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大明新政

一轮旭日冉冉升起,从大明皇宫的最高建筑太和殿外的台阶上一级一级地燃亮这个璀璨的皇宫。

宫殿外,朝廷里的京官纷纷拾级而上进驻太和殿准备早朝,早进殿的官员不免跟其他官员闲聊起京城里的各项趣闻轶事,比如谁家娶了新姨娘,谁的老婆怀孕生了儿子,更有升官发财的各种偏门窍门,双方聊得是不亦乐乎。直至王公公站在金銮殿前,高喊一声:“皇上驾到,众臣早朝!”于是,那些个大臣纷纷根据各自官位等级排列站好,等候皇上的驾临。

此时,皇上朱峰达摆着谱地走到了龙椅前坐下,底下的群众纷纷跪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众臣平身!”皇上朱峰达谦和地说道。

众臣再次缓缓起身站到了原来的位置上,一起巴巴地望着皇上朱峰达。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王公公望着众臣们说道。

一个大臣站了出来,“启禀皇上,历年来凡是新皇登基必定实施新政,或者大赦天下,不知道皇上是否有相应的规划?”

16岁的朱峰达满脸稚嫩,用一只手托着腮,傻傻地看着下面站着的众多大臣,有些迷惑地说道,“各位元老大臣,你们历经多朝,经验丰富,不像朕初出茅庐,很多事情都是一窍不通,不如你们给大家指点指点如何?”

下面几个资深的元老大臣一时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皇上的提问,于是全都低着头保持沉默。朱峰达有些泄气,只能直接点名,“那个,徐相,不妨来说说你的想法如何?”

徐相只得迎头正面望着皇上朱峰达说道,“启禀皇上,微臣虽然拥有颇多朝政处置经验,但涉及新政,必定是区别于过往的措施,这一点上微臣恰恰最是无能为力。还望皇上明察!”

一向聪明果断的皇上朱峰达仔细想想,也确实是那么回事,于是他再次下令道:“既然如此,那朕就下个御令。所有京城的大小官员,包括候补的算在内,每人都必须上呈一份奏折,帮朕规划一下新政该如何策划并落实。凡是被朕采纳的建议人均可获得一万两白银,以及升官一级,如何?”

徐相连连点头称赞,“皇上英明!吾皇万岁万万岁!”随后全体大臣纷纷附和:“皇上英明!吾皇万岁万万岁!”

很快皇上朱峰达的御令便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各种各样的奏折更像是雪花一样地飞往皇上朱峰达的桌案之上。这下,皇上朱峰达可是忙得脚不沾地,没日没夜地看奏折。直盼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开辟新时代的新政措施,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成为一代圣君,也能帮助天下的老百姓从此过上安乐太平的岁月。

这一天,朱峰达在查看了上百份奏折后,终于被其中一份奏折所警醒,其上叙述了全国各地的皇族封地圈养了大批军士,导致当地税负过高,老百姓苦不堪言,而且对于整个大明王朝的大局也极为不利,容易引起裂土分割之势。

朱峰达也因此陷入了回想,曾经的老明皇也颇为忧心忡忡地表示,“假如大明的皇子们能够齐心协力,同心同德,那么大明王朝就是铁打的江山,任谁都无法撼动它的存在,可一旦其中有皇子逆反,那么对于大明王朝而言,也将是毁灭性的结果。所以,做一个好皇帝很重要,做一个能够掌控全局的皇帝更重要?朱峰达,你明白了吗?”

小小的朱峰达,不足5岁的幼龄弱冠之年,也显得稳重有加,“恩,我明白的,皇爷爷!”

思绪转回来后,皇上朱峰达再看这份奏折,仔细研究起作者署名,“李明亮,候补道台。看来是个不得志的官场文士呀!”

一旁的王公公有些阅历,便凑近细看,“应该是老明皇时期的进士,可至今也没有分派实缺,怕是有些怨气也未可知。”

皇上朱峰达呵呵一笑,“有怨气好啊,文士不经历一点磋磨,怕是都成为一群溜须拍马之辈亦或眼高于顶的假名士,总归是要经历一点磨炼,才能有所长进,将来也好担当一些实干的差事。你去帮我传唤这个李明亮,朕要跟他当面聊聊,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有些才干?”

王公公即刻领命而去:“喳,奴才这就去办!”

几个时辰后,王公公领着一个面容清秀、身材弱小的文弱书生来到了皇上朱峰达的面前,看起来这位李明亮虽然年纪要比皇上大上一些,可是身材体魄上却完全没有皇上朱峰达的健硕。2人一起跪了下来,“启禀皇上,奴才将李明亮带到!”“微臣李明亮叩见皇上!”

“恩,平身吧!”皇上朱峰达轻轻地站了起来,走到了李明亮的面前,缓缓地扶起了对方,惹得李明亮激动不已。

“朕有幸阅览了你的奏折,颇为困惑,特地请王公公将你请来,好让你我君臣2人尽情倾诉一番,也好让朕理解你的一番苦心啊!”皇上朱峰达一番言辞说得极为恳切,有点不太像他这个年纪的人说得话,但奈何他从小学习的就是君王之道,很多东西已经渗透到了骨子里去了,故而无论如何也跟普通的同龄人不太一样。

李明亮很是卑微地回答,“微臣有幸跟皇上对话,实在是三生有幸!感激不尽!”

皇上朱峰达将其扶到一旁的餐桌前,奉上了一壶好茶,2人相对而坐,“请!”李明亮随即一饮而尽,这才痛快开口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原来,各地皇族封地不交税不纳粮,却逐渐增加赋税豢养私兵,不仅于国家无利,更于百姓有害。

“李明亮,那你说该怎么办呢?”心知肚明的皇上朱峰达直接抛出了心中的疑问。

“严格限制皇族封地的私兵数量和税赋标准,对大明王朝的百姓负责,这才是我们大明皇朝的新政起点。”

“好,你说中朕的心事。虽然皇爷爷曾经想过这么做,可是碍于亲情始终未能下手,或许这就是上天赋予朕的责任吧!”

“皇上英明,李明亮佩服!”

“朕现在封你为上书房参事,明日早朝你可敢向众臣阐述这个新政的想法?”

“微臣敢!”李明亮十分坚定。毕竟落魄了这几年,再苦再难熬的日子也不会更糟了,还有什么不敢的呢?毕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旦他的主张得到大臣们的拥戴,得以贯彻实施,那么他将立刻升为一代名臣,光宗耀祖自然不在话下,尤其是他还能得到当今皇上的恩宠。即便这是有风险的工作,但也是值得冒的风险。

第二日朝堂之上,参事李明亮侃侃而谈将皇族封地蓄养私兵的行为再次提了出来,并列举了种种危害,需要皇上和大臣们拿出魄力改革这一弊端,将这些封地的税赋改革一体纳入大明皇朝的政体之中,使众多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大明子民的尊荣和安乐。

众臣听完后,少有赞成的大臣站出来附和,只有一些深知其中利害的元老大臣们纷纷表态呵斥李明亮的主张,其中徐相更是直言不讳,“皇族封地乃是开国明皇定下来的主张,他将自己的子孙后代派驻各个偏远艰苦之地,为大明开疆拓土,如今好不容易休养生息,与民同乐,如果我们执意要禁止私兵数量增加,就可能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到时候岂不是情况更糟?”

李明亮坚持放纵私兵的增长只会让情况更糟,他与徐相的意见相左,一时间引来众人的怒目相对。皇上朱峰达眼见局势如此不明朗,自己孤家寡人,空有李明亮一个文弱书生也着实办不了事情,只得含糊地表示,“此事暂时搁置,以后再议。”

李明亮不由哀叹:“皇上,此事已迫在眉睫,不能再逃避啦!”

徐相则坚持:“皇上,李明亮初生牛犊不怕虎,纸上谈兵而已,终究不能成事,只会让历任明皇好不容易亲手建立起来的大好局面被破坏殆尽,微臣宁可受尽天下唾骂,也不忍心皇上遭受此种误导。”

皇上朱峰达见此也只能犹豫不决,提前结束了早朝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