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研究
- 张莉
- 2字
- 2020-12-01 14:32:56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本书确定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作为研究主题,主要是基于对以下问题的思考:一是为何要提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这一命题,二者的融合旨在解决什么问题;二是为何选择“国有企业”而非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作为研究主题,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有何特殊意义及自身优势。而本文内容的理论依据,则一方面基于对实际调研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分析,另一方面来源于相关理论资料的收集,实现了论述过程中数据分析与理论分析的有机结合。
1.二者融合问题的提出
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奠基期,列宁、斯大林的形成发展期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国化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国有企业建设的重要法宝。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区公营企业领导机制的建立到现阶段国有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确立,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国有企业生命线的地位延续至今,已成为国有企业改制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地位遭遇了挑战。第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边缘化。对此,笔者在问卷调查中,针对企业领导和员工设置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分析”这一问题,在收回的505份问卷中,有78.2%的国有企业员工肯定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其中有54.46%的员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让位于企业经济建设。对于这一问题,99.5%的国有企业领导认为可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中44.78%的企业领导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应让位于经济发展,而在生产任务繁重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应更多让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第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复杂化。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构成的多样化。新型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等新生代员工的大量出现,带来了多样化的员工构成形式,加大了企业员工的流动趋势,加之企业员工文化层次、工作性质的差异等问题出现,增加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二是国有企业员工中存在政治信仰缺失现象。在收回的505份企业员工问卷中,有25人表示自己信仰宗教,占收回问卷的4.95%;有34人表示自己信仰权力与金钱,占收回问卷的6.73%;有53.07%的员工表示自己信仰共产党;有177人表示自己没有信仰,占收回问卷的35.05%。三是员工思想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企业员工获取信息途径更加自主化和多样化,加之西方文化对网络空间的渗透和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员工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并呈现出多变和个性化的发展倾向,从而加大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第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方式的陈旧化。对此,在收回的505份企业员工问卷中,62.18%的员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陈旧,并且希望通过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及时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何走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则是当前业界、学术界乃至国家层面重点关注的内容。随着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作用和优势的发挥,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优势也得到了学术界、业界和国家层面的普遍认同。在现代社会,企业文化的柔性约束力和竞争力日益凸显,文化的作用力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成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综合实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科特在《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一书中就曾谈到,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文化力将成为其中关键的构成部分。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当一个企业100人时,我要站到最前面,带领部属冲锋陷阵;企业发展到1000人时,我要站到中央,让每位员工听到我的声音,了解我的战略意图,明确奋斗方向;当企业发展到10000人时,我要退居幕后,靠核心层的经营管理思想统帅三军。”这形象地说明了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国有企业发展而言,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选择,其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国有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度和认可度较高。在收回的505份企业员工问卷中,11.09%的企业员工表示对企业文化非常了解;61.78%的企业员工表示对企业文化比较了解;21.78%的企业员工表示对企业文化了解一些;仅有3.56%的员工对此表示不了解。而对于“您更乐意接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企业文化建设”这个问题,72.6%的员工表示更能接受企业文化。这些数据表明,国有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熟知程度较高,相比较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更乐意接受企业文化。在笔者看来,这是由于国有企业文化相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更容易被员工接受。基于这一认识前提,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以此优化其工作内容并增强其说服力和影响力将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选择。其次,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结合更加紧密且说服力更强,这是由企业文化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企业文化建设立足于各自企业的实际,其关注点也更多集中于提升各自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效益的提升,而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增加的内容。借助企业文化的优势有助于走出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企业生产实际而被束之高阁的格局,增强其工作内容的说服力。最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拥有丰富的宣传载体和活动类型。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宣传载体,如企业杂志、企业形象设计、企业宣传栏、企业横幅、企业产品;企业中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包括读书会知识竞赛、演讲、论坛、球类比赛、文艺晚会等;企业的外部活动载体,如企业广告、公益活动、企业赞助活动、企业的实地调研。这些丰富的文化载体与活动类型也正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并应该重点借鉴的方面,以此走出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内容和方式陈旧的困境。可以说,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可从企业文化的作用与优势中寻找出路,企业文化可作为创新国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出路而存在,配合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升其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应借助企业文化这一载体优势,并基于二者之间的相通性实现彼此的融合,以此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其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提升其工作的实效性。
然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自身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形式化现象存在。这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企业文化的载体建设而忽视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打造和提炼。具体表现为:将企业文化更多地定位为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企业文化口号的提炼、企业文化建设标语的制定以及企业文化宣传手册等宣传载体的建设,而对于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企业精神等文化理念系统的设计却又停留在简单模仿和借鉴的层面,缺乏个性与创新性,因而难以真正发挥企业文化的实质性功效,实现“以文化人”和“文以赢人”。较企业经济建设而言,企业文化建设的附属地位较为明显,企业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生存状态。二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须进一步体现中国化与特色化。这是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走出形式化困境的重要路径,而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这一过程,国务院国资委对此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路径选择。即在充分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的同时,有选择性地借鉴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实现国内外优秀文化的优化与整合,提升国有企业文化的发展力与竞争力。并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将党的路线方针以及主流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中,有助于打造内涵丰富、个性独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其正面引导功能,传播社会主义的正能量与好声音。可以说,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党群工作及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是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企业文化特色化发展战略的题中之意。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可以从企业文化的作用与优势中寻找出路,而国有企业文化问题的解决也可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寻找路径支持。与此同时,二者融合工作的开展还应借鉴中国传统管理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西方企业激励理论等理论,进一步丰富其融合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应实现党群工作部(企业文化部)与企业其他行政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将二者融合的理念渗透到国有企业全体组织中,提升其渗透力和影响力,从而优化其融合效能。
2.选择“国有企业”作为研究主题对象的特殊意义及其自身优势
本书立足于国有企业分析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问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优势。
第一,国有企业地位和作用层面的特殊性。国有企业是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出资主体,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登记注册,依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非公司制经济组织。它主要包括:由中央国有资产投资机构出资的中央企业,地方国有资产出资的地方企业,公有资产与非公有资产共同投资的企业。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生产经营组织的一种形式,兼具赢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有或主要有国家一个出资人,只享有经营权而无所有权的企业法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吸纳劳动力、提升社会效益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之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在关键领域和行业占据着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不仅应充分发挥其在生产力发展中的示范作用,还应发挥其在引领社会风尚,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作用。所以推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效应。
第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历史积淀层面的特殊优势。较民营企业而言,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国有企业成长和发展的传家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保障机制。其历史可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已开始对公营企业领导机制进行建设,在苏区国家工厂实行了厂长负责制与工人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揭开了我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序幕。期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企业领导机制建设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恢复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企业党委集体“虚化”期、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曲折探索期,一直到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的整体突破和全面整合时期,实现了企业领导制度处于由厂长(经理)负责制向法人治理结构的过渡。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已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浓厚的历史性积淀是其推进二者融合进程的重要优势。
第三,国有企业文化载体层面的特殊优势。国有企业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战略的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CIS战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包括mind identity(理念识别)、behavior identity(行为识别)和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三大系统建设。CIS战略属于管理实践范畴,其最大的功效是识别,即CIS能将本企业理念,经由企业领导和员工自身的行为、活动和工作态度,透过整体的视觉设计,将其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这是企业文化载体建设的必要环节。在收回的202份企业领导问卷中,75.98%的领导肯定了本企业对CIS战略的打造,其中49.25%的企业领导认为本企业还在不断完善CIS战略。与此同时,目前国有企业文化载体建设还形成了自身的经验和优势,如:部分国有企业将企业文化载体建设纳入了企业的发展规划之中,把企业文化载体建设纳入企业总体发展的战略目标;CIS战略的基本建成;领导机构的完善,明确了相关责任人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将企业文化载体建设纳入企业绩效考评体系等。这些工作的推进和自身经验优势的形成,推进了国有企业二者融合工作的开展。
第四,国有企业国家政策层面的特殊优势。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国有企业成长与发展的传家宝,是国有企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工作实效性的提升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其相关文件包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1983)、《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198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1988)、《关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1990)等。伴随着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中作用的发挥,党和政府强调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以实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主要文件包括:《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1997)、《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9)、《关于加强中央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2005)、《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1)等。这些政策性文件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优势,也是国有企业相较其他类型企业的优势所在。
第五,国有企业组织机构与制度设计的特殊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企业中设置了专门机构统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这些机构的名称主要包括:党群工作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集团公司),政工部(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中国华能集团),党委宣传部(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公司),党建工作部(神华集团)等。二是部分国有企业单独设置企业文化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攀枝花钢铁公司、中国铁道建筑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然而,部分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部与党群工作部统一设置,形成了党群工作部(企业文化部)的组织模式,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等。三是制度设计层面相对完善。为保障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国有企业设立党委负责制,由党委书记全面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在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企业党组织十分重视党的建设,设立了专门的政治工作部(与直属党委、机关党委、公司团委和直属团委合署),全面负责和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是文化建设第一责任人,党委书记、主管副书记分管文化建设工作,企业文化委员会提出审议意见,企业文化部负责组织实施,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各分党委(总支)组织落实推进。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还实行党委成员、董事会成员和经理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专兼结合、一岗双责等任职模式,由党组成员担任董事长、副总经理、纪检处组长、总会计师等职务。这些优势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而这些条件也正是国有企业相比较其他类型企业所具备的特殊优势。
基于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问题提出背景的分析,本书充分肯定了国有企业这一研究主题的特殊意义和自身优势,也进一步明确了二者融合工作开展是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出路,为后文二者融合工作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研究意义
1.本研究的理论价值
第一,实现了二者融合问题研究的系统化。自199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始,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新渠道的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尤其是2005年《关于加强中央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及2011年《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学术界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二者的融合理论研究,这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基础。然而已有的理论成果相似性较强,理论论述偏多,实证分析相对较少,并且少有对“融合是什么、融合应达到什么状态、融合效果如何考评”这些关键问题的系统性研究。针对这一研究主题的可深入之处,本书致力于初步建构二者融合理论的本质、目标、理论借鉴和考评体系,以此推进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理论的系统性研究。
第二,厘清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在当前国有企业中,对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二者关系理解还呈现多样化的倾向,主要包括“等同说”“替代说”“整体与部分关系说”等观点。由于对二者关系认识缺乏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二者的融合进程。所以,推进二者融合理论研究,有助于厘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之间不能相互取代,相互等同,却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发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宏观导向,使之体现并遵循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障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与此同时,开展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能丰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公民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等活动提升企业文化的思想内涵,并将其内涵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优化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注入新因素和新载体,以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能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价值,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机统一,以此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实效性,这是本书研究的关键点所在。
2.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融合完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作为推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有效载体,也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工作推进的重要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引进了西方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理论,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同。然而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体制与国外企业相差较大,如果完全照抄照搬其他国家企业文化的发展模式,必定会面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困境,造成企业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水土不服”,使其只能成为装点门面的饰物,难以实现其“化人”功能。随着国内学者的不断探索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实践,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而坚持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党群工作及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是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企业文化特色化发展战略的目的所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二者的融合作为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将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的“中国化”“本土化”和“特色化”进程,展现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力。与此同时,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国有企业应合理吸收国外的一切先进管理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体系,这是实现“强企之梦”“强国之梦”的加速器,也是传播企业文化中国声音的有效载体。
第二,融合推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现代化起源于变革,它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可以指向新的社会形态、新的生活方式的生成;也可指向个人能力的全面性发展;还可指向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然而,不管是哪个层面的现代化界定,都离不开在传统扬弃基础之上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离不开传统与现代、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作为当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命题较早在1999年6月全国政研会在山西太原第二电厂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专题研讨会上被提出。它本身就是在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否定之否定过程中不断地改进与创新,强调根据形势的变化与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其工作的内容、方法、任务和目标等,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在当前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背景下,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依赖于其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企业文化这一载体和平台,通过与企业文化这一载体的融合予以推进。
首先,这有助于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现代化,即紧贴中心任务,服务于企业的经济建设。由于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属性,其与企业生产经营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企业文化深入生产实际这一优势,能有效打破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的“两张皮”现象,改变思想政治工作被束之高阁而缺乏落地机制的弊端。
其次,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现代化,即紧贴国有企业实际,实现其工作方式的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失效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工作方式的单一化,而这种单一化的工作方式主要以报告、会议等形式出现。借助企业文化活动这一载体,可以丰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方式,如:通过培训班、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文艺活动、公益事业等来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道德教育,以更加丰富而鲜明的活动,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通过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精神文化的打造,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说服力等。有助于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营造现代化的文化环境。企业文化这一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运用,有助于在国有企业中形成现代化的文化氛围,实现对员工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热情。与此同时,员工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又为其更好地接受正面思想的引导提供了可能,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提供了现代化的企业软环境。
再次,融合优化国有企业现代化管理。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而随着公司制、股份制及用工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新型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等新生代员工群体的大量涌现,使得企业员工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认同呈碎片化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还有理想信念的失落、道德行为规则的失范,道德秩序的缺失。可以说,企业改革和发展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须进一步实现企业管理方式的优化。
对此,中宣部及国家经贸委于1995年提出了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谈到,现代企业管理是推行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而思想政治工作内在的柔性管理功能,是优化企业管理,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路径,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然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却面临严峻考验,如工作落实不到位、组织机制不完善、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工作内容缺乏时效性、工作经费短缺、政工队伍素质亟待提升等,加之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进一步制约了其实效性的提升。对此,中共中央于1995年和2011年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较为一致地肯定了企业文化的管理优势,强调应借助企业文化的优势,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此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
第四,融合构建“和谐企业文化”。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决议,并强调了新时期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谐文化”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比我国现阶段文化更为高级的文化形态。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建构“和谐企业文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也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笔者看来,“和谐企业文化”至少应具备以下方面的条件:一是拥有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如干群关系应和谐,员工之间关系的和谐,员工内心的和谐。强调管理者应以企业员工为本,与员工为善,应多深入基层员工,倾听员工声音,在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基础上,为其提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条件。二是拥有和谐的社会关系,强调与社会为善。国有企业地位的特殊性要求其在追求盈利的基础上,应更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做好社会的服务工作,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三是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强调与自然为善。人来自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这就要求国有企业认真落实国家在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政策,建构企业的科学发展模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放在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当然,“和谐企业文化”的建构还包括员工发展、企业目标、国家目标的和谐统一,企业政治力、文化力及经济力协调发展等内容。而这些条件的满足和实现,本身就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企业制度的优化与整合,还依赖于企业思想力和文化力的充分发挥,依赖于二者力量的融合。
第五,融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国有企业主导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领域,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更多地体现公益性,更应关注企业员工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在当前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生活却面临“空场”的困境,导致了社会中“单向度人”人的存在,增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和不安全感。面对本真自我的“空场”,国有企业如何凝聚人心,如何提升企业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是关乎其是否基业长青的关键性问题,也正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所指。
首先,二者的融合以关注并满足员工的需要为前提。对人需要的尊重,就是尊重人的价值。需要与人的工作动机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需要的满足能强化工作动机。所以,企业缺乏对人们合法利益的尊重与满足,则难以获得持久的工作热情,得到的只能是“仅仅暂时的热情和表面的热潮之类的东西”。满足员工的需要不仅包括满足其物质需求,还在于满足其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主要包括:被认同、被尊重的需要,其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等。其次,二者的融合实质上体现一种“以员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理念,是一种人本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对此,国资委在2011年提出的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国有制度的内在要求,越是深化企业改革,越是需要重视员工的主体性地位,越应坚持依靠职工群众的原则。实现了国家政策层面对员工主人翁地位的确认。”再次,二者的融合以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即坚持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和促进步,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强调把以员工为本的原则落实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与此同时,二者的融合还强调了对员工合法权益的保障,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通过学习型企业、幸福型企业以及责任型企业建设等途径,营造良好的企业思想文化氛围,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