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爱自己:调养好你的气血
- 陈澄雨
- 16字
- 2020-08-29 02:52:56
第四章 经络畅通顺达,气血充盈调和
经络,气血运行的通道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钦佩我们老祖先的智慧,就拿中医来说,先辈们总结出来的医疗经验,即便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后辈视为经典并作为指导。现在医学这么发达了,即便是有了显微镜,大多数人对经络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的,而我们的老祖宗在原来那么落后的条件下,是怎么总结出这么多规律,那么多条经络,那么多的穴位,虽然复杂但是位置却十分精确。
在大家的头脑里,经络也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看中医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听到经络这个词,但是具体它是怎么个状态,怎么个应用法,仔细想一下应该也是模糊不清的。虽然这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但因为它和人体气血、健康的重要关系,所以我们也有必要介绍一下。
首先,什么是经络。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的通路,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起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系左右、网络周身的作用,将外在的筋、脉、肌、皮、五官、九窍与内在的五脏六腑等连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凡人体内行于深层纵行较大的主干脉为经脉,行于浅层横行较小的分支脉为络脉。中医认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就是说,生命是否存在,取决于经络。疾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经络出了问题;疾病之所以能够治疗,也是由于经络的作用。
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王惟一,把《黄帝内经》里描述的14条经脉线刻画在一个铜人模型上,成为世界上第一具针灸经络学教学、科研和临床治病的模型。在这具模型上不仅详细刻画了14条经脉线,而且还在14条经脉线上刻出了354个穴位。也就是说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宋朝的1500多年间,这14条经脉线被中医学家一直保存下来,为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保健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中写到,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12条,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合称“十二正经”,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点和止点,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走向,各经之间通过别络交接,每一条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与体内的五脏六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手、足三阴经与手、足三阳经互为表里关系。手经行自上肢,足经行自下肢。阴经走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走行于四肢外侧,属腑。奇经有8条,称“奇经八脉”,其中任脉走行于人体前正中线,统管全身各阴脉;督脉走行于人体后正中线,统管全身的阳脉。在经络系统中有气血和能量运行,以维持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在这个网络系统中,14条经脉(“十二正经”加任脉、督脉)对全身起着重要的调控和主导作用。
可能咱们有人看到过人体经络图,从直观的角度来说,经络图就像是一棵大树,经脉是树干,而络脉就是树干上长出的细小的枝杈。
那么,这棵树对人体来说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人体有五脏六腑,有气血骨髓,有四肢百骸,但是有了这些,就可以组成一个所谓的“人”了吗?当然不是。这些“零件”本身都是散碎的,它们本身对人体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通过一种线索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彼此团结协作,才能各司其职,各成其就。该生血的生血,该排毒的排毒。而这条线索就是经络。这里我们也可以做个比喻:经络是树干和树枝,那么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就是树叶。那么气血是什么呢?气血是流淌在树干里,专门给养五脏六腑以及人体各个组织的营养物质。
也可以说,如果把气血比作水,那么经络就是专门盛载和运输气血的渠道。气血里蕴含着先天的元气和水谷的精微,沿着经络的线路到达人体的器官、毛发、唇甲,为它们提供充足的营养。但是,如果经络这条渠本身出现了堵塞,那么即便你有充足的气血,也只能被堵在一边,到达不了目的地。所以要保证人体的气血充足,经络必须时时保持畅通。
最后,人体到底有多少条经络呢?这个是很难数清的。不过主要的可以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等,其中又以十二经脉为主。所以许多古代医书在阐述经络的时候都把十二经脉放到了主宰的位置。比如《灵枢·经别》篇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可见,这十二条经脉是关系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键。
这十二条经脉,各自属于不同的脏腑,所以它们循行的路线也不相同,可以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其中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