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恋上咖啡
  • 丁蓝
  • 1810字
  • 2020-08-29 02:56:16

咖啡的起源和传播

咖啡与茶、可可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浪漫浓郁的咖啡,刺激兴奋的可可,自然清新的茶香,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饮品选择方面有着各具特色的偏好。饮用咖啡在欧美国家十分普遍和流行,在中国以及其他东方国家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追捧。

目前,世界公认的咖啡树和咖啡食用的起源地在非洲,但具体在哪个地区却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在东非的文明古国埃塞俄比亚。

事情还得从公元5世纪的传说讲起,那时,有一个叫卡狄的牧童,有一天,他赶羊经过一片树林时,看到羊群都在啃食路边大型灌木丛上的红果子。卡狄无意中发现,山羊吃了红果子后异常兴奋,即使老山羊也像小山羊一样奔跑跳跃。卡狄觉得奇怪,便也摘下一些果实品尝,结果自己也变得非常兴奋,不由得手舞足蹈起来。红果子不仅可以食用,并且具有提神的作用,从此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这红果子就是咖啡。之后,咖啡被传入阿拉伯世界,也门是首站。当时,阿拉伯人称咖啡为“qahwa”,也就是美酒之意,今日的咖啡的字音源自于此。土耳其人将“qahwa”转成土耳其发音的“kahwe”,威尼斯人又把“kahwe”改成意大利文的“caffee”,最后英国人以“o”取代“a”,变成今日所称的“coffee”。

咖啡被发现后,人们最初只是采摘野生的果子食用,后来才慢慢开始人工栽培。在食用方式上,最初是连肉带核一起嚼食,后来发展为把咖啡果泡水或煮水喝。在用途上,最初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及促进病人康复。

埃塞俄比亚红海一带的基督教、犹太教,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都把咖啡当成“神饮”和“药饮”,因为各种宗教的教士、修士、教徒嚼了咖啡果或喝了咖啡水后,在彻夜进行宗教法事活动时便很有精神不打瞌睡。病人们嚼了它或喝了它制成的水后也能恢复一些精神。

后来,咖啡的食用、采摘渐渐跨过非常狭窄的红海传入阿拉伯半岛。《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上记载,公元前6世纪阿拉伯人已开始栽种并咀嚼食用咖啡。

据16世纪的一份阿拉伯文献《咖啡的来历》记载,13世纪中叶有一个叫奥玛尔(Omar)的人获罪后从也门摩卡(Mocha)被流放到欧撒巴。途中,他看到一只鸟在快活地啄食着路旁树上的红果子,便也试着摘了一些煮水喝。小果子有一种奇妙的味道,喝了后困倦、疲劳感顿时消除。奥玛尔于是把咖啡果饮用法传授给一些大病初愈的人。放逐期满返回摩卡后,奥玛尔便把咖啡果和饮用法传播开来。

咖啡在阿拉伯地区的饮用、栽培、发展还与中国明初时郑和下西洋有关。1405~1433年,郑和船队及其分队多次造访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沿岸的阿拉伯各国。可以想象,中国船队人员曾多次请各国人民品茗饮茶,并把茶叶和茶具赠送或出售给他们。中国人的茶叶、茶具和饮茶嗜好给阿拉伯人以启示:原来提神的饮料也可以成为日常生活消费品。16世纪末,在许多欧洲旅行者中口头流传着阿拉伯人饮用“由黑色种子煮成的黑色糖蜜”的故事。这可以证实,当时的阿拉伯人已经知道如何烘焙并烹煮咖啡了。

咖啡在更大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与奥斯曼土耳其密不可分。几乎与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大帝国同期,奥斯曼土耳其也膨胀为封建宗教大帝国。1517年土耳其人征服埃及,1536年占领也门,陆续地,西亚、北非、中亚、东南欧等地都处于土耳其人的统治下。其间,咖啡不仅在土耳其广袤的领地上得到广泛传播,出现了休闲聊天的咖啡馆,而且咖啡的加工制作和饮用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以前阿拉伯人制作的咖啡饮料奥伊希尔(oishr)只利用了咖啡的果肉部分,而把味道更好的种子(咖啡豆)丢弃了;或者将咖啡果肉干燥后再压碎,然后与油脂混合制成球状食物食用;或者将其果皮与青豆混合,使之发酵酿酒饮用。16世纪初至上半叶土耳其人入主阿拉伯地区后,开始收集利用那些被废弃的咖啡豆,将其晒干、焙炒、磨碎,再用其煮水成汁来喝,并加糖,从此形成近代饮食咖啡的基本方式。在土耳其境内出现的首批咖啡馆便是用这种新型饮料招徕顾客的。

晚清时期咖啡传入我国,民国时在华已站稳脚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咖啡饮用开始在中国流行,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咖啡文化。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到一条咖啡起源和传播过程的基本脉络:古代非洲埃塞俄比亚人发现了咖啡;中世纪阿拉伯人栽培了咖啡;中世纪晚期,中国人促进了咖啡从“神饮”“药饮”转变为大众休闲饮料,土耳其人发明了咖啡正宗科学的饮用法。在地理大发现时代(15世纪末至17世纪末),欧洲人把咖啡传遍全世界,此后又将咖啡馆文化发展得非常繁荣。所以,亚、非、欧人民都为咖啡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