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书能为一些有志于继承中国书画传统,并借助传统展开创造的书画爱好者们认识中国书画的核心要素带来一点启发。同时,也希望依托于客观事物的脉络,从常识出发,建立一个清晰的指路牌,引导书画爱好者们自己去打开中国书画殿堂那扇大门。虽然这扇大门如今已被人广泛忽略,但由于书画殿堂内珠玑无数,前辈们已从不同角度反复阐述过这些宝藏,所以只能大致讨论殿堂里有哪些主要房间及大致功能,其余则有赖于读者自行深入。尽管中国书画高妙难解,但其核心并不复杂,只有两个字——“笔”和“墨”。

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是厘清事物的脉络,顺藤抓住事物的本质。否则,就会受到大量细节的牵制,陷入纷繁复杂的知识泥潭;就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盲从于那些一知半解,乃至沽名钓誉者的思维,导致中国人优良的根基动摇。

众所周知,某一学科历史以来积累而成的知识已经很难完全学完,何况文人绘画囊括了诗、书、画、印、题跋和色彩等要素,是一门综合性要求极高的学问。所以,厘清中国书画的脉络,挖掘核心本质十分重要,这也是这中国书画的学问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希望能探寻到一条持续而稳妥的赚钱道路。在他们赚到钱后,还会想方设法地防止通货膨胀到来时出现资产贬值,这是社会生活的常识。审辨中国书画艺术也需要常识,那就是考量作品的笔墨和形式。形式可以创造得到,而笔墨只有“好与坏”的标准。因此,如果能够认知笔墨,掌握笔墨,就具备了辨识书画作品基本价值的能力,在艺术品通货膨胀到来时可以避免贬值。也就是说,只要掌握审辨笔墨的要义,在各类艺术名家及其作品层出不穷,以及全社会的艺术认知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都能够清楚地看到哪些艺术家及其作品具有稳定的价值。正如同坚持使用好的雕刻工艺和玉石材料生产一件玉雕工艺品一样,作品的基本价值能够保持坚挺。

事情虽不复杂,但为了让读这本书的人们能够从固有的经验之外予以理解,读起来亦不觉得十分枯燥,故掺和了一些当前生活中的事物打比方,还拉拉杂杂写了很多浅薄的东西,看起来十二分不严谨,这都是因为笔者水平局限造成。同时,也是为了凑齐足够多的字数,以便让这本书看起来更像一部有模有样的著作。

其实,真正有水平的人不会写这么多,他们具有用极简语言讲清复杂事物的能力。前辈们最多只需要写下几千字,就能把这件事情的所有讲得清清楚楚。他们对中国书画最简单、最精妙的归纳就是四个字——“笔精墨妙”。在任何社会,很多时候都不能不穿上一件“金装”,以让这本书看起来真像是花足了功夫,而使更多的人认同我个人浅近的认知。

写作这本书,并非代表笔者掌握了鉴赏书画真伪或优劣的绝对能力,而仅是为了阐述鉴赏中国书画的一条核心路径或一种有效方法。真正掌握这种方法,还需要读者沿着这条大道去深入。若不小心翼翼地遵从于深厚的中国传统去深入中国书画,那么,即使明白了笔墨的重要性,对笔墨的理解也可能南辕北辙。由于笔者对笔墨的阐述并非精妙妥帖,行文也未必具备很强的说服力。因此,还需要读者以客观的态度予以判断,如若本书的某一小点能够为读者带来启发或新的认知,则善莫大焉。

最后,真诚感谢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给予我莫大鼓励和帮助的萧平先生、林木先生、陈卫星先生、韩祥笙先生、郑丽娟女士、庞鸥先生、陈健先生、王新先生、潘建华兄和孙峻峰兄,以及曾经无私帮助过我的人们。

刘睿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