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
- 张杰等
- 993字
- 2020-07-09 15:57:35
第六章
维·伊凡诺夫: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
长期以来,无论从文学创作,还是从批评方法来看,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往往被视为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方法,前者以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后者则更主要以主观的心灵感应及其表征为核心。然而,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文化批评理论家、诗人维亚切斯拉夫·伊凡诺维奇·伊凡诺夫(Вячеслав Иванович Иванов, 1866—1949)则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创立了一种独特的批评方法——“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реалистический символизм)。该方法源于对文学创作的深入探讨,尤其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宗教底蕴发掘。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长篇小说——悲剧”(1914)、“俄罗斯的面貌与面具: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体系研究”(1917)等论文和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剧—神话—神秘论》(1932)中,深入分析了《卡拉玛佐夫兄弟》《群魔》和《罪与罚》等作品,充分论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形式原则和“世界观原则”,归纳了它们作为悲剧小说的基本特征,力求梳理这些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作者之间的思想联系,具体阐释了这些作品所蕴含的神话因素和宗教神秘论因素,表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维·伊·伊凡诺夫由于长期居住于国外,曾经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通晓多种语言,知识渊博、视野广阔。他对西方文明、特别是古代西方文明的研究非常深入,甚至他的同时代人都很少能够企及。他在宗教文化、批评理论与文学创作方面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不仅在象征主义理论和创作领域,而且在整个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文化批评理论中,均占据着非常显著的地位。
维·伊·伊凡诺夫无论在诗歌创作领域,还是在宗教文化批评理论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主要诗集有《引航的星斗》(1903)、《通体清澈》(1904)、《愤怒的彩虹》(又称《燃烧的心》)(1911)、《温馨的秘密》(1913)、《黄昏的光》(1962)等;主要的学术论著除了上面提及的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研究的论著以外,还有《古希腊的拜受难神教》(1904)、《尼采与狄奥尼索斯》(1904)、《雅典娜之矛》(1904)、《狄奥尼索斯宗教》(1905)、《个人主义的危机》(1905)、《向着群星》(1909)、《弗·索洛维约夫的宗教事业》(1911)、《列夫·托尔斯泰与文化》(1911)、《垄沟与阡陌》(1916)、《祖国的与世界的》(1917)、《两地书简》(1921)、《狄奥尼索斯与原初的狄奥尼索斯崇拜》(19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