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问题研究的小国视角

国家行为及其根源一直都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问题。总体而言,国际问题研究有两种截然不同但相互交织的分析路径:

其一,纵向理论路径。它主要探讨宏观的国际环境对国家行为的建构与影响。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构成了国际问题研究的基本范式,它们分别以国际体系、国际制度和国际规范来说明和理解国家行为,即权力、制度和文化是它们研究国家行为的关键分析变量。

其二,横向理论路径。它主要通过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比较分析来揭示特定国家或国家群体的行为方式。在理论探索和具体分析过程中,这两个不同脉络的理论范式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国际关系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路径。

在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家分类是国家行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分类法是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思维捷径和常规方法。按照某种特定标准,将各种主体和客体、现象和本质、原因与结果等划分为不同类别,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成条理化的知识结构,厘清思维脉络,简化高度复杂的认知对象,从而更好地认知外部世界。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行为是一个多领域、多维度、多层面、多因素的高度复杂的认知对象,宛如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万花筒。在研究过程中,基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维度的国家分类通常是理解和解释国家行为的必要观察视角。

不应忽视的是,按国家规模进行分类并对其行为进行分析也是研究国际关系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国家规模[1]与国家行为之间具有相关性。这适用于所有国家。物质规模往往预示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社会规模、军事规模和能力限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潜能和可能的实力空间,因而是塑造社会、政治、经济特性的重要因素,是建构一个国家社会思维、行为方式的主要根源之一。当然,诸如体系、地理、历史、宗教等国家规模之外的要素对国家行为同样影响深远。当今世界,国家间规模的显著差异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特定体系赋予规模以特定意义。规模为国际问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现实背景和潜在的理论演绎空间。因此,基于规模视角,将国家分类为大国、中等国家和小国,以此来研究、分析其国家行为,是国际问题探索的必要分析方法。

小国群体正是本书的重点考察对象。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于概略说明国家行为无疑大有裨益,甚至不可或缺,但是,宏观国际理论基本上是以大国关系作为主要理论背景,在大多数学术探讨中似乎都忽略了小国这一数量惊人的群体,小国未能得到应有的考虑和重视。坦率而言,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在理解小国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学术背景下,推动小国研究,就必须在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寻找一个新的分析变量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小国行为。由于规模对小型国家所蕴含的显著政治经济意义,因而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有学术意义的辅助性理论工具。

小国是战后,尤其冷战结束之后国际体系变迁中的突出现象和有机构成,它们虽然规模小,但数量庞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将小国界定为人口规模低于1000万的主权国家,在联合国的193个成员国中(2011年数据),即有113个国家属于小国范畴,占世界国家总数的58.5%。“小”是小国思维和行为特征的基本动因,也是理解小国行为的重要视角。相对于较大规模的国家,它们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发挥着何种作用?有哪些独特的思维和行为特征?这是我们理解小国群体的基本问题。

[1]国家规模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既可以指称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领土规模、市场规模、经济规模、军事规模等构成综合实力主要领域的相对数量级别,同时也可以指称一个国家的整体数量级别。衡量国家规模通常有两种基本途径:其一是“能力概念”(capacity concept)取向,即以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GDP、人均GDP等)、军事能力(军事预算、武器装备等)、外交能力(国际参与、国际影响等)来定义国家规模;其二是纯粹的“物理概念”(physical concept)取向,用诸如人口数量、领土面积等指标来衡量国家规模。参见:Otmar Höll, ed., Small States in Europeand Dependence,Wilhelm Braumüller,1983,p.56。这里的国家规模主要指人口规模,它是衡量和反映国家规模的常用指标。具体论述详见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