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多元共生

1.1 多元共生的亚洲设计

亚洲有着令人艳羡的历史人文资源,人类文明五大发源地中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黄河文明都位于亚洲。它们在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又繁衍传播了更多种人文现象。亚洲宗教思想与万物皆有灵的泛神论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那是传承在基因中抹不掉的片段。

亚洲拥有富裕社会、辉煌的文化成就和令人敬畏的宗教世界。我们慢慢地回归到一个更加理性的位置去审视我们的文化,所谓“平等”不就是站在自我身份认同的基础上与对方对话吗?那么文化一定是有优劣之分的吗?面对文化差异我们的态度是什么?这种差异是我们能够跨越的吗?

多元意味着包容,意味着共生,也意味着尊重。尊重亚洲人独特的思考方式,并包容地活在当下,是我们创作的基础。比如:亚洲族群中很多人认为,人类自身与外界的物质世界及宇宙空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亦如近来流行的自然疗法观念。他们认为人体构成元素与宇宙构成元素一致,“土水火风天(空)”“金木水火土”都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刻画着神明面庞的精妙壁画与巨型石雕静静地矗立在无数庙宇之中,然而却没有多少创作者被历史所记载。或许这些创作者只是将这些行为看作与宇宙沟通的方式。就像坛城沙画(dul-tson-kyil-khor),无名喇嘛用身体与精神极尽所能地描绘出美妙世界,却又毫不犹豫地将其化为乌有……这些细沙被装入瓶中,倾入河流。他们不是个体,也并没有留下名字,只是虔诚地用画笔与工具写下给宇宙的书信,就像今天的我们向太空发出信号一样,这些仿佛都出自人类的本能。

亚洲各个维度的多元性展现在壮阔的历史中,也展现在日常的细碎中。我们的话语中有“言灵”,身体中有“五行”,住宅中有“神灵”,从篝火边的传说,到蒲松龄与小泉八云勾勒出空气中的美妙……我们与看不见的精灵共存世间,平等共生;而世间万物都具备看似对立的两面性,太极的阴阳,象征水与火的那伽与迦楼罗,抑或是门前威武的狮子与狛犬,都在亚洲的包容与多元中找到共生共存的方式。

从盛放的多元到趋同的单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失去了自省的时间。功能优先的创作模式与西方外科手术式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变得趋同。而亚洲文化的多元、共生的秩序,让每一个创作有了重要的沟通意义。“设计师”好似“翻译家”,通过视觉语言翻译物质与思想的本源。在这个拥有文化差异的平台上,就算语言不通,文化背景有所差异,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视觉获得信息和灵感。从《金刚经》到《圣经》、从《三国演义》到《哈姆雷特》都通过众多翻译家的精彩演绎让我们读懂了来自不同文化系统的精彩、智慧与荡气回肠。不同的文化传播需要文字翻译家,当然也需要视觉翻译家,这也是设计师的使命与责任。那么在这个时候,身为创作者的我们是否该问一问,亚洲文化的“多元”我们翻译出来了吗?

多元或多元主义(Pluralism)在社会科学和政治哲学中,指不同种族、民族、宗教或社会群体在一个共同文明体或共同社会的框架下,持续并自主地参与及发展自有传统文化或利益并且互相尊重以及互相学习、交流、合作。在多元社会中,不同族群相互间展示尊重与容纳,从而使他们可以安乐共存、相互间没有冲突或同化。

——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