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走出心理舒适区,让社交不再成为障碍

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交,但是有些人在社交场合的心理状态总是不佳,这就会阻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他们的这种不佳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就是社交中的病态心理。要使人际关系更和谐,首先应走出心理舒适区,克服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超越自卑,正视心中那个“脆弱的小孩”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不喜欢主动联系别人,宁愿独处;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也不喜欢跟不熟的人聚会;发微信消息时,常常是句句斟酌,写了删,删了写,最后想想就决定不说了;周末的时候,宁愿一个人窝在家里,也不愿凑堆出去玩;越来越喜欢老朋友,越来越不喜欢结交新朋友……也许你以为自己只是不愿意参与社交,更不愿意主动与陌生人交流,其实你是有些自卑。

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90%以上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就连那些被大家一致认为漂亮、聪明的女子,也会存在或轻或重的自卑感:“我总是觉得自己配不上男朋友,跟他在一起很有压力。”“我总是特别在意别人的眼神,担心别人觉得我不够好。”“我厌食、不敢吃,因为我一胖就不自信。”……即使是再优秀的人,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也会藏着一点小自卑。

自卑的人时常处在焦虑、难过、不甘、痛苦中,任由糟糕的情绪消耗自己。自卑还可能遮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阻碍我们跟外界的交流,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那么,我们的自卑感是从何而来的呢?自卑其实根源于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与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很大关联。年幼时,如果我们的内心需求没有及时得到父母的满足,我们的内心深处就很可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按照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如果这时我们不能形成希望的美德,反而经常对自我产生怀疑,这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人的情结,以至于影响到成人以后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自卑也来自比较。生活不幸的人与身边幸福的人进行比较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当触及他们心底自卑的东西时,他们就会变得敏感、暴躁。谁不想活得大大咧咧、无忧无虑?只是那些敏感背后往往藏着深深的自卑。很多时候,自卑,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太渴望变好了。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有的嫌弃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有的抱怨自己长得太矮,有的又遗憾自己的皮肤太黑……虽说自卑会摧毁一个人,使其自甘堕落,但另一方面,它也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弥补自己的弱点。所以,自卑是一把双刃剑,是使一个人成长的最好方式。

作者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所以,我们必须超越自卑。”一个人家庭条件不好,长得太矮,皮肤太黑,又怎样?我们完全不必刻意地去放大它、强调它,把自己搞得像被全世界抛弃了一样,自怨自艾。所以要想超越自卑,首先要正视它,正视这种心理。

要想克服自卑,就要在其他方面建立优越感。比如,如果你长得矮,那么你可以学学穿衣搭配的技巧,让自己成为人群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再比如,如果你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一心想改变这种状况,父母迫于压力勉强在一起了,换来的仍然是无休止的争吵或冷战,你又回到之前冰冷的气氛中。相反,如果你承认家庭的缺陷,告诉自己这已成事实,并且努力在其他方面做得优秀,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组建自己的幸福家庭,过着幸福的日子。

很多时候,对于令你自卑的事情,你能做得最好的就是接受它,并且提醒自己,这件事我改变不了,但是我可以将我能做好的事做到最好。人际关系问题,说到底是解决自己自卑、不自信的问题,正视你心中那个“脆弱的小孩”,亲近“他”,拥抱“他”,你会活得很自如。

嫉妒是一种严重的自我损耗

在人类所能表达的情感当中,嫉妒可以说是最普遍、最令人感到不安的一种。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有可能被嫉妒占据。看见自己想做的事或是想拥有的东西,别人可以轻易地完成或是获得,我们往往会生出一种嫉妒的情绪。看到那些拥有天赋或社交资源的人,我们往往会对他们似乎付出很少的努力就能获得别人的关注或认可而深感不满。

我们会嫉妒别人,嫉妒他们的成功、美貌、富有等。嫉妒可能是我们内心一掠而过的思绪,也可能是势不可当的恐惧。在极端情况下,嫉妒还可能影响家庭关系,甚至导致众叛亲离。尽管大多数人都非常了解这一点——嫉妒会展现我们内心最阴暗的部分,但我们却从不愿承认自己是会嫉妒的人。

然而,嫉妒并非生来就是不健康的、负面的情感。它是一种很正常的情感,也是拥有健康心态的证明。而且人有嫉妒心也不全是坏事,适当的嫉妒会促人努力上进,把嫉妒当作提高自身能力素养的动力。因为你只有表现得更好,才能更像你所羡慕的人。

只是,如果你一味地嫉妒,让人生充斥着不满的情绪,就无法享有快乐的生活。我们在微信朋友圈里、QQ空间里、各种群消息里,随时都能知道别人过得怎么样,想逃都没办法。当我们看到曾经跟我们混得差不多,或是比我们还差的老同学飞黄腾达,今天飞往法国,明天飞往迪拜,而自己还在为心中的梦想而死撑时,心里的落差会非常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嫉妒是腐蚀人际关系的一棵“毒草”。只要发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心中便会生出一种酸溜溜的感觉,说话也不自觉地尖刻起来,甚至还会做出一些违心的小动作。这样一来,谁还会同你在一起互帮互助?到头来只能伤害到自己。再或是,只要看到别人发生不幸,幸灾乐祸的感觉就会出现。而这种情况最常发生在那些与我们有利害关系的人身上,如此一来,我们就会觉得似乎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当嫉妒占据了一个人的内心时,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很孤独,它会让我们自我伤害、自我消耗,并使我们断绝一切外在的帮助,将我们的优势、光芒等一切人性的亮点连根拔起。嫉妒还会让我们的思想囚禁起来,除了怨恨,我们变得一无所有。

我们要看到,虽然嫉妒心人人都有,但是嫉妒别人不如自己努力去实现生命的价值。我们不能靠嫉妒推动生命,也不能因嫉妒而停止前进。有时候,嫉妒就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并揭开产生嫉妒的原因。

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要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我的工作是否充满了挑战与成就感?在现在的工作中,我能否获得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与别人相比,我是否有一些异于他人的突出特质?事实上,真正自信自爱的人,并不会让自己被嫉妒困扰,更不会允许自己因嫉妒而心烦意乱。

如果你正在举步维艰地应对嫉妒或其他任何潜在的可能毁掉你的人际关系的强烈情感,请首先审视现象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尽全力排除这些困难,并改善自己的生活。

优柔寡断比犯错误更糟糕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曾经或者是正在为这样的事情而苦恼:不知道如何与伴侣相处,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甚至很多人连自己都不喜欢……

其实,当我们在各种关系的纠缠中挣扎、纠结时,是否想过这样一些问题:你喜欢自己吗?你是否能够欣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你是否能够接纳一个真实、完整但并不完美的自己呢?

莫妮卡是一名汽车销售公司的职员,年纪轻轻的她做什么事情都优柔寡断。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她总是要反复地考虑其中的利害关系,设想每一步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此,她总是顾虑重重,很难立刻做出决定。

对于工作上的事情,考虑得周全、清楚一些,可以让我们少出错,也少做一些蠢事。

不过,如果凡事想得太多,就会让自己遇到更大的麻烦,事情明明已经做完了,但是仍然放心不下,然后反反复复地回想每一个环节,进而开始怀疑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是否有不妥之处?我是否应该做得更好?”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莫妮卡这样的人。他们似乎总是神经兮兮的,他们的心中永远充满了顾虑:“我到底该怎么办?”这些人哪怕只是跟某位同事擦肩而过,别人脸上的表情都会让他们惴惴不安、心事重重地猜测一整天:“难道是因为我没有跟她打招呼,所以她对我爱搭不理的?可是当时我们俩隔着那么远的距离啊!”

这样的人总是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比如,如果上司少给他发了一些奖金,他就会另有想法,猜测自己究竟在哪里把事情搞砸了,但是又拿不出勇气当面向上司提出疑问。

又比如,部门的同事之间搞聚会,但是偏偏没有邀请他,于是他就会胡思乱想好几天:“是不是大家对我有意见?”“难道他们是合起伙来在背后整我?”结果吃不香、睡不着,心情烦躁不说,就连工作都不顺。

事实上,这种人就是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做事总是迟疑不定、优柔寡断。从传统意义上说,有这样困扰的人都是一些“好人”,他们善良、内心敏感、感情丰富,在意别人的感受。

然而,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笼罩在这些阴影中,也很难建立真正和谐、深入的人际关系,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表现得顾虑太多、畏首畏尾,很怕做错、说错,所以不敢轻易采取行动,时常被搅得心神不宁。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样活着不觉得累吗?”其实,累,也是这些人对自己生活的最大感受。尽管他们也想像正常人一样,但是他们的世界里似乎总是充满了痛苦和纠结,就像上足了发条的时钟一样,很难停下来。

那么,这种状况有办法改善吗?事实上,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从“在乎别人的看法”到“不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的转变。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点点地来改善。

首先,要评判自己,正视自己。要知道,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身的价值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评判,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那些觉得“别人说我好,我就有价值”或是“别人说我不好,我就没有价值”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他们总是在抹杀自己生存的意义。

然后,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情绪?”“我希望得到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就会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更加看清自己。当再次面对别人的评价时,我们也就不会那么盲目、激动。

其实,每个人都有表现得不够好的地方,如果我们陷入自己的缺点里不能自拔,就会变得自卑,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所以,一定要学会自我接纳,做真实、完整的自己。无论是你喜欢、欣赏的地方,还是你不满、厌倦的地方,都完全属于你,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你只需要接纳它们的存在,关注它们的存在。请记住:你永远是自己生活里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

拒绝从众心理,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经常标榜“我的命运我做主”,但是仔细想一想:在你过去的人生里,那些重要的事情真的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吗?喜欢的专业不敢选择,于是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领域里挣扎多年,到头来一无所获;喜欢的工作不敢选择,于是大好的光阴白白地浪费在一个地方,以致错过了不知多少美好的风景……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人,他们不管大事小事,总是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希望别人来替他们做决定,然后迅速扔掉自己的观点。如果一个人意识不到自己需要什么,甚至从来都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就会表现出懦弱的个性,与人交往时,也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失去主见。

一位石油大亨到A国去参加一个会议。可是,当他兴冲冲地走进会议室时,却发现会场座无虚席,没有自己的座位。

石油大亨情急之下,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当即喊了一句:“伙计们,听说了吗?刚才他们在B国发现了石油!”

此话一出,会场顿时炸开了锅,正在开会的其他石油大亨们生怕被别人抢了商机、赚了钱,于是急急忙忙地就向B国跑去。

大家蜂拥而出之后,A国的会议室空了出来,石油大亨的脸上也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刚想找把椅子坐下来歇一歇,忽然听到外面有人议论B国的石油如何丰富、开采成本如何低廉等,听着听着,这位石油大亨也坐不住了,他心里开始琢磨:难道B国真的发现石油了?不容多想,他也急匆匆地跑向B国,A国的会议室里变得空无一人。

这个故事是在告诉我们,盲目地、一味地从众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从众的想法。他们总是喜欢任何事情都听旁人的建议,从来不去考虑做的事情本身是否正确;他们不能看清自己的状况,总是让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其实,一个人不能没主见,那些习惯由别人来掌控自己的世界、决定自己人生的人,就是缺乏自己的判断和思考的人。

盲目往往是扼杀主见的最大凶手。很多时候,盲目跟风是因为我们的目光不够长远,看不清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无法为自己做一个长远的规划。也就是说,这些人心中的自我是由别人决定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他们说话、做事的标准,往往是他人是否满意,而在这条原则的适用范围内,他们自己的感受只占据了一个很小的角落。

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你无法左右别人的观点,无法改变别人眼中的自己,但是你可以立场坚定地选择做什么样的事情、做什么样的人。事实上,不管你要怎样的人生、怎样的伴侣、怎样的合作关系,只要是你自己内心真实认可的,就可以去追寻。你的主见,就在于选择你的所爱,而不是一有风吹草动,就放弃自己的坚守和选择。

你要记住:做一个能独立思考、坚持原则、有主见的人,你才不会活得比别人卑微,人际关系才会和谐、长久。所以你不要盲目地追随任何人,因为没有谁可以对你的人生负责——除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