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观天下:华侨华人与国际问题评论(第1辑)
- 陈奕平 何亚非
- 6421字
- 2020-06-24 23:40:18
第一部分 华侨华人
华侨华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资源
《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增强中国“软实力”。从学术层面探讨如何将侨务工作纳入我国“和谐世界”战略的整体工作大局,进而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我国“软实力”发展中的作用,这不但是对侨务理论的突破,也是对公共外交理论的重要贡献。2014年9月,围绕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相关问题,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刘泽彭在北京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的采访。
华侨华人是中国的独特优势和重要资源
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不同时期,华侨华人在促进国家进步与强大、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繁荣与稳定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华侨华人群体数量和自身实力的进一步增长,他们在加强住在国与祖(籍)国交往、推动祖(籍)国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已超过6000万人,分布在全球19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中有许多人已经高度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与住在国各阶层民众都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甚至深厚的友谊。在住在国与中国的外交合作、文化交流、民间交往等方面,华侨华人发挥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而在经济合作方面,据估算,全球华商企业总资产规模约为4万亿美元,是国际经济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海外华商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积极促进住在国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与友好交往,并在中国大陆改革之初率先实施在华投资,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FDI)60%以上来自华侨华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慈善捐赠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累计捐赠中国国内公益事业的款物总额超过900亿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文教、扶贫、救灾、科技等领域。在科技人才方面,海外华侨华人中有过百万的科技人才,他们是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潜在和重要力量。
据统计,2013年从国外回国的留学生达到35.35万人。在华文教育方面,全球有2万多所海外华文学校或中文学校,绝大部分是由侨胞自主举办,这2万多所华文学校(简称“华校”)中有百万名在校学生。海外华校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维护中华“根文化”意识方面可谓举足轻重。在维护海外华社团结统一方面,海外华文报刊、华语广播电台以及各类华侨华人社团,对一些涉及中国的歪曲报道和不实攻击展开有力批驳,对华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清理和纠正,对不利于中华民族团结、不利于中华民族大义的问题进行坚决抵制。由此可见,华侨华人是中国的独特优势和重要资源。
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之间的关系
人口迁移作为人口问题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迁移改变着人口的地理分布,同时使世界各地的种族和民族成分构成、文化特征、经济状况打上了人口迁移的深刻烙印,而人口流动对于社会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则为无数事例所证明。诚然,社会变革可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由移民一个因素所致,但移民构成了社会变革的一种重要力量,却是毋庸置疑的。华侨华人曾为中国革命、现代化建设及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又在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制度创新、社会理念、人文价值等方面积极努力,也就是说,在积极参与中国柔性力量或“软实力”建设。
“软实力”基于文化内涵,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往往“超越国界”并随着人口流动而呈网络传播状。同时,任何国家的“软实力”都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一旦形成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内涵就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民族情怀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则含有“和”的理念,其主张“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和谐,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口对外迁移活动中,海外华侨华人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住在国,并以自身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群。在国家关系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提升至和谐世界观,以华文学校等形式展示中华文化的主流面貌,以中华传统民俗展示中国文化的理念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华文媒体展示中文世界对国际舆论和社会民生的关注和评论。向海外各国和友人宣传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显然对我们处理当今国际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华侨华人与中国公共外交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在公共外交上的理念和做法差异很大,存在众多公共外交的实践模式,如美国的战略模式、欧洲国家的文化外交模式、日本的经贸外交模式、以色列的族裔外交模式、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宗教外交模式以及中国的人民外交模式等。一般而言,每一个国家都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国家目标和利益出发确定独特的公共外交模式。我国是一个侨胞众多的国家,且大多数侨胞关心中国的发展。能否发挥侨胞的优势条件开展公共外交,构建中国的侨务公共外交模式,是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的一个问题。
中国政府在2011年首次提出“侨务公共外交”的概念。所谓侨务公共外交,是指通过侨务渠道而开展的公共外交。华侨华人既是侨务公共外交的受体,又是主体。侨务公共外交在影响华侨华人的同时,又通过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促进住在国与中国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化解外交僵局,向住在国政府和民众传达和介绍真实中国,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中国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表明,华侨华人是中外交流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桥梁与纽带,也是中国海外利益重要的开拓者、承载者和有力的维护者。华侨华人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开外交局面、化解外交僵局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马来西亚华人曾永森在冷战时期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肩负着历史使命来到中国,开始了中马外交的“破冰之旅”,为促成中马建交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人们誉为“马来西亚的基辛格”。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马来西亚,在华侨华人专门举行的盛大欢迎午宴上致辞时曾动情地说:“没有华侨华人的努力,就没有中马关系今天的大好局面。”又如,美国共和党少数民族委员会主席陈香梅于1980年曾作为里根总统的特使穿梭于中美之间,也曾在1989—1990年中美关系最艰难的时期作为美国出口委员会副主席率团来华,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通过华侨华人开展公共外交,应当是当代中国外交一个富有价值的新命题,也是包括各涉侨部门和涉侨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海外分裂势力利用歪曲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大力宣传极端思想,并借助西方部分国家及团体的反华力量,不断挑动民族、国家和海外华社的分裂,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面对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广大海外侨胞旗帜鲜明地进行了反击,纷纷成立反“独”促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声势浩大的反“独”促统活动,沉重打击了各种分裂势力的嚣张的气焰,也充分显示了海外侨胞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实践表明,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桥梁,是中国最广泛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一支重要力量。
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软实力”
海外华文教育是以海外华侨华人为主导、面向海外华裔而开展的华语和华族文化教育活动。就华文教育与中国“软实力”之间的关系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和思考:
第一,海外华文教育的存在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证据。海外华侨华人虽然永久或暂时离开祖(籍)国而移居其他国家,却保持着母族语言文化,这是他们持久保持自己民族特性和认同(哪怕是部分认同)祖(籍)国的证据,这种保持和认同是他们的自觉行动,而不是祖(籍)国强制推广的结果。所以,海外华文教育的存在就成了中国享有吸引力、影响力等“软实力”的一个证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保持华文教育的人群越广,保持华文和华族文化的程度越深,说明中国的“软实力”越强大。
第二,兴办华文教育是华侨华人社会自愿延续中华文化传统的“留根工程”。当今世界,那么多国家的人在学习英语,甚至移民英语国家,无疑是英语国家“软实力”作用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海外华侨华人面临着保留祖(籍)国的原有语言文化还是放弃祖(籍)国原有语言文化的艰难抉择。海外华侨华人自愿兴办华文教育,表明他们心里还有祖(籍)国这个“娘家”,祖(籍)国语言文化对他们而言,魅力犹存。
第三,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也是祖(籍)国“软实力”建设的具体内容。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华文的教学,华族文化的教学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贯彻,至少是介绍。不仅如此,海外华文教育从办学宗旨到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甚至是校名、校歌、校训,都非常重视华族文化的介绍与实践,如有的华校取名为“尊孔”“崇仁”“崇德”“光启”,又如华校自觉教授《弟子规》等华族文化典籍,以及各华校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华族文化活动等。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承担了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先后派出10余位课题组成员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了大量一手的数据。结果发现,不管是华裔还是非华裔,华文教育不但增加了他们对华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增加了他们对华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喜爱和认同。可见,华文教学的结果让更多的海外华裔保留和传承了中华文化。很多华校还大量招收非华裔,培养了更多了解中国、熟悉、精通甚至认同中华文化的人。此外,即使是面向非华裔的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华侨华人也发挥了很多支持、推动的作用,实际上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对于中国“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中国政府和民间支持、服务海外华文教育,是祖(籍)国因应海外华侨华人需求的自觉实践。海外华文教育的主导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而不是中国政府和民间。支持、服务海外华文教育仅仅是祖(籍)国因应海外华侨华人需求的自觉实践,不能反客为主,更不能越俎代庖。我们建设“软实力”,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苦练内功,搞好自己的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建设,靠这些因素去吸引更多的华裔乃至非华裔主动、自觉地学习华文和中国文化,而不是舍本逐末,直接站在华文教育的前沿予以“硬推销”。
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态势及其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当前我国国际话语权与大国地位不符,国家形象受到影响。西方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在国际舆论中歪曲事实,导致中国声音受到干扰和破坏,国家利益得不到主张,“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由此,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是当前维护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国际话语权可以有多重渠道和方式,但广大海外侨胞是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海外华文传媒在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外华文媒体伴随海外移民浪潮应运而生,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清末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大批移民,主要流向东南亚和北美地区,在华人聚集的“唐人街”很快出现了华文媒体,内容大多是简单的商业信息,不介入当地政治。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新一轮移民浪潮,这批移民年轻活跃,文化水平较高,随着他们逐步走出“唐人街”,融入当地社会,由这批移民创办的海外华文媒体,无论是影响力还是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应该看到,与当地主流媒体相比,海外华文媒体的整体实力还较弱。
在多元主义盛行的当今,尤其是民主政治选举期间,华文传媒虽然属于少数族群传媒,但动用跨媒体的传播手段,形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立体传播体系,不仅影响华人投票意向,使政治候选人不敢忽视其作用,而且也向世界传播了华人的权益诉求。我们看到,许多候选人在选举期间亲自到“唐人街”或华文传媒进行访问,回答华人的问题,并表示关注华人的各种利益诉求。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华文传媒在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全球化传播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其影响和话语权反而得到了增强。因此,如果善于利用这些因素,华文传媒在特定的时空中也可以产生比主流传媒和西方传媒更大的舆论影响力,从而达到维护华人权益,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目的。
由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政治经济的影响,西方传媒对中国的印象和报道形成了负面报道的模式化,中国形象在西方传媒中几乎被妖魔化。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可以充分发挥西方国家华文传媒的作用,让其在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当中发挥更大的效能。海外华文传媒游走在中西文化当中,更清楚采用哪些手段进行反驳,或者在住在国进行文化公关。很多发生在住在国的事例,均能找到华文传媒及其从业者在传播中华文化,塑造文化中国的形象的印迹。例如,针对西方媒体在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中的歪曲报道,包括华文传媒人在内的海外华侨华人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有力批驳。
维护华侨华人权益,促进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
第一,“以侨为桥——让世界了解中国”,开展侨务公共外交,增强中国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借助海外华侨华人作为民间使者的身份,介绍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道路的优势。现在需要做的重要事情,是如何通过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在国际社会通用的语境下与世界对话,向世界传递中国的资讯,使误解尽可能地减少。尤其要注意发挥熟练使用双语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界华人精英的作用,因为他们在住在国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第二,要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涉侨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全世界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唐人街”的作用,通过民俗节庆、中国新年(春节)、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等活动逐渐扩大“唐人街”的影响力,让“唐人街”成为海外传承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加强对华侨华人文化社团(如音乐戏剧社、舞蹈团、影视艺术团体、体育团体)的帮助,与他们合作开展有关中华文化的嘉年华等。在遴选用于支持海外华侨华人开展中华文化活动的项目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甄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二是要注重考虑项目的形式、内容、可操作性,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和当地社会的接受能力;三是鼓励海外华侨华人与当地主流社会共同举办中华文化活动,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三,要引导和鼓励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民众和睦共处,树立“和谐侨社”的良好形象。侨务部门要将构建一个“和睦相融、合作共赢、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华侨华人社会,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大力引导海外华侨华人树立遵纪守法、合作共赢、诚信文明、关爱社会、团结和谐的新形象,着力提高华侨华人特别是新侨民的素质,这是海外华侨华人在当地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于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和促进中外关系良性发展也非常重要。
第四,要注意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实现和谐与共赢。“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就是要在有利于海外侨胞长期生存和发展及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发展我国同海外侨胞住在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的原则下,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在文化、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等各个领域增强中国“软实力”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对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华人,应在尊重他们效忠所在国并尽公民责任的前提条件下,注重他们的特殊作用和影响,发展双边关系。我们应当强调作为“软实力”的海外华侨华人资源的“共赢性”,即对华侨华人、住在国和中国等多方所做的贡献。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2日第649期,作者为冯建华、李永杰)
(1) 刘泽彭,清华大学毕业,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侨务管理实践工作。主持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等科研项目。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研究》(第三辑)、《互动与创新:多维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国家软实力及华侨华人的作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等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