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悠游江南
张明山在王府不辞而别,带了银子从陆路骑马直接回了南方。随后托人探得家中无事,便不再担心天津,反而在南方悠游起来。
想来,他是两三岁离开的绍兴,应该只有恍惚的印象,而南方苏杭原本是文人向往之地,这一次南方之行,倒是有了意外的游历故乡景色的机缘。
初到江南,依然先要解决衣食居处。
他首先想到了刘小亭。刘小亭,天津山水画家,与张明山深交,此时应正在浙江杭州。于是张明山先生边游边走,去往杭州。可是游览耽误了日程,寻友未遇,刘小亭先生已离开杭州另居别处了。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小亭不在,一位同乡推荐了小楼,同是山阴人的任颐,任伯年先生。此时,任伯年先生正在上海,于是张明山先生又赴上海,暂住于任伯年家中。
这位任先生是我听祖辈说得较多的画家,但是直到看到他的画,才了解他是位画家,因为从家里老辈人听到的关于他的形象,更像是一位常来常往的亲戚,而非画家。
任伯年先生与张明山先生有着太多的秉性天赋方面的相同之处。首先,两人都有令人羡慕的造型天赋,说是任先生少年时,便已能将来访的客人绘出,而家人一望便知。这种对人像写实能力的“天赋”恰与明山先生相契相同。
而任伯年曾在太平军中“掌大旗”,当时军旗较大,“战时麾之,以为前驱”,此等行武之气,也与明山先生侠骨之气相投,两人因此一见,最终引为一生挚友。
● 张明山先生的好友——著名海派画家任伯年先生的画作
张明山住于任伯年处有多半年光景,随后便告辞,又开始了自己的悠游之旅,从南方至北方,游览各地山水名胜。约一年后,才返回了天津。而此时,儿子张玉亭,也已快步入青年阶段了。而始料未及的是,处在青年时期的张玉亭的作品,名声已经与明山先生不相上下了。
回到天津之后,因家里生活已经安定,衣食早已无忧,并且置办了宅院,儿子也挑门立户,张明山先生的生活更加清闲了,而此时的生活,可能正是自古以来居于市井的文人所向往的,衣食无忧,每日吟诗作画,父慈子孝。
他此时的作品,大都是做于朋友的。所以,更加细腻、精致,畅所欲为。甚至有些作品,把他爱开玩笑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有的作品,所做为市井上出殡的行队,料想此种作品,在那时人们的文化中,绝不会有人去购买,甚至于,在各时代的人都避之不及吧。而做这一套作品,也必是一个看穿生死,人世间经过无数风浪的明白人才会去做。
作品中,人物数百,将出殡队列中打幡、抬杠、撒钱、敲锣、吹号的各种行业,痛哭的孝子贤孙,陪同的左顾右盼的亲朋好友,甚或,看热闹的路人,各色人等一一塑出。而其中的人物形象却是张明山的各个好友。
此类作品将自己的形象塑于出殡队列之中,做各种情状。这样的玩笑,即使是在今日,就算具有再透彻生死的观念,恐怕也非人人所能接受。
这些作品,又是明山先生我行我素的本来面目,只因大家与明山先生相交相知,也因相知之后,对艺术家极致之技和狂狷性格的赞赏,使大家不以为悖,反而以形象在其中而感荣幸有趣。
这种艺术家内心本性的外化,可以使他的作品具有与之同感的能力,在看到这作品时,人们也仿佛变得通达生死,更了解人间的游戏。就像庄子遇骷髅,在梦中与之对话,人们原来并不感到死亡的可惧可厌,反而,有了通达生死、豁然开朗之情。
后人也有仿效此种作品的行为,但是,除了张玉亭先生的《钟馗嫁妹》有同样感染力,其他作品,大都销声匿迹。中国的艺术就是这样,这一笔,必须他下才行,哪怕他怒着、醉着、敷衍着,别人下,就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