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化遗产之博物学知识谱系

题旨

牵牛星图—南阳白滩东汉画像石的牛女参斗图

今日社会,物质至上。“物”成了人们认知、衡量价值最重要的尺度。这种认知和理解深受近代西方工业主义、物质主义的影响。近代以降,西学东渐,我国传统的“物理”完全湮没于西方的物质主义之中。不言而喻,在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进行探索中,考释我国的“物理”之知识谱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物”者为何?需弄清楚;“是非”未清,焉有“物理”。物理与物性有关。如果说物各有其性,——包括物之共识的“共性”和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认知的“个性”,则首先要厘清的。换言之,我们在大学里所言说的“物理”,强调通理;而物性除了各有特性外,对物性的认知也体现出文化的巨大差异。我国自古就对有“物性论”,所谓“物各有性,性各有极”。(《南华真经注疏·内经》)各种“材料”(包括产品原料、食物、药材等)各自有性,如温凉寒热等等,从而形成了各自的体性,[1]呈现特定的物理。而博物学则无疑是重要的,与“物”关涉的,具有认知体制性质的学科和经验的“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