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探索

尼古拉·亚历山大诺维奇·别尔嘉耶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ердяев 1874—1948)于1874年3月6日生于基辅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母亲为法国血统。他的祖父是一位战功赫赫的高层军官,曾经于1814年率领军队,在库利茅斯克战役中,反败为胜,打败过拿破仑的部队,获得了乔治十字勋章和普鲁士铁十字勋章。他的父亲虽然也曾是近卫重骑兵团的军官,参加过土耳其战争,但是服役时期较短,退役后成为地方贵族,尽管他缺乏功名心,但却是一个文化修养极高、饱读诗书的人。这种贵族家庭的生活氛围深深影响了尼·亚·别尔嘉耶夫,使得他终生都有一股特有的贵族气质。同时,他从孩提时代起,就经常出国,很小就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自己就曾经回忆:“我的家庭虽然原籍是莫斯科,但它属于西南地区的贵族阶层,受到西方很多影响(这种影响在基辅一直很强)。”[1]这一影响不仅使得他的贵族气质中表现出明显的西方文化素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走出了俄罗斯狭隘的思想领地,能够积极地吸收西方文化的养分。

少年别尔嘉耶夫由于家族的原因,进入贵族子弟的军官学校学习。这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殊荣,一种特权,但是对于一生追求自由,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少年别尔嘉耶夫,却无疑是一种束缚。他很不习惯军校的生活,那种无条件的服从、严格的规范性、僵化的思想、千篇一律的生活,都使得他不适应,几乎要使他窒息。这种不适应才让家里人同意他离开军校,去基辅圣弗拉基米尔大学(基辅大学)读书。由于独特的生活环境,少年别尔嘉耶夫便形成了两种相互交织的性格特征:孤傲清高的贵族气质和追求自由、关爱普通人的反叛性格。

1894年,尼·亚·别尔嘉耶夫进入基辅大学自然科学系,一年后转入法律系学习,他却始终对文学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大学期间,他开始走出贵族圈子,接触更广阔的社会。他大量地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历史书,希望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现实社会、政治等问题。他逐渐认识到,国家、政权、专制制度都是在扼杀人的精神自由,摧残人的主体性,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的本性格格不入的。此时,大学生的别尔嘉耶夫思想中的革命性渐渐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他自己曾经回忆道:“当我走出孤独状态并进入社会的、革命的世界时,我的生活有了内容。我的本性中是何种根据战胜了我,使我走上了这条道路呢?是我的革命性。这种革命性在那惨无人道的时代在不断增强。我的革命性是复杂的现象,它大概带有俄国大多数知识分子所没有的那种性质。它首先是精神革命性,是精神的起义,我所说的革命就是自由,就是反对奴役,反对世界之荒谬的意思。”[2]争取自由成为他革命的主旋律。

因此,大学生的别尔嘉耶夫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人,他对马克思主义尽管有自己保留的意见,但是评价很高,深受影响,还参加了社会民主党的活动。他认为:“当旧的革命派遭到失败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革命胜利的可能性。”[3]大学生的别尔嘉耶夫是一个不崇尚权威的人,他同时也与其他团体和个人交往,其中交往甚密的是大学的哲学教授切尔帕诺夫和哲学家列夫·舍斯托夫。前者对唯物主义批判的课程,后者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的论著均引起了这位年青的大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极大的关注。尼·亚·别尔嘉耶夫还不仅是理论和思想上的执着探索者,而且还积极投身于革命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

大学生的别尔嘉耶夫因参加学生和社会革命运动而两度被捕。第一次是参加了1897年的基辅大学生的示威游行,他被捕并被罚做过几天苦役。第二次是参与了1898年的俄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民主运动,他不仅被捕并被学校除名,还被审判并于1900年3月至次年底,他被流放到沃洛格达。

从被捕到流放期间,尼·亚·别尔嘉耶夫不再只是大量阅读,而且开始整理自己的思想,并撰写成文章或著作发表。1899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朗格和批判哲学及其对社会主义的态度》在考茨基主编的杂志《新时代》上刊登。这篇论文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但又同时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的格格不入。不久,他的第一本著作《社会哲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正式出版。普列汉诺夫就这本书,曾认为,尼·亚·别尔嘉耶夫已不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波格丹诺夫则干脆指出,这本书标志着尼·亚·别尔嘉耶夫在“从马克思主义走向唯心主义”。

在流放期间,他的《为唯心主义而斗争》(1901)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批评者(列宁语)。论文《从哲学唯心主义观点看伦理学问题》则表现出尼·亚·别尔嘉耶夫在思想上向康德和尼采哲学的靠拢,成为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1903年,尼·亚·别尔嘉耶夫从流放地回到基辅。流放并没有摧毁他的革命意志,他加入了俄罗斯第一个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政治团体,即“解放协会”。1904年秋,他迁居彼得堡,与谢·尼·布尔加科夫一起先后成为《新路》和《生活问题》杂志的主持者,与思想文化界人士建立了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这两本杂志的出版者均是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与他的频繁接触,使得尼·亚·别尔嘉耶夫的宗教意识进一步增强。1908年,他又迁至莫斯科,并参加了为纪念弗·谢·索洛维约夫而成立的宗教—哲学协会。

在莫斯科,与俄罗斯各界宗教人士的频繁来往,尼·亚·别尔嘉耶夫的理论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自由哲学》(1911)、《创造的意义》(1916)和《俄罗斯命运》(1918)等论著的问世,作为著名文集《路标》(1909)之首篇《哲学的真理与知识分子的真理》等文章的发表,使尼·亚·别尔嘉耶夫成为思想界引人注目的中心人物之一。1918年冬,尼·亚·别尔嘉耶夫组建“自由精神文化学院”,举办哲学史和宗教哲学讲座,主持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讲习班,后来这些讲稿编辑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一书于1923年出版。

自1920年起,尼·亚·别尔嘉耶夫担任莫斯科大学教授。由于他本人坚持自己的宗教哲学立场,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开分歧,1922年9月与其他160名作家或教授被当局驱逐出境。1922年9月—1924年,尼·亚·别尔嘉耶夫在德国柏林居住了近两年,在那里建立宗教—哲学科学院。《新的中世纪》是他在德国期间完成的重要论著。1924年,尼·亚·别尔嘉耶夫迁往巴黎市郊的克拉玛尔,同时宗教—哲学科学院也转移到了巴黎。

法国巴黎是当时欧洲哲学研究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他在巴黎创办了宗教哲学杂志《路》(1925—1940),与现象学哲学家埃·胡塞尔、马·舍勒,存在主义哲学家马·海德格尔、卡·雅斯贝尔斯、格·马塞尔,作家罗曼·罗兰、纪德和马尔罗等都有较多的交往。尼·亚·别尔嘉耶夫则被视为基督教存在主义的代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尼·亚·别尔嘉耶夫表现出极高的爱国主义热情,导致与某些侨民作家的关系尖锐化。可以说,在国外期间,他的学术研究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先后有《文艺复兴的终结与人道主义的危机》(1923)、《不平等哲学》(1923)、《新的中世纪。关于俄罗斯与欧洲命运的沉思》(1924)、《20世纪初俄罗斯的精神复兴与杂志〈路〉》(1935)、《俄国共产主义的起源与意义》(1937)、《俄罗斯思想。19世纪与20世纪初俄罗斯思想的基本问题》(1946)等论著问世。二次大战后,尼·亚·别尔嘉耶夫曾打算回国,但终因感到,自己作为一个真正自由的哲学家很难,而且也没有必要回去。

1947年春,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尼·亚·别尔嘉耶夫名誉神学博士学位。1948年3月23日,尼·亚·别尔嘉耶夫在克拉玛尔寓所的书桌旁去世,他一直工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作为他一生思想总结的著作《自我认识。哲学自传试作》,是在他逝世后于1949年出版的。

[1] 尼·亚·别尔嘉耶夫:《自我认识》,雷永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2] 尼·亚·别尔嘉耶夫:《自我认识》,雷永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1页。

[3] 同上,第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