—1195),字正之,明州人。淳熙六年(1179)六十二岁,继辛氏为湖北转运副使。小山亭:湖北漕署官衙内之小亭园。《舆地纪胜·荆湖北路·鄂州》:“小山亭在东漕衙之乖崖堂。”

④长门事:汉武帝陈皇后故事。《文选·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皇后复得幸。”

⑤玉环飞燕:唐代杨贵妃与汉代赵飞燕。二人皆得宠幸,又皆没有好下场。事见《新唐书·后妃传》和《汉书·外戚列传》。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在湖北转运副使任上。时年四十。

罗大经《鹤林玉露》引述此词,题称“晚春”,我看有一定道理。这是词章的题材,即内容,而寓意即是进一步深化与提高。读此词,不能离开这一题材基础。

先说内容构成,即材料(题材)的分配与组合。

上片说春匆匆归去,这是晚春的标志,为布景。下片写美人的苦闷心情和不满情绪,这是与晚春相关的社会人事,为说情。上下片所写有明显分工。但是,对于春归过程之种种景象描述,并非客观展示,而是通过美人一系列流动着的意识加以安排与布置,即一切都由美人心中及眼中写出。而且美人之所想,包括苦闷与不满,都完全为着匆匆归去之春天。这一切,又使得上下片所写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分中明显的合。

有关分与合,以铺叙方法进行,但又多所变化,颇富姿彩。例如说春之归去,除了开篇所写为总叙外,谓“更能消”,谓“匆匆”,谓“又”,这是美人对于春归的总观感。接着所写,即依据美人惜春、留春、怨春之意识流动,分为三个层次,逐步展开。“长怕花开早”,为平日惜春的愿望,“落红无数”,为眼前春归的实景。愿望与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惜春之情表现得甚为激烈。这一铺叙,已见波澜。至“春且住”三字一喝,激起更大波澜——“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谓天涯芳草阻挡了春天的归路,气氛似稍和缓。此为留春,一扬一抑,跳跃动宕。“怨春”三句,谓春天留不住,却默不作声,甚是恼人,只有画檐蛛网,总算多情,还为我留下一点残春的痕迹。其写怨春,亦甚曲折宛转。

三个层次,总说一个“怨”字。“长怕……何况……”,其中隐含着怨意;“春且住”、“见说道……”,怨而怒矣,已甚咄咄逼人;“怨春无语”,明说“怨”,却将话题宕开,转而说蛛网留春。三个层次的铺叙,笔法多变,波澜起伏,具有一种回肠荡气的感人力量。

下片写美人,揭示“怨”的根源,提供“怨”的依据,笔法也与上片不同。谓“蛾眉曾有人妒”,谓“玉环飞燕皆尘土”,同为历史故事,但用意不同。一用以述说自身遭遇,一用以警告邀宠误国者。一正一反,从两个不同角度,揭示其内心忧虑——担心“佳期又误”。这当就是“怨”的根源。而中间之“君莫舞”,又一喝,既照应上片之“春且住”,又加重警告力量。正反铺叙,同样显示波澜。最后谓“闲愁正苦”,以一“愁”字,应合上片所说“怨”,全篇内容,因此合成。

以上为“晚春”之全部内容。再说寓意,这是词章所写之实际体现。除了以之寄寓身世,即以美人自比,写美人深刻寄寓其身世之感外,所写晚春景象,诸如“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自然物象与社会事相必当有一定联系。亦即词章所写晚春景象,其中必当包含着作者对时势与国势之观感。这就是词章的寓意。这一切,可以通过作者所处环境及其身世加以考察,但是也不宜无限上纲,将寓意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