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陆放翁屡奏请北伐 辛弃疾临终呼杀贼(上)

龙锺一老寄荒村,鼎食山栖久已分。平日气吞云梦泽,暮年缘在武夷君。

——第八十六回诗引

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宋光宗被李皇后及宦官挟制,深陷于过宫风波,病情日益恶化。于是朝内政局开始动荡不安,绍熙五年六月太上皇孝宗驾崩,光宗竟亦不执孝子之礼。此时正是程朱理学大为兴盛之时,皆视朱熹为圣人复出,奉其孝道之教为天下至理,岂容一国皇帝如此不孝?于是群臣大起,赵汝愚、韩侂胄等人遂入宫禀明太皇太后吴氏,于次月拥立嘉王赵扩登基,改元庆元,是为宋宁宗。尊光宗为太上皇,李皇后为寿仁太上皇后,请其移驾泰安宫。宋光宗此时尚蒙在鼓里,待其知道帝位已失,遂长期拒绝接受宁宗朝见,依然住在皇宫之中,不肯移驾。由此担心失位终于应验,病情因此加重。皇后李氏一反常态,对光宗不再咄咄相逼,反生同病相怜之心。惟恐触动光宗神经,常以杯中之物宽解光宗心中郁结,还反复叮嘱内侍、宫女,不要称呼“太上皇”,亦不许提起“内禅”等敏感字眼。西元一千二百年,庆元六年八月辛卯日,光宗在寿康宫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葬于永崇陵。

列位看官,你道这朱熹究是何人,如此厉害?此人却是了得,乃是不世出之大儒巨擘,继孔、孟、颜、曾、董之后,以至被称为圣人也。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集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身份于一身,乃是闽学派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为朱子。朱熹亦是唯一并非孔子亲传弟子,而得以享祀孔庙者,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中。朱熹师承程颢、程颐三传弟子李侗,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并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历代钦定教科书,至为科举考试标准。

据说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五岁时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朱松问日、问天。朱熹十四岁时,父亲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五夫好友刘子羽,又写信请五夫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位学养深厚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同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朱熹十八岁考取贡生,刘勉之将己女刘清四许配给朱熹。二十二岁,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绍兴二十八年,朱熹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正统,奠定以后学说基础。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著述。宋孝宗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意见。隆兴元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不纳朱熹主张。

乾道三年八月,朱熹前往潭州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东归乱稿》成。来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乾道五年,朱熹悟“中和旧说”之非,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标志朱熹哲学思想成熟。此年母亲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长达六年寒泉著述。乾道九年作《重修尤溪庙学记》,亲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尤溪县学宫正堂,从此天下学宫匾皆模此刻制悬挂。淳熙二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五月至信州鹅湖寺,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之会。

淳熙五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朱熹到任后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经朱熹竭力倡导,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修复,并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白鹿洞书院教规》。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重要课题。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时浙东大饥,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朱熹因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与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结事实。迫于压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淳熙九年,朱熹五十二岁,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四书》之名第一次出现。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准则,构成朱熹完整理学思想体系,此后历代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规范,成为封建科举标准教科书。淳熙十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

淳熙十五年上《戊申封事》,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等事。淳熙十六年诏命朱熹知漳州,绍熙元年赴任,施政变革,正经界、蠲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劾奸吏。朱熹提出行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亩纳税。此举势必减轻农民负担,但却损害大地主利益,终于未能推行。绍熙二年正月,朱熹长子朱塾卒,朱熹无奈以治子丧请辞,迁居建阳。次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淳祐四年诏赐“考亭书院”。绍熙五年,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震动朝野。朱熹临危受命,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赐紫章服。朱熹至潭州时瑶民已败退深山,被困溪洞。朱熹采取怀柔政策,遣使招降瑶民起义军首领蒲来矢。湖北帅王蔺反对,主张斩杀蒲来矢以警众,朱熹入都奏事,直接向宋宁宗面恳,要求对瑶民毋失大信。朱熹到任后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改建长沙岳麓书院,使之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绍熙五年八月,朱熹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于行宫便殿奏事。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诏进讲《大学》,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滥用,引起宋宁宗与执政韩侂胄不满。因此朱熹在朝仅四十六日,便被宋宁宗内批罢去待制兼侍讲之职,还居建阳考亭。庆元二年十二月,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残酷清算,开列五十九人伪逆党籍,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位列黑名单第五位。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坐牢,遭到严重打击。庆元六年入春以后,朱熹足疾大发,左眼已瞎,右眼也几乎完全失明。朱熹却加紧整理残篇,唯愿将己生平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统后继有人。三月初九,朱熹在“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终年七十一岁。十一月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参加会葬者近千人。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

张栻,字敬夫,师从胡宏,学有专长,自成一派,号称湖湘学派,朱熹早有敬仰之心。朱熹和张栻进行了一次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最著名会讲,史称朱张会讲,开创会讲之先河。两人讨论太极之理并最终趋于一致,会讲于岳麓书院,从各地赶来听者达数千人。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后被书院奉为校训。经过两个月岳麓讲学后,朱熹在张栻陪同下游南岳衡山。一路游览唱酬,得诗一百四十九篇,合编为《南岳唱酬集》。下了衡山,从岳宫到槠州一百八十里,朱熹和张栻两人朝夕在船中讨论《中庸》之义,致三天三夜未曾合眼。朱熹与张栻分手后,携弟子范念德、林择之东归,一路轮流更换唱和。朱熹年轻时到泉州同安县赴任,路经莆田时,于夹漈草堂见到郑樵,席间只有一碟姜、一碟盐巴。朱熹取手稿请郑樵过目指正。郑樵燃香,山风掀稿而读,辄能背诵。两人促膝而谈三天三夜,朱熹临行赠联: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临行书僮不满郑樵简慢,朱熹说道:“盐出于海,姜产于山。尽山尽海,是大礼耶!”复回头看时,却见郑樵还站在草堂门口送客,手中犹自持书而读。朱熹笑谓僮儿道:“送客不忘读书,真乃贤人也。”

宋孝宗及朱熹同年先后病故,时乃金章宗完颜璟在位,承安五年是也。大定二十九年正月二日,金世宗完颜雍病逝于中都宫中福安殿,享年六十七岁。国内士民皆都失声痛哭,悲声遍野。由于太子完颜允恭早逝,故立允恭子完颜璟即位。章宗即立,与众臣为祖父完颜雍上谥号为“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庙号世宗,葬于大房山兴陵。史说金章宗完颜璟小字麻达葛,初封金源郡王,进封原王、判大兴府事,官至尚书右丞相,册立为皇太孙。大定二十九年即位为帝,修正礼乐刑政,为一代之法。在位初期,政治清明,世称“明昌之治”。章宗聪慧好学,喜好文学崇尚儒雅,因此一时名士层出不穷,执政大臣多有文采,任用能吏耿臣,政治清明,文治灿然。章宗继承大定盛世,加强官制改革,巩固政权,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使女真社会封建化最后完成,谓是金朝最为繁荣兴盛时期,经济发达,人口增长,府库充实,天下富庶,史家评为“宇内小康”。

章宗后期,中原地区水旱蝗灾频频发生,而黄河三次决堤使河道南移夺淮入海,也使金朝经济一蹶不振。章宗又宠爱李师儿,并信用李氏外戚,任用经童出身之胥持国管理朝政。二人互相勾结,营利干政,使朝政风气逐渐下滑。此时金朝军事逐渐荒废,北方蒙古诸部兴起。章宗又效其祖父所为,屡次派兵至蒙古减丁,并且诱使蒙古诸部互相残杀,但收效不大,反而引发蒙古部族极端仇恨女真,最后促成蒙古诸部终为成吉思汗所统一。作为太平天子,章宗奢用渐广,完全不似金世宗节俭。改造宫殿陈设,每日动用绣工一千二百,两年方才完工。因追求官僚机构完善反而导致膨胀,使得章宗末年官员数额比世宗时期激增三倍,便似宋朝徽、钦二帝当年。官俸、赈灾、河防以及军费,国家财政开支庞大,完颜璟深感财政窘迫。为弥补财政亏空,开始滥发交钞。人民拒绝使用纸币,私下以铜钱交易,即便朝廷以行政命令维持钞法,亦无济于事。完颜璟在世之时,万贯交钞只能买到一个烧饼;而其去世后二年,有次为发军赏,竟动用八十四辆大车用来装运交钞,可见纸币贬值之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