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历史上各种大家我们想必已经听过不少,但是改革家却不太常见。在历史上主持过重大变法活动的,我们就可以叫他改革家,如春秋时期的商鞅、吴起、李悝等人。王安石21岁进士及第,37岁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变法革政,49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4年后,由于变法触及了权贵的利益,再加上王安石用人不当,不仅没有解决完善,反而放大了新法的一些弊端,导致变法失败,王安石罢相。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34岁时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名臣欧阳修都想破格举荐他,王但是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并辞去舒州通判回家奉养。在回家的路上,王安石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本文。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应该采取的态度,这正是王安石后来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并且提出“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数不胜数,因此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思想中“祖宗不足法”的思想依据。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梵(fàn)语音译,也作“浮屠”或“佛图”,一指佛;二指佛教;三指和尚;四指佛塔。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还算完整、可以认出来的字)
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爱追根究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人。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或译为其时,当时。)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得到常人没有的见识与感悟;探索、思考的广泛全面;古人随时随地都能引发思考,作者也要学习古人开始思考了)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跟随(别人),以致,以至于;自己尽力去完成志向还是不能达到,就不后悔了,别人也没有理由讥嘲,也不在乎讥嘲)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传说错误的说法,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至和:宋仁宗的年号。临川:今江西临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夹叙夹议
本文是一篇游记,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一边将自己所见到的景色和经历的事情娓娓道来,一边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说理色彩相对浓重。从根本上来说,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能够引发心得体会的点串联起来,详略得当、脉络清晰。褒禅山的名字—慧褒禅师的庐冢慧空禅院—华阳洞—华山碑—华阳前洞—华阳后洞—出洞华山碑。作者紧密结合自己的经历,铺垫到位,说理切实透彻,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融合起来。为突出所写重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铺垫过渡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除此之外作者所阐发的思考和道理也值得我们深思。
结合变法验证理论
王安石一生最大的理想和最大的事业就是熙宁变法,在《游褒禅山记》中,作者提出了实现远大理想所需要的条件。按照他自己的理论,变法是缺少哪些条件而失败的呢?王安石在失败之后又做没做到“无悔”?
第一点要“有志”,王安石认识到北宋王朝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外有辽国和西夏虎视眈眈,国家安全难以保障;内部冗兵、冗员、冗费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普通百姓受到过分的剥削和压迫。因此在变法正式开展十二年前,王安石就给先帝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意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危机。“有志矣,不随以止也”十二年前就形成长达万言的系统变法方略,十二年后才有机会实行,王安石始终坚持没有停止。在变法开始之后,新法遭到了剧烈的抵抗,王安石也因此被控诉和弹劾,对此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坚定变法,并没有因他人反对就停止的作为。因此王安石是“有志”的。
第二点要“有力”,“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唐介: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
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黄庭坚: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杨时: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
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皇之盛。而安石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奸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战略眼光是正确的,战术执行是糟糕的,说他一句力不从心,志大才疏并不过分。这里的才指的是治国之才。王安石的文学水平是很过硬的。世人盛赞他的学问文章和人品,但是对于的他做事方法和手段都一致抱有怀疑。有人说战略目标是正确的就可以,至于具体细节可以从善如流,不好意思,王安石人称“拗相公”,因为提出意见的人都是从根本上反对新法,王安石只能固执己见奋战到底。然而治国不是吵架,你吵赢了就行了,你必须能够说服对方或者不管用什么手段让对方配合自己把事情做起来,王安石没有做到。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说他是用力过猛,或者力很足但是走路姿势不对把腰闪了。因此在第二点上要扣分。
第三点,要有帮手。“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个山洞都必须要有火把帮忙照亮道路,要做改变天下的大事,怎么能没有帮手。在这方面,王安石抓到了一张王牌和一手烂牌。王牌是宋神宗,坚定支持王安石变法,或者说王安石是宋神宗最坚定的打工仔。北宋重臣、曾任首相的曾公亮说过“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而烂牌就是最变法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如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他们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其中吕惠卿、陈升之,通过支持变法获得一定权力之后转而打击王安石,争夺更高的权力,拆变法的台;蔡京、李定、邓绾等人趋炎附势,先是依附王安石鼓吹变法,然后依附吕惠卿打击王安石,司马光执政后又转过头来为废除新法出力。朱熹说他“引用奸邪,排摈忠直”洛党领袖朱光庭说“昔王安石当国,惟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宠养交,寖成大弊。”说的就是这些人。简而言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至此王安石内外交迫,无奈之下只好下台。
综上所述,王安石有志,然而力不足,外物帮助也不到位,因此不能完成理想,即变法失败是有道理的。而他下台之时已经尽力,连最大的王牌宋神宗也撤销了支持力度“事多不从”,可谓山穷水尽,王相公大抵可以问心无愧“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