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问题找错:刚需不刚、痛点不痛
首先,企业最大的不精益就是问题找错,我总结了八个字为“刚需不刚、痛点不痛”。企业开展了一项新业务,完全没有需求的情况其实还挺少见的。但这个所谓的需求够不够刚、痛点够不够痛,则是一个相对普遍的问题。
特别对于一个新项目和新业务而言,往往很难在一开始就找准发力点。正如2019年初,一下涌现了多闪、聊天宝、MT三款社交产品,而其背后的玩家不乏像字节跳动这样深悉年轻用户、打法非常成熟的独角兽,以及罗永浩、王欣这样的创业“老炮”。
但从这三款产品目前的状态来看,发展得并不顺利,究其原因,首先就要问问它们到底有没有找到刚需。
什么叫真正的刚需?其实就是三点:极大提升效率、极大降低成本和极大提升用户体验。请注意,这几句话之前都有一个“极大”,什么叫极大提升效率?拿搜索引擎来说,在搜索服务出现之前大家靠什么方式去获取信息?有的人说是书报刊,有的人说是去问周边的朋友,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而言,已经很难想象没有搜索引擎的日子了。
所以,搜索引擎的出现绝对是极大地提升了大家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效率。
同样,即时通信。没有QQ和微信之前大家都是怎么联系的?写信就不用说了,那实在是太久远的方式。一个是用BP寻呼机,一个是用电子邮箱。至于手机短信,大概是2000年左右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才推出了相应服务,而且当时收费还不低。
拿电子邮箱举例,最大的问题是效率不高,你发邮件过去需要5分钟,对方可能还不会立刻收到,等他发回来还得再等5分钟。所以QQ、微信等即时通信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效率。
包括迅雷的例子,迅雷不是第一个做下载的,之前快车(FlashGet)、网络蚂蚁都已经拥有了很多用户。但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将下载速度直接翻了10倍,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后来那些游戏厂商纷纷与我们合作,迅雷一下子就成了行业领先者。
那么,什么叫极大地降低成本?比如工厂的自动化设备以及工业机器人。一台工业机器人可以承担四个人的工作量,这四个人一年的工资要20万元,但一台机器人的成本可能只有20万元,而且可以连续工作四五年。对于企业而言,这就是极大降低成本。
关于极大地降低成本,再举一个例子。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马斯克,还办了一家公司叫SpaceX,主要业务是发射卫星。传统的卫星发射一般都是找波音公司,发射一个要几亿美元,而SpaceX发明了一种火箭回收技术,发射一颗卫星只需要几千万美元,所以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降低成本对于获客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果产品价格被你降低了一半,即使竞争对手跟客户之间关系再好都没有用,因为如果有便宜一半的东西采购经理却没买,他很难跟老板交代。但如果你只降了15%,那么采购经理就有无数个理由继续采购你竞争对手的产品。
至于第三点极大提升用户体验,大家也都有实际体会。身边最好的例子是iPad,在iPad之前,从没见过工艺如此复杂,但操作又如此简单,连小孩都能轻松上手的电子产品。
我相信目前在各个家庭里,iPad最主要的用户就是孩子。iPad确实做到了连未上幼儿园的小孩也能顺利操作,这样的创新才是划时代的。
以上三点就叫刚需,能做到其中任何一点,你就会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有机会颠覆市场格局,成为行业领跑者。但如果你每一点都能挨上边但都不是“极大”,例如降低10%的成本,同时提升15%的效率,这就有点尴尬了,大概率的结果是为行业老大打工。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产品,我认为都不够刚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智能手表,对大多数人来说就不是刚需产品。接下来讲一段我个人的亲身体验。
几年前,智能硬件比较热闹,我也很感兴趣,我应该算是中国最早一波用智能手表的人,那时候具体是三星的还是LG的我记不清楚了,反正我是专门托国外的朋友买回来,花了半天时间,研究明白才能用。
智能手表有很多功能,但主要有两个卖点:
第一,弹Push。就是在你跟人聊天的时候,如果来了一条微信,你直接看手表就可以了,不用再把手机从兜里掏出来。但说句心里话,这个需求其实没那么刚。其一,我从兜里把手机掏出来这事本身并不麻烦,其二,有时候我还需要回复一下别人的信息,如果用手表回复,只能发语音,旁边有人在场的话,很不方便。所以第一个需求对我来说不是特别刚。
第二个作用,是提供生理健康数据。智能手表能够记录一些健康数字,例如能够测心跳、心率、睡眠质量等。但这个除了真正需要特殊关怀的老人、有监测身体状况需求的高危人群以外,对普通人来讲也不是刚需。
首先,多数人睡觉的时候都不习惯戴手表;其次,我昨晚睡眠质量如何,大概睡了几个小时,其实我心里都有数,智能手表只是告诉了我一件我已经知道的事情,而且不提供解决方案。
后来我坚持用了一个礼拜,因为它每天都要充电,终于有一天实在懒得充电了,索性就直接丢了。
看完这段经历,大家可能有一个发现,就是如果一个产品不是刚需,那么它所有的问题都是大问题;但只要是刚需,它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比如,同样是充电,智能手机也每天都要充电,怎么就能坚持呢?就是因为智能手机是刚需。所以用户对它有包容度,即使产品存在缺陷也能接受。
就像iPhone第一代刚出来的时候,我用完就震惊了,不是说效果有多好,而是当年所有功能手机(Feature Phone)都具备的功能,它居然没有,例如短信转发。并且iPhone还有一个显著的不便之处,就是每天都要充电。
当时流传一个笑话,说每位太太都应该给老公换一个iPhone,这样就可以保证他每晚都要回家充电,说的就是这回事。
虽然早期iPhone有很多不足,但全新的智能操作系统和触控的大屏幕,使得所有的问题都被用户容忍了。正如今天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待机时间都不长,但你还会换回之前可以待机一周的诺基亚吗?肯定不会。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很难想象能够通过手机打王者荣耀、玩绝地求生游戏。所以对这个产品而言,智能化体验就成了刚需,待机时间长短也就不重要了。
因此,只要满足刚需,即使功能少一点、价格贵点,问题都不大。但在手表、手环这些非刚需产品面前,待机时间太短、因为要频繁充电给用户带来困扰,就成了大问题。
目前我从事投资工作,每周会约见大量的创业者,我只问创业者最核心的5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项目产品是否为刚需。也就是刚才提到的三个极大——极大提升效率、极大降低成本和极大提升用户体验。所有创业者都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审视,只要能做到其中一个,便有创业成功的可能。
第二个是市场容量和市场发展趋势,也就是你做的这件事天花板有多高。如果说你把整个市场份额全都拿下来了,也只有10个亿的规模,那么这件事只能算个小生意。
所谓市场发展趋势,也就是你所从事的事业到底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例如WIFI共享类项目,需求确实很大。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一点,这就不是一个上升产业。因为一方面手机上网速度越来越快,同时手机流量也越来越便宜。正如我出差根本就不连WIFI,用4G也挺方便,还不必担心安全风险。特别是未来5G就要广泛普及了,使用WIFI共享的场景会越来越少。
之前出海市场刚热的时侯,我有个朋友跑到印度市场去创业,他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当时印度人普遍比较穷,所以很多家庭是多人共用一部手机。于是我这位朋友做了个分身系统,让每个人可以在同一个手机上登录自己的账号,而且互不干涉隐私,因此这个产品在早期收获了大量用户。
但这个项目的根本问题在于市场发展趋势不好。印度GDP在高速增长,随着民众购买力越来越强,手机也在迅速普及,家人或者朋友之间共用一部手机的情况越来越少,这个App自然也就失去了市场,事实证明也确实是这样。
所以,即使当前有需求,但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不好,也是大问题。从投资人的角度,我们偏好早期项目,创业者拼搏了三年好不容易做到市场领先,却发现接下来就要转型,那就有点尴尬了。
第三个问题是商业模式,也就是怎么赚钱。
创业者需要想清楚自己有几种收入方式,哪个是主营收入。如何赚钱对于准备进行A轮融资的企业来讲尤其重要。因为A轮融资不像天使轮,即便你只有三五个人的团队,只要构建好发展路径就可以融资,但到了A轮你一定要有实际的业务数据去支撑融资。
第四个问题是,为什么是你做,而不是别人做。
创业通常有几种起因:最常见的一种是创业者深耕行业多年,发现了一个细分市场机会;或者是作为甲方对市场需求特别熟悉,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产品,干脆自己做。除此之外,还要想清楚创业的初心是什么,初心决定了公司遇到坎坷时是否能坚持下来。
第五个问题是护城河在哪里,也就是竞争壁垒在哪里。
在中国创业,如果只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先发优势会很短暂,如何通过先发优势建立护城河更重要。护城河通常有几类:
第一类是网络效应,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比如微信即属于典型的网络效应。再比如滴滴,更多的乘客会带来更多的司机,而更多的司机入驻又会吸引到更多的乘客,这种不断扩大优势的网络效应,使滴滴得以在行业占据主导地位,越做越大。
第二是锁定效应,特别是对于很多To B类企业,习惯使用某些SaaS服务后,一般不会更改。比如我们公司购买了你们公司的一套ERP系统。你的竞争对手过来跟我们谈,愿意降价20%,希望我们企业更换系统。这时大多数企业都会说No,因为已经付出了大量实施成本和时间成本,企业不愿意为了这20%的折扣再折腾一遍。
第三是技术领先,最典型的案例是大疆。我2016年参加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整个大展厅里都是各类无人机,当时很多知名的投资机构都出手投资了不同的无人机初创企业,但到今天,除了大疆,其他企业几乎都消失了。因为大疆的产品和技术确实做得最好,又有品牌和渠道优势。竞品唯一的手段就是价格战,但一旦价格战开启,大疆很快就推出技术和功能更加领先的新型号,同时把与竞品对标的型号卖得更便宜。
第四是规模效益,这在芯片领域非常明显。因为芯片需要流片,一次性成本很高,但一旦流片成功了,边际成本极低。因此在芯片行业,一旦销售有了规模,优势极大,否则就会非常痛苦。
跟刚需并列的还有一个参数叫高频,刚需和高频这两个参数把生意分为了四个象限,如图2-1所示。
图2-1
一类是刚需且高频。如果你踩中了一个刚需且高频的生意,那么首先恭喜你,因为这样的领域并不多,就像在我们手机里首屏的App其实就那几个。但是也别高兴得太早,因为所有刚需且高频的东西一定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在第一象限里,你要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市场。因为所有刚需且高频的东西理论上都是入口,一旦成为入口,就有“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机会。即虽然这个入口本身可能不赚钱,但把握住了这个入口,就可以通过其他增值服务来赚钱。所以无论是即时通信、搜索还是门户,对消费者端都是免费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刚需且高频的领域,因为竞争激烈,对管理团队的要求也高,好的简历是必需的,同时融资能力也要跟得上。
其实现实中更多商业模式都属于刚需但不高频。比如买房、买车还有婚礼、拍婚纱照。婚礼不可能高频,但绝对是刚需。如果你的生意处在这个象限,应该怎么做呢?既然没有成为入口的潜力,那就必须要每一单都有足够的利润,说白了就是老实做生意,同时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品牌,让大家口口相传,一单带一单。
如果某项生意既非刚需也不高频,那就不用做了;如果号称高频但非刚需,则通常是个伪命题,因为非刚需的东西通常都不会高频。所以,一定要想好你做的事到底处于哪个象限,不同象限里的打法是不一样的。当然无论如何,刚需都是首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