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心身症”
- 胡安·莫伊塞斯·德拉·塞纳
- 2409字
- 2020-06-25 10:37:46
第3章 心身病理学之病因
为区分各种心身疾病,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切入点。我们已经探讨过,人在获得语言能力之前,在沟通方式有限的早期阶段,交流的手段基本上仅限于咿呀学语和哭泣,身体成为孩子表达需求的“扬声器”,身体表现出的症状就是言语。婴儿长大后会获得新的表达方式,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成年人其实也会借助身体进行“交流”,虽然这听起来很奇怪且矛盾。“交流”的内容往往是由于创伤而无法通过语言表达的事物(精神分析所理解的概念)。其无法表达的欲望或恐惧就转化为符号性的症状语言。
我们从心身的角度出发,并根据这一观点划分出了心身病理学的两个理论,对应人成长的不同阶段:
- 在儿童阶段,心身症被看作是精神毒性疾病,被定义为不适当的母子关系的产物。母亲形象和母子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孩子与现实的第一个联系。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将经历几个阶段,最初母亲是一切 “快乐”的来源,能够满足孩子所有需求;孩子长大后母亲则转变为沮丧情绪的来源,她不再继续满足孩子同婴儿时期一样的需求。
- 在成年阶段,如前所述,根据巴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躯体疾病是由于人无法表达对自己造成不便的因素导致的。下一章节中我们还会继续保持这一观点。
考虑到儿童心身疾病等精神毒性疾病的复杂性,其病因往往源于母子关系以及孩子难以借助身体之外的手段表达自己。
母子关系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有助于塑造儿童的个性,并提供给儿童接触外界的初次经历,帮助儿童获得与自己身体相关的技能和自主权。
受益于阿韦龙(Aveyron)等著名的野生儿童案例,十七世纪对生命最初几年重要性的研究开始崭露头角。尽管当时的研究人员付出了努力,那些没有受到任何社会刺激并且在沟通技巧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儿童还是无法超越其他同龄人,从而产生了关键时期理论,这个理论是说,在适当时期没有习得的东西以后就再也无法习得。
饮食中缺乏钙和磷会导致骨骼和软骨缺乏矿物质,继而导致维生素D缺乏,对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儿童佝偻病病例进行观察也得到了类似如下结果;十九世纪中叶有人提出,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孩子与母亲感情生疏会都对孩子造成一系列影响,其后果难以逆转。影响包括发育迟缓,伴随语言不完整,缺乏社交习惯,感情需求强烈,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度低。
大约在同一时期,已经有相关事件被记录在案。当时德国孤儿院试图延长孩子的预期寿命,这是因为孤儿的寿命远远低于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孩子。尽管孤儿院努力去改善其卫生条件,人们发现,最重要的还是看护人对孩子的关爱。感情缺乏会导致孩子身体和心理发育障碍,不得不长期就医,进一步给孩子造成不利影响(即“医院病”)。
这一故事背景强调的是除了为孩子提供护理和营养外,早期亲子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弗洛伊德认为母亲是欲望的第一个对象,这是因为母亲为孩子提供食物;母子关系会是孩子一生中第一个得到发展的客体关系,它在融合外界元素的同时也逐步提高孩子的能力。
在母子关系中,孩子在建立独立的人格之前将根据母亲的需要和缺点来初步塑造自己的人格倾向。一些作者明确指出心身疾病的起源就在于孩子还未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时,其人格塑造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婴儿身上则会反映出母亲的人格。例如,母亲的压迫型人格可能会影响孩子在管理自己的情绪时形成某些习惯。在许多青少年案例中已经观察到,这些习惯将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结果导致更高的患病概率。
对婴儿期抑郁症和医院病等现象的研究突出了母亲这个角色的重要性。与母亲的身体陪伴相比,母亲对孩子倾注的情感更加必不可少,这是因为婴儿会通过心力投入的过程呈现来自母亲的情感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抑制一词(如压迫型人格)与其在精神分析术语中的含义不同。后一术语指的是一种防御机制,该机制无意识地保留着伦理上不接受的欲望,不能直接进入有意识的生活。我们得知前一个术语(如压迫型人格)指的是C型人格,其特点是无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焦虑、震怒、恼火或侵犯等消极情绪。
即使婴儿长大,仍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就会用自己的身体进行交流。长此以往以至于引起心身症状,反映的是父母关爱不周。冲突剧烈且对孩子缺乏感情的环境可能导致心身症的出现。
上述最后两种理论将心身病理学的起源由内在原因转移到外在原因。也就是说,心身疾病的起源不是因为孩子的语言发展欠缺,导致无法表达自己的欲望与需求; 心身疾病反映的是外在的东西,可能是母亲的压抑性人格,也可能是孩子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家庭冲突。
明确说来,除了要是认识到儿童可以像成年人一样出现心身疾病的症状之外,还有必要考虑把这些症状纳入到儿童期和青春期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中。此外,特定类型的病理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
- 在出生后0至6个月的婴儿期,其心身病理其实仅限于消化系统,症状包括绞痛、呕吐甚至厌食,并且可能伴有失眠(神经学领域)和特应性综合征(皮肤病学领域)。
- 出生后6个月至12个月,消化系统病变演化成严重腹泻、溃疡性结肠炎或反刍症; 此外,病变还会影响呼吸系统,引发哮喘和抽泣性痉挛。
- 在儿童期(出生12个月后)和青春期后期,呼吸系统问题得到控制,而消化系统问题则会继续演变成厌食症和贪食症、肥胖症、溃疡、腹痛、消化道病变等。潜在问题的范围还会扩大至疼痛、偏头痛和图雷特综合征等症状。还有可能进一步出现其他病症,例如内分泌系统出现心因性生长迟缓或糖尿病; 排泄上出现遗尿、便秘、大便失禁或巨结肠; 以及出现脱发、牛皮癣、拔毛癖、痤疮、皮炎或瘙痒症等皮肤病学领域的病症。
随着人的成长,出现的心身症状也会增多。一些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了解、因而也越来越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架构。
尽管儿童期和青春期心身疾病存在以上诸多差异,但二者的症状具有相同的起源:
- 精神分析法所描述的欲望与意识之间的内部冲突。
- 看护不周、缺乏关注,更为重要的是生命早期的感情缺失。
- 对母亲的C型人格的反映,这会对孩子的反应方式造成影响。
- 由于家庭氛围恶劣,对极端外在冲突的反映最终“投射”到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