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山市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机制

唐山有“中国近代煤炭工业源头”“中国近代工业摇篮”之称,是全球钢铁产量最大的城市,长期的重工业化给唐山带来了经济总量增长,也带来了产能过剩、污染治理等沉重压力。近年来,唐山市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三个努力建成”指示精神,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们实地研究唐山市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发现其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经验做法主要体现在新思路、新动能、新路径、新优势、新范式这五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优势,开拓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思路

第一,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国际化沿海强市。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唐山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以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方式转变。落实“三个努力建设”指示精神,努力把唐山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的新型工业化城市、首都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对标一流自贸港区,加快建设国际化沿海强市,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沿海与腹地联动发展。

第二,充分发挥禀赋优势,港口、港产、港城联动,发展新型港城经济。发挥“依山傍海”的区位优势,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港口、港产、港城联动发展,凸显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临港的产业优势,促进城市经济、沿海增长极、县域经济三大板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形成资源配置合理、布局趋于优化、产业发展协调的新格局。

第三,充分发挥开放优势,打造开放型临港产业集群。对标自由贸易港区,以建设世界级综合枢纽大港为目标,统筹三个港区规划,形成功能完备、优势互补的港口群。加快曹妃甸铁矿石、煤炭、木材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大力推动精品钢材、现代化工、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临港工业优化升级,延伸循环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推进钢铁、重化、重型装备制造业向港区集聚,建设国际化临港产业集群。

(二)优化投资与营商环境,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转化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动能

第一,加快“互联网+政务”建设,探索改善投资环境的新模式。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加快“互联网+政务”建设,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协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形成政府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政务开放新格局。成立行政审批局,将发展改革局、商务局等多部门的71项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划转到行政审批局,开展“一站式”办公服务,形成“前台统一收件、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网上系统受理、办理审批,实现对审批过程网上监察。将过去的随意检查企业转变为科学调查、风险预测、负面清单管理相结合的新方式,将传统的前置审批、管罚模式发展成为开放型的事中事后监管、信息互联互通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

第二,加快构建“走出去”金融支撑体系,探索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在外汇管理领域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签署《推进京津冀本外币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从服务创新、监管创新、试点政策创新和宣传创新等方面推动合作创新。推进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营,搭建本部经济资金池框架,为境内外成员企业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引入低成本资金搭建平台,降低企业资金跨境流动成本。积极推动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开展,便利企业资金运作,有效降低辖内企业资金跨境流动成本,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协同“走出去”。成立外经贸企业帮扶小组,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问题、跨境金融问题,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第三,加快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优化营商环境的新办法。全面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树立“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的理念,实行“一站式”办公,建立登记疑难问题会商制度,加大商标保护力度;支持设立外商投资广告企业,支持新兴广告企业发展。实施京津产业搬迁企业“落地签”政策,即企业可保留原名称不变、办理地址变更即可在唐山落户。大力发展网上纳税、自助纳税终端,深入落实出口退税各项税收政策,创造宽松便利的税收营商环境;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税务咨询服务,协助企业享受协定优惠、解决税收争议。全面收集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商投资、税收、金融等信息,提醒企业规避“走出去”过程中的涉税风险。

第四,加快推进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建设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窗口城市。加快形成国际国内要素有序流动、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检验检疫一体化通关,京津冀实现“通报、通检、通放”,京津唐地区实现出口直放。积极推进企业高级认证和“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企业认证工作,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率达69%,实施出口退税数据联网传输并取消签发纸质证明联;全面推行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无纸化率达99.08%。企业通关减负成效显著。

第五,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化压力为动力,推进发展方式的新突破。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化压力为动力,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转化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动能。唐山市积极培育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等增长点,加速新兴产业、临港产业、城市经济、传统产业活力、园区经济、现代农业。大力淘汰钢铁、煤炭、煤电等行业的落后产能,2016年累计化解炼钢产能3409万吨、炼铁产能2003万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4.6%、36%,钢铁企业由2013年的58家减少到42家。深化省级以上开发区四项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激发开发区活力。

(三)“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开辟以智力资本撬动产业资本的新路径

第一,大力组织实施重大人才技术引进项目,创新“一个名人、一个品牌、一个产业”人才引进开发模式。用产业集聚人才、用人才集聚产业,以智力资本撬动产业资本,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十二五”以来累计引进各类外国专家2375人次,有4名外国专家获国家“友谊奖”,25名获河北省“燕赵友谊奖”,34名荣获唐山市“凤凰友谊奖”。执行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100项,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和“时速160公里城际动车组研发”项目连续多年被列入国家重点引智项目。围绕做大做强城市经济,盘活市中心区闲置用地和楼宇,着力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有序推进“凤还巢”工程,引进“凤还巢”项目132个,完成投资49.5亿元。

第二,大力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快壮大自主创新主体。大力引进国内大型研发机构落户,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创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016年以来,引进“全自动大型钢管打捆包装机器人、昆虫触角电位仪、聚谷氨酸生产、金属陶瓷复合耐磨材料、激光制备石墨烯复合涂层、打磨机器人、镁基耐高低温新型低温稀土锂电池”等新兴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69项。唐山高新区集聚京津冀三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设立了院士工作站、石墨烯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墨烯众创空间等省级研发机构,共同创建国家石墨烯产业基地。

第三,大力拓展双向国际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商会协会等经贸组织的联系,拓展对外联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唐山企业与拉美企业之间的双向投资与贸易,开拓与拉美国家经贸信息互联互通的渠道。坚持“引资增资并重、引资引智并重”,积极引进各种高端技术人才。积极开展国际学术技术交流,邀请了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以色列、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66名国际知名专家来唐山考察、讲学、培训和技术指导,培训出一批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中青年业务骨干。

(四)“走出去”发展成为更好地“引进来”,将传统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新常态下的竞争新优势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走出去”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培育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至2017年6月底,新增对外承包工程企业21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1.22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38.94亿美元,越来越多的“唐山制造”“唐山服务”品牌走向世界。比如,河北冀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08年以来在蒙古国、赞比亚、柬埔寨、印尼等国家开展了风险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基础工程施工,在赞比亚、印尼注册了公司,累计发现大型矿产地1处,远景矿产地2处,完成30多个项目的工程勘察和基础工程施工,积累了丰富的海外施工经验。

第二,积极扩大开放领域,以外资带动内资,引进优质跨国公司和先进技术。通过创新招商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在唐山投资布局。引导外资项目争取以外资办理注册,加大外资企业存量,增强利用外资后劲。拓宽利用外资领域,鼓励外商以技术出资,支持投资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医疗养老、先进制造及各种基于“互联网+”的优质项目,不断培育和壮大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支持通过现金注入、利润再投、股东借款等方式利用外资,引导外商投向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并购整合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截至2017年6月底,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8.1亿美元,年均递增24.7%,总量始终居河北省第一位;实际利用外资占河北省的比重由1986年的2.8%上升至2016年的18.2%。吸引了日本松下、爱信、住友、美国通用电气、法国达能等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第三,积极引导外商向产业链高端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引导外商向产业链高端转移,将投资重点从资源开发、一般制造业向钢铁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布局,改善外资结构。唐山市的外企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等行业,截至2017年6月,一、二、三产业外商投资企业分别为11家、222家、94家,占比分别为3.4%、67.9%和28.7%,合同外资分别为2亿美元、31.6亿美元和16.6亿美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经成为唐山市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动能。

(五)国企、民企、外企三企联动,形成开放式产业协同创新新范式

第一,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优化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协同创新的新局面。近年来,设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206个;承担研发项目170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研发项目409项;开发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1215项,组织或参与制定标准231项,获得授权专利700余项。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如,唐山百川智能机器有限公司依托自主创新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成立工业研究院以来,累计研制出轨道交通专用设备680多种,取得专利75项,填补国内空白82项,国际领先产品2项,国内领先124项。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出口新加坡、日本、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销售额年均30%递增,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7.5亿元,出口额1.2亿元。

第二,国企、民企、外企“三企联动”,探索开放式产业协同创新的新范式。建立开放型创新机制,通过研发机构“引进来”和“走出去”,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现技术创新范式和轨迹的转变。唐山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基地已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全国焊接机器人制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产品包括矿用抢险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等17个系列,主导产品技术水平全部达到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唐山松下生产国内首台多功能六关节工业机器人本体,唐山拓又达研发成功七轴陶瓷喷釉机器人,中信重工开诚智能的消防机器人产业规模爆发式增长;2016年唐山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特种机器人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