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绘画中的支持者

成都军区空军第二幼儿园 汪云芸

在艺术教育格外受重视的当下,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为孩子提供享受“自由”的机会,也要恰当引导孩子接触和运用绘画技巧,两者间的平衡全靠教育者来把握。教育者应根据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实际情况,把握幼儿现有的水平和特点,判断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寻找介入时机和介入方法做出有效支持与评价,引导幼儿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达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有效促进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背景介绍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之一,在自由的涂鸦、玩色中幼儿自发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宣泄情绪的同时想象和创造自己的世界,不受束缚和限制,不受客观氛围的控制,在不经意间创造。在当今社会的教育观念下,“唯一美丽的答案”已经很少了,教育目标不再追求画面多么整洁,线条多么整齐,而是更注重孩子绘画创造的过程,支持引导孩子展开想象的方法。可在个别活动中教师盲目要求幼儿的画和别人的不一样,和老师不一样,忽略了孩子通过模仿进行经验积累的过程。那么,如何恰当地引导幼儿,做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支持者呢?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有自己的目标,他们会在积极创造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目标。教师的任务,同时也是活动中教师观察辅助的重点,就是把握幼儿现有的水平和特点,判断孩子是否需要帮助,把握介入时机和介入方法,在活动中和活动后给予有效的支持和评价,帮助他们通过努力找到具体的目标方向。本文将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二、活动过程观察实录

活动实录一:《许愿树》

孩子们用曲线构成一颗许愿树,然后再用已有经验对树进行装饰。

幼儿1——元元

很多孩子都开始自由作画,哪怕是随意地涂抹,但是元元却拿着笔趴在桌子上不知道画什么,在询问后发生了以下对话:

师:“元元你想画什么啊。”

幼:“我不知道。”

师:“你想让你的树上有什么?”

幼:“我想有树叶,但是没有绿色的颜料。”

师:“树叶不一定是绿色的。”

元元蘸了一种颜料但是还是没画。

幼:“我不会画树叶。”

师:“你想画什么样的树叶?”

幼:“我不知道。”

元元在日常绘画上经常表现出愿意画可是却不敢下笔,通常要老师带着一起画才行。他非常害怕画错,怕自己画得不好被老师和妈妈批评,追求画面和生活经验统一,如树叶就是绿色的。孩子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争的事实,能否有勇气运用它确实是当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幼儿有很棒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可是不去想不去尝试新的方法,这就好比一个听力优秀的人并不是一位好的倾听者一样。

元元的表现并不是说他没有想象力,而是孩子的想象力被常理“约束”,所以在需要大胆想象时,孩子表现得很犹豫,不知所措,此时需要老师帮助他走出第一步,鼓励孩子找回他的想象力。我提示他这是一棵许愿树,什么样的树叶都可以,元元想了一会儿说:“我画圆的树叶可以吗?”得到认可后,元元小心翼翼地在纸上点了一个紫色的圆点,随后觉得还不错,便一个圆一个圆地画了下去。

幼儿2——波波

波波早早地就将树干画好了,然后将排笔平放,用笔头在纸上点压,一个挨着一个,一排挨着一排。

师:“波波你在干什么啊?”

波波:“……”孩子只是专注地画着并没有回答我。

刚开始我以为这是孩子一个偶然的行为,后来发现,他有意识地用笔的上下部分蘸取白色黑色两种颜料然后继续点画。在孩子结束绘画后,我询问波波,才知道他之前用这样的方法画过小鱼的鱼鳞。

师:“我们请波波介绍一下他的画是怎么画的。”

波波:“我画的是天空上的云,一片一片的。”然后用画笔演示了绘画的方法,得到了小朋友的掌声。

波波在绘画活动中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而且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他虽然对画面的控制力不高,但是能很好地应用已有绘画经验,经常能将曾经运用过的绘画技巧用在现在的绘画过程中。对于善于经验迁移的孩子,我们鼓励他进行多种多样的绘画活动,并给予充分自由的作画空间,为孩子提供自主练习绘画经验的机会,对孩子画面的整体效果不做过多的要求。同时我们也会请孩子之间相互示范,幼幼之间的互动总是比师幼互动的效率更高。幼幼互动有利于引导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和学习,既是知识点技能点的普及,也是对孩子的鼓励。

活动实录二:《水仙花》

本次活动前孩子们已经有过多次水粉画的经验,但以往的绘画中我们并不要求孩子画出什么具体的形象,只注重孩子绘画过程是否愉快。这次我们提出的“任务”——画水仙花,依旧是在没有线条勾勒的情况下直接作画。在前期宽松氛围和经验积累的情况下,只有极个别孩子不敢下笔或者说“老师我不会画”。

幼儿1——正正

正正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模仿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速度也很快,在以往的绘画活动中我们发现每当需要孩子们自由创作或想象时,正正就会左看看右看看,看看旁边的小朋友画的是什么,然后模仿着画到自己的画上来,但有时候,正正一味地模仿,却忽略了自己的想象。

这次画水仙花时,旁边的姿姿画一片从中间往右偏的叶子,正正也跟着画一片;姿姿画一朵小花在叶子尖上,正正也画一朵;姿姿在花盆上点了一个圆圈,正正也点一个。没多久姿姿就提出了抗议:“老师!正正一直在照着我的画!”我用眼神询问正正的时候,正正也很不高兴的样子。为了不激化他们的矛盾,我请正正换了一个位置,然后悄悄地问他为什么照着姿姿的画,正正很委屈地说:“你每次都表扬姿姿的画,我觉得跟他学我一定能画好看点。”听到孩子略显成熟的回答我有些哑然,不过还是试着引导他专注自己的创作。于是我指着他的花盆说:“我觉得这个花盆和姿姿的就不一样,而且画得很好看,你的水仙花要比姿姿的大很多,我也觉得很好看。姿姿画得好,你的也不差,要不你试试自己画自己的,一会儿我再来看你的画?”正正将信将疑地问道:“真的吗?”我点点头。“好吧,我试试。”

被孩子的话逗笑的我又在教室里走了一圈,正正虽然还是在参考周围小朋友的作品,但是已经不再照搬了。孩子在参考他人的作品时,其实也是发展了审美能力,他在对比选取模仿对象时,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评价,能够判断谁的画要更好看一点,尽管孩子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在不打击孩子的同时也恰当提醒他回归到自己的画面中,加入自己的意识,哪怕是模仿也是思考后的改良版。

幼儿2——元元

元元总是担心自己画出来的画和老师画的不一样,也经常说:“老师我不会画。”针对这一点,在他作画时我们更关注的是他坚持努力的品质,而非完成任务的质量。

元元在下笔画花瓶的时候发现自己画的和别人的都不一样。别人画的都是大花盆,他却画了一个又细又长的椭圆形,看着其他的小朋友,元元显得不知所措。等到其他孩子开始绘画时,我走到他旁边。

元元:“老师我画错了。”一边用手遮住他画的花瓶不让我看。

师:“没有画错啊,这花瓶挺好看的。”

元元:“但是我画的和你还有其他小朋友的不一样。”

师:“大家画的都不一样,你要不问问小朋友看他们觉得好看吗?”

元元真的去问了旁边的小朋友,善解人意的孩子们看出了他的紧张,纷纷鼓励他说很好看,元元看起来不那么纠结了,于是拿起画笔继续画水仙花的主体部分。

同伴之间的相互认可是儿童社会行为的产物,同伴的反应方式对于儿童的行为具有强化或负强化的作用。同伴的评价是幼儿对自己行为的一个参照,幼儿想从同伴、集体对自己的反应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进而完善自我评价,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最后才真正建立自信。

活动实录三:《向日葵》

幼儿1——安迪

安迪做事情很有条理,一板一眼清清楚楚,这次画向日葵时,他一开始就画了满纸的柠檬黄花瓣,我看了一眼却不知道该做什么评价,索性给他一个微笑,问道:“安迪你在画向日葵吗?”孩子点点头什么也没说,专心为画纸添加颜色,我也选择再观察一会儿再做评价。接下来画花心的时候安迪给了我不小的惊喜,他用深棕色在花瓣中间看似随意的画着椭圆形,大大小小的椭圆形画出来后,整张画纸有种布满向日葵的感觉。我不禁问:“安迪,你以前画过向日葵吗?”安迪得意地点点头说:“我看一个姐姐这样画过。”孩子想了想又补充道:“她照着一大束向日葵画的,好多黄色花瓣,花蕊都要看不到了。”

听着孩子的描述,我突然很庆幸自己没有盲目地制止孩子在纸上涂满大片颜料的行为,如果我刚才出声制止或者质疑,那他怎么会画出如此灿烂的向日葵呢?有时我们或许可以不那么快去打断孩子,甚至我们可以放宽心想想,是一张画重要还是孩子对艺术的热情更重要,他们对绘画的热情永远建立在旁人对他们的肯定上,哪怕这张画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又怎样?安迪的画告诉了我,满幅的向日葵就是他对绘画的热情,饱满、激情、充满生机。

幼儿2——元元

这次的绘画活动方法简单,对孩子的技能要求不高,一向害怕画错的元元在犹豫了一会儿后便跟着小朋友一起慢慢地开始画了。

他时不时地会抬头用询问的眼光看着我,特别是在画完一朵花后他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下笔。于是我问他:“下一朵花你想画在哪里?”孩子会指出一个空白的地方,我就握着他的手将画笔放在那个地方,示意他开始画,并大力赞赏他。接下来两次我就让他自己把笔放在空白的地方,再后来我只是远远地示意他自己进行。最终元元还是完成了满幅的向日葵,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最终,元元画的向日葵并不像其他孩子画的那样饱满,甚至有些凋零的意境,但是老师们一致决定不对元元的画作任何改动,因为这是孩子完成的作品,我们要在作品赏析的时候给他最大的鼓励。

三、反思与分析

在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受到格外重视的当下,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差异,支持引导幼儿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才能有效促进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每一次有效的绘画活动都是幼儿对自身美术水平的提升过程,这一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家庭的支持,还有同伴的鼓励和赞美。像元元这样的孩子更加需要周围人给予的肯定与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惊叹的微笑。对于波波这类接受能力强,敢于想象、乐于表现、善于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孩子,我们便为他创造更多表现的机会,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和机会。像正正这类学习能力强、善于观察和模仿,教师更多的是对他们的行为适当点评提出思考,比如引导正正在模仿的同时思考自己的亮点,将别人的变成自己的,也鼓励孩子们大胆的模仿,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在相互比较的时候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对于安迪这样突然给我们惊喜的孩子,我们却需要慎重把握介入时机,观察、询问之后再对孩子做出评价,尽可能提供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赋予他们主导画面的权利,并对孩子的画面内容进行恰当的解读。

孩子在自由的绘画中,更倾向于享受绘画的过程、享受色彩带来的冲击,绘画的过程中应该充满快乐的气氛。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为孩子提供这样享受自由的机会,也要恰当引导孩子接触和运用绘画的技巧,两者间的平衡全靠教育者自身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