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明·袁宏道《迎春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春节汉服,颜紫陌供图,摄影:鱼悦摄影

爆竹、窗花、春联,摄影:颜紫陌

画梅花消寒图,汉之瓯越汉服社供图,摄影:熙界

蓼花糖,摄影:颜紫陌

春节

春节又称新年、大年、新岁,是农历的新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民间春节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祭祀、迎新、祈年是中国春节的传统,除此之外,民间过年还有很多习俗,比如换桃符、贴春联、燃鞭炮、穿新衣、守岁、给长辈拜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迎接新一年到来的重要节日,春节包含每一个中国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而人们对于传统新年的期盼,从冬至那天就开始了。

冬至后开始数九。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为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八十一天后,冬天就过去了。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还有画九九梅花消寒图的传统,消寒图的梅花一共有九九八十一片花瓣,一天画一片花瓣,画完就到春节了。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

过小年要祭灶王。

民谣唱的“二十三,糖瓜粘”,说的就是小年用糖瓜祭灶。

传说,灶王本是天上一位星宿,因犯了过错被玉帝贬谪到人间,做了“东厨司命”。灶王的工作就是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人们如何为人做事。并且,不论好事、坏事都巨细无遗地记录下来,待到腊月二十三返回天庭,向玉帝报告。玉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下令奖罚,由灶王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返回人间,受命惩恶扬善。

糖瓜是将黄米、麦芽熬成的糖浆拉制成南瓜似的扁圆形糖果。《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这种麦芽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当时称为“胶牙饧(音形)”。唐代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麦芽糖已与美酒一样,成为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

到了明清时期,麦芽糖又被派上新用场。民间流行用糖瓜祭灶王,正是希望用糖瓜的黏性糊其口。俗话说“吃人的嘴软”,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时,将又黏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希望黏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除了糖瓜,用麦芽糖制作的糖果还有关东糖、蓼花糖等,这些糖果都是春节必备食品,有了它们,“年味”就更浓、更甜了。

贴门神,颜紫陌拍摄于首都博物馆

写对联,颜紫陌供图,摄影:鱼悦摄影

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

贴门神的传统在中国历史悠久,人们期待门神能为自己守住门户,使大小恶鬼不敢进门作恶,从而为家宅保平安。起初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变成画门神像于桃木上,直至演变为将画成的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上。

常见的门神是专门管鬼的神荼、郁垒二人。唐后,有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或关羽、张飞作为门神的。门神像通常在大门上左右户各贴一张,成对出现。

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民俗。春联又叫“对联”“楹联”,通常是用毛笔在红色纸上写字,于春节前一天,张贴在门框左右两边及顶部。春联来源于辟邪的桃符,多为吉祥话,满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景。

如何贴春联?一副对联,字数最短的为横批,要贴在门框顶部;字数相同的两联分别为上联与下联,其中,句尾为上声、去声及入声字的为上联,平声的为下联。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由于现在的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如果横批是从左至右,那么,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贴福字,也是春节的传统年俗之一。每逢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墙壁、门楣等处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代表着“福气”“福运”。民间还会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过年不只吃饺子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风俗各异,北方春节习惯在除夕夜子时(23时-1时)吃饺子(又称“交子”,就是与子时相交的意思)。但是南方人过年不全吃饺子,通常会吃年糕、汤圆、馄饨等食物。年糕有“年年高升”的寓意;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馄饨与“混沌”同音,表示天地混沌初开,有迎新的含义。

贴窗花,颜紫陌供图,摄影:鱼悦摄影

饺子、馄饨

压岁钱

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通常会给晚辈压岁钱。但在历史上,压岁钱是晚辈给老人的,寓意压住年岁。长辈给小孩子的钱叫“压祟钱”,寓意辟邪驱鬼。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侵害,要用压岁钱压祟驱邪,保佑小孩子一年平安。后来,“祟”与“岁”同音,“压祟钱”就便成“压岁钱”了。

社火

南宋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说,社火是节日中各种杂戏的统称。由民间鼓乐组成的社火,大多滑稽、热闹,观之令人心情愉悦。

北方春节的社火表演形式多样,有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有时还会请手托金元宝的“财神爷”开道。路过人群时,“财神爷”会高声喊“恭喜发财”,路人也欢笑应答。

社火,摄影:颜紫陌

春节汉服搭配推荐

民间有过年穿新衣的习俗。无论贫富,都要在新年伊始穿上最好的新衣服,官宦人家更要在年节穿上正式礼服。礼服的颜色,赤、青、黄、白、黑五色皆可。需要注意的是,民间丧礼多穿白,婚礼多穿红衣,隋唐后民间服饰禁黄色,所以红、青、黑三色在民间更为流行。

民间喜爱红色,认为红色是兴旺、喜庆、吉祥的象征,装饰物也以金玉为贵,穿红戴金是富贵人家的标志。过年期间,红爆竹、红春联、红灯笼都会将春节衬托得喜气洋洋,一身红衣更是应景。

四大名著《红楼梦》中,宝玉喜欢穿红色衣服。宝黛初见时,宝玉头戴紫金冠、金抹额,身穿大红箭袖、石青褂,足蹬青缎粉底靴,胸前配上金螭璎珞系美玉,金红绿玉的搭配,是不是格外喜庆?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喜欢穿红色服饰,图片来自87版电视剧《红楼梦》截图

现代曲裾,云南汉服协会供图

深衣

深衣可在春节时穿着,可选择直裾、曲裾等形制,并选择较为厚实的布料,如提花棉、提花锦,可内穿中衣保暖,也可外加斗篷御寒。

在发式上,可选择发带束发,也可梳制更为正式的发髻,佩戴簪钗等饰物。

明制袄裙

单层为衫,双层为袄。古时穿衣,通常是夏衫冬袄。春节期间气温较为寒冷,适宜穿有夹层的袄裙或加衬里的汉服。若非要穿襦裙,也并非不可,只需多加中衣保暖防寒。

袄裙中,以明制袄裙更为华丽。明制袄裙中,以织金袄裙更为华丽。

明制袄裙款式众多,较为常见的有交领短袄、交领长袄、竖领斜襟长袄、竖领对襟短袄等。常见搭配的下裙有褶裙、马面裙。

作为袄裙的配饰,璎珞项圈是不错的选择。明朝时多使用压襟饰物,而项圈一般使用金银、珠玉等较沉的材质制作,既可压住衣襟,又是华美的饰品。

明袄裙,颜紫陌供图,摄影:鱼悦摄影

斗篷,颜紫陌供图,摄影:鱼悦摄影

斗篷

如今过年,除了阖家团圆吃年夜饭的传统,还流行走亲访友、游园逛庙会。所以在穿汉服时,不但要符合礼制、追求美观,还要注意保暖和舒适。

当外出探友、逛庙会时,厚实的斗篷、大氅必不可少。

古时斗篷通常没有袖口,不便背包,对于需要带随身物品的朋友们,建议穿着时要搭配与汉服同色系的手提包或荷叶拎包,用来放置物品。

穿着琵琶袖的袄子比较惬意。古人常用袖筒储物,“袖里乾坤”的典故即来源于此。外出时,可将细小物品放置在袖筒中,以减轻肩背手提的负担。

春节悠长的假期,不如穿上汉服,亲自写一副对联,与家人一起贴在门上,再陪同父母,出门拜访亲朋好友。穿着汉服逛庙会,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