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云中谁寄锦书来?

寂寞深闺:李清照的少女时光

宋词之美,反复被人们咀嚼至今。李清照,是其中被反复提及的名字。她是大众印象里的古代才女,前半生优渥,后半生落魄。

幼时出生于书香门第,不受物质困扰,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父亲李格非是读书人,后中进士,为官清正。爱好藏书,擅长写作。可贵的是,父亲早早意识到了女儿在文学方面的天赋,没有在封建传统观念之下束缚了她的灵性,而是给予她非常多的启蒙和引导。

在她刚开始动笔写下几行诗句的时候,父亲就将其诗作传阅于身边文学好友,她最初在创作方面得到的肯定,就来自这些长辈们。早年的她天真烂漫,尚无多少忧虑,尽情去感受世间的种种美好事物与情意,表现出女性独特的纯真和娇羞。

在她的早期作品中,有这首《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豆蔻少女,在院子里面荡完秋千,懒懒地收拾衣裳,整理发丝。院子里的植物上面布满了一层露珠,而自己的薄衫也被汗水浸透了。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见到客人来,害羞地匆忙躲避,来不及穿鞋子,只穿袜子走路,头发上的金钗也不小心滑落了。尽显仓皇失措的样子。悄悄地藏在门口,却还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客人。手里捻一枝青梅,细嗅起来。

刚刚仓皇失措紧张逃走,之后又细嗅青梅来掩饰内心的羞涩,这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地切换,把少女的调皮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可以看到门后面少女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对外面未知世界充满了探索的好奇。

寥寥数语,却全然是一段十几岁少女的内心写照。我读来可以完全回忆起自己在那个年龄段时的心理过程。小时候每次家里来了客人,都害羞地躲进房间,翻翻小画书,啃啃苹果,却也竖着耳朵想听到大人在说什么。

在李清照的这段词里,那时候来的客人究竟是一般的长辈,还是年龄相仿的翩翩少年呢?如果是后者的话,似乎就更能解释在这段词中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少女萌芽与羞怯之心了。

还有一次,外出与友人宴饮之后,她落笔写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如果还原成白话文,大概像这样: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的傍晚

不知不觉间

日色已暮。

就这样沉醉在美丽的景色里

仿佛忘记了

回家的路。


这画面和意境,俨然像是某首现代歌曲的歌词。只需配上最简单的几个和弦,拿着一把民谣吉他,就可以轻轻弹唱。太阳就要落山了,这位经过一日欢愉而心生荡漾的女子却并无归意。她意犹未尽。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就在乘一叶小舟准备往回走的时候,却偏偏不小心误入了藕花深处。夏日池塘里,芬芳的香气,周围全是大而挺拔的荷叶。晚风微凉,日色渐暗。这时候的藕花深处,真是一处令人浮想联翩的妙地。

它是隐蔽的,又是自然纯真的。

我在试着想像这时她的心理活动。应该是兴奋而紧张的吧。好像借着这“误入”又可以多留一会儿,好像这“误入”也并非“误入”,而正中了她的心思。一位身居闺阁的有着良好教养的小姐,因为这样的契机,可以在外面多待一会儿,在这样一个不为人知充满幻想的夏日荷塘深处,有着诸多浪漫的可能。

如果是一位现代少女,她甚至会可爱地幻想着是否可以走入一段奇妙森林旅程。就像是宫崎骏动画《龙猫》里的主人公小梅,不小心掉进了树洞,因此遇到了憨纯可爱、热心善良的龙猫。就像是现代诗人张枣在《镜中》所写下的那句,“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似乎某些意外也是诸多美丽的相遇的契机。

但偏偏这样的冒险,被一群鸥鹭给惊醒了。这“惊”字,是写鸟儿,也可能是写自己的内心。

在那时候的李清照心里,是否真的会有这样的一点幻想呢?作为后来的我,也只能是在她的字里行间进行一点点个人揣测。她没有把心路历程一五一十交代清楚,但留白恰恰又是最好的交代,借着这样美的词汇意境,勾画出一个浪漫纯真的夏日傍晚,令后来的人反复品味和想象。

一位有着敏锐感知力的少女正自由蓬勃地生长着,那是她生命里的春天。像是滋润着丰沛雨水的春笋,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