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
- 魏旺拴
- 2240字
- 2020-06-24 23:04:50
第一节 “五年规划”回顾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我国除了1949—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
“一五”计划(1953—1957年)时期,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上升到92.9%,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工业产值所占比重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8.4%。至1957年,“一五”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胜利完成,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二五”计划(1958—1962年)时期,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由于大跃进,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调整,到1962年年底,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0.65%,GDP年均增长率为-0.6%,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0.7%,农业总产值则下降了19.9%,国民收入下降了14.5%。
“三五”计划(1966—1970年)时期,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6.9%。工农业总产值超额完成,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1970年,粮食、棉花、钢、煤产量大体上达到了最早计划规定的指标。其中,以大庆油田为主的原油产量迅速增长,对经济建设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五”计划(1971—1975年)时期,GDP年均增长率为6.0%,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7.76%,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8%,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1%。
“五五”计划(1976—1980年)时期,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6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济建设处于恢复发展时期。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处于全面调整时期。1977—1978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GDP年均增长率为7.9%,1980年年底,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开始改善,生产和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
“六五”计划(1981—1985年)时期,从“六五”计划开始,计划的题目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六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10%,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1%。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棉花年平均产量大幅增加。农业迅速发展,原煤、原油、发电量、钢产量均有所增加,总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也大都提前了。财政收入由下降转为上升,1985年实现了收支平衡,科技、教育、文化事业重新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局面,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七五”计划(1986—1990年)时期,GDP年均生产率为7.9%,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6.7%,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5%,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八五”计划(1991—1995年)时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了总体开放的格局。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提前5年实现了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是同期世界各国中经济增长最快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765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1%,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11.8%。
“九五”计划(1996—2000年)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3%,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年增长16.5%。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政府不再是资源配置的主角,市场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GDP的增长始终保持在9%以上。对外贸易行业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时期,与前十个“五年计划”不同,“计划”一词被“规划”代替,这是中国在制定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第一次使用“规划”一词。“规划”代替“计划”是中国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这标志着政府工作重点将由制定指令性计划转向提供战略性、前瞻性的指导规划,由直接参与经济发展转向提供公共物品、调控宏观经济。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开启经济转型之路,我国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年均增长7.9%,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
五年规划(计划)实施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在世界范围内也形成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重大成就。本书在回顾“一五”到“十二五”的基础上,以山西为例对“十二五”期间和2016—2018年“十三五”前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