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关于王羲之的书法还有一个成语典故,入木三分。记载于唐朝·张怀瓘guàn的《书断·王羲之》,其中写道“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让人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关于王羲之书法的逸事。记载于《晋书·列传·第五十章》

其一:书法换鹅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其二:书法题扇

尝在蕺jí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从这两个小故事来看,王羲之不仅是一个书法家,还是一个有雅趣有情怀又任率放达的的书法家。在阅读本文之后,我们还会发现他是个思想深邃的书法家。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聚会在兰亭“修禊事”,会上他们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兰亭集序》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东晋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特定时间岁星所在的位置用以纪年)

暮春2之初,会3于会稽4山阴5之兰亭,修禊事也6。(山阴两解,先秦就有的习俗,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节,这一天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这一活动叫做祓禊,《国风·郑风·溱洧》就描写了上巳节的场面。这一节日魏以后定在三月三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写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与杨国忠到水边过上巳节的场景。)

群贤7毕至8,少长9咸10集。此地有崇山峻岭11,茂林修竹12,又有清流激湍13,映带左右14。引以为流觞曲水15,列坐其次16。(老贤如谢安等高官名流;少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7,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畅快地叙说幽深内藏的感情,说说心里话;清幽闲雅的度假生活,惬意的心情)

是日也20,天朗气清,惠风21和畅2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3,所以24游目骋25怀,足以极26视听之娱,信27可乐也。(穷尽、满足)

承上启下

逞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8。(人与人相交往,与外物关联、与世界关联)

或取诸29怀抱,悟言30一室之内;(有的人;掏心掏肺,悟,通“晤”面对面的交谈。喝茶下棋聊天---看书交流,挖掘内心,培养精神品质,著书立说)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1。(因,依、随着。寄,寄托。随着你的寄托托付你的感情。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阮籍喜欢长啸、作穷途之哭;或有所追求,追求物质上的东西)

虽趣舍万殊32,静躁33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34得于己,快然自足35,不知老之将至36。(好像得到了什么东西一样,感到很开心很满足,《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有追求、奋斗、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及其所之既倦37,情随事迁38,感慨系之39矣。(所从事的东西,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产生了疲倦,感情想法也就随着这件事改变,感慨也就随之而来。“我怎么会玩这破游戏,垃圾游戏毁我青春”“哎呀我要是不早恋能考上可好的大学了”)

向40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4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42。(刚才还喜欢着呢,这会没了,这种变化特别能引起心中的感触)

况修短随化43,终期44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5!”岂不痛哉!(更惨的是自己说不定什么时候都没了)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6,未尝不临文嗟悼47,不能喻48之于怀。(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比如调兵遣将用的虎符。人生无常的感叹;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不能平静地接受,能感受理解,不能超脱平复,不能够不叹息哀伤)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9。(为什么不能超脱,也和昔人兴感之由一样呢,因为都面对生命无常,有共同的遭遇所以有共同的感叹)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想象到了自己变成了昔人,无常之悲如在眼前)

故列叙时人50,录其所述5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52。(引起内心的感触的情况、原因是一样的: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后之览者53,亦将有感于斯文54。(让现在的人留下一点印记,给后人一点启发和感触,增加一篇能够临文嗟悼的作品)

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良辰美景善心乐事,加上高朋满座。

第三段从“夫人之相与”到“岂不痛哉!”作者是怎样由乐到痛的。

兴尽悲来是普遍规律,极度喧闹繁荣与一切过去之后的平静形成巨大的落差,强烈的落差容易引起人内心的波澜。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当作者与友人吃喝玩乐闹腾够了,一种空虚之感马上就会涌出来,自然会心生感慨。作者看到刚刚宴会留下的痕迹,哀叹美好事物的消逝,进而想到生命的无常,人生的尽头,因此心痛。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这是一种比较朴素的生死观念,是一种普遍的认知:生和死是不一样的,寿命长和寿命短也是不一样的,说它们一样,那就是虚妄的言论。“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念出自《庄子·齐物论》。王羲之信奉道教,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观点,王羲之及其子孙是天师道成员,因此王羲之熟习到家典籍。但是根据王羲之自己的人生体验,他对庄子对生死观念上“一死生”“齐彭殇”的哲学论述产生了怀疑。而正由于这样朴素的生死观念,才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同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在阅读《兰亭集序》这篇散文的时候,也就会受到坐着的感染,勾起内心的波澜,最终“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