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现代经济是一种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组成的混合经济,市场和政府的职能作用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体系,政府也仍然是一种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政府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是执行政府职能的工具。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财政理论的重要内容。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起决定性作用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在理论上的进一步升华。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并不起全部作用,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减少垄断和外部效应来弥补市场失灵,也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减少经济波动、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所以,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强调政府不能替代市场配置资源,并不是否定政府的作用,政府必须从不同的渠道采取必要和合理的措施对市场进行干预。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政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党中央以“基础”“支柱”和“保障”明确了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与政府和市场相关的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1.3.1 市场失灵

由于现实状态的市场并不具备完全的自由竞争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对提供公共物品、消除外部效应本身也存在缺陷,市场机制存在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和引起经济波动等现象,这些现象在经济学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项特性。由于无法将不承担支付费用的个体排除在公共物品消费者行列之外或者排他成本高,这就产生了公共物品供给的问题。大家都不愿意付出而同时希望占有公共物品,这样,市场上的价格机制就无法对这类物品起到调节配置的作用,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也许最为棘手的市场失灵表现在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如减缓全球变暖、防止臭氧的消耗、为防止禽流感进行的研发,等等。因为缺乏有效的市场或政治机制进行配置,而个人或国家无法独享全球公共物品的收益,投资不足是必然的结果。

(2)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企业或居民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企业或居民,却没有为之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的现象,即某些企业或居民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或造成损失,但没有补偿到额外收益或承担额外成本。换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经济交易成本或收益。如疫苗接种,不仅提高了接种者自己的免疫能力,而且减少了周围其他人感染疾病的机会,是正的外部效应;造纸厂排污,造纸厂对下游河流造成污染却不承担补偿责任,是负的外部效应。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两种情况可能导致产品供给不足或者过度生产,不可能形成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状况。

(3)市场垄断

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以垄断价格高于产品的边际成本的方式获得额外利润,从而导致市场丧失效率和社会不公。虽然垄断企业获得垄断利润,但消费者的利益与社会的经济福利都受到损失,而这种现象不会通过市场机制的自我修复得以解决。

(4)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土地、资本、专利技术等生产要素持有者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这部分个体靠拢也越集中。总之,由于人们拥有的要素禀赋不同,经过初次分配后大家获取的收入便会出现较大差异,甚至出现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这种收入与财富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象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地协调。而这种收入分配现象又会因为穷人数量增多、收入减少而降低社会消费水平并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5)经济波动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促使价格和产量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但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有盲目性的,是一种事后调节,不可避免地造成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市场主体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追求技术进步和节约劳动力成本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失业现象,这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社会福利水平下降。从这个角度讲,市场机制在解决经济波动问题上存在失灵。此外,如果某些特殊原因导致求大于供或供大于求的现象加重,市场运行将失去理性,价格不反映正常的供需关系,出现“踩踏式”下跌,这类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更需要政府干预的介入。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必要性与合理性。如果政府确信一种公共物品的总收益大于成本,它就可以提供该公共物品,并用税收收入对其进行支付,从而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对于外部效应,政府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方式进行调节。对于市场垄断,政府可通过国有企业在自然垄断领域的公共定价来减少垄断。对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政府可通过税收和转移性支出来缩小收入差距。对于经济波动,政府可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实现总供求平衡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仍然难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体系,需要政府实施必要的干预。

1.3.2 政府失灵

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如同市场机制存在失灵问题一样,政府机制同样会带来政府干预失效的问题。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是指政府在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效率结果或不能以公平的方式再分配收入;或简单地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诸多方面。

(1)政府决策失误

由于信息不对称、决策人的能力素质不高等原因,会导致经济战略和政府决策失误、投资项目选择不当、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现象,而政府决策失误会往往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2)寻租行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政治权力谋取私利,进行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等。

(3)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多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职能的“缺位”,是指该由政府办的事情而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如公共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投入不足等。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部门超越了职权范围,干扰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如政府手里拥有的行政审批权力,使用不当就会由于审批名目繁多、审批时间长、审批环节多而导致企业丧失发展良机或者负担加重。

此外,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出现政府失灵。

复习与思考

1.公共物品有哪些特征?

2.怎样理解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3.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有哪些?

4.财政的涵义是什么?

5.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