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怎么吃

一日三餐是现代人较为习惯的饮食方式。相传在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那时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定。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时进餐。第二顿称“飨”或“食”,在申时(下午四时左右)进餐。所以,古人有“不时不食”的礼仪。在不应进餐的时间进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

可想而知,一天两顿肯定有人觉得不够,尤其是对于行军打仗的人来说。因此,当年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就曾下令“日享士卒”,即让士兵一天吃三顿饭,以激发士气。

自此之后,人们的进餐习惯便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而现在,随着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长时间工作、学习,不论南方北方,人们不仅普遍习惯于一日三餐了,如果晚上睡觉时间比较晚,还增加了消夜。

其实,从营养健康学的角度来说,现在一日三餐的餐次安排是最为科学的。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混合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4~5小时,为使消化器官有适当的休息,两餐之间相隔5~6小时就较合理。而晚间至清晨,人们活动量减少,间隔更长一些也不会感觉饥饿,且也可以让消化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

那么,一日三餐究竟应该怎么吃才最好呢?从营养学角度来讲,科学的三餐膳食应做到荤素搭配、粗细搭配,达到一个基本的模式:每天吃一定量的主食,一袋牛奶、一个鸡蛋、一斤蔬菜、二两肉、两到三勺的油、一小勺的盐。两餐之间可适当加点水果、坚果等。

同时,要遵循正确的进餐质量安排: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早餐宜占总热量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

具体来讲,一日三餐膳食搭配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早餐是一天的开始,前一天的营养物质到此已消化殆尽,必须及时补充足够的热能,为全天的热量供给打好基础。而且人们清早起来,大多食欲不振。所以,早饭的营养应当是高质量的,是蛋白质丰富和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早饭应以粮食类为主,增加一些肉、蛋、奶类食物。有的人由于某种原因养成不吃早餐的习惯,那是不利于健康的。因为人体活动所需热量得不到补充,就只能消耗体内的储存;过度的饥饿又会导致头晕、心慌、无力等低血糖症状。

午饭不仅要补充早餐后营养上的消耗,还要保证下午持续活动的营养需要,所以一定要吃饱。当然,所谓吃饱不是大吃大喝,而是相对早餐可以多吃一点,但不能过量。特别是老年人的消化功能较弱,吃得过饱会造成消化不良。午饭宜以淀粉食物、脂肪、蛋白质混合食用,配瓜果、蔬菜佐餐。

晚饭后以休息和文化娱乐为主,体力活动较少,故晚饭不宜多吃。否则会使人出现腹胀和肠胃不适,影响睡眠和胃肠道的休息。晚饭以粮食、蔬菜搭配适量动物性食物,不宜吃太饱。如晚上仍有消耗体能的活动,也可适当增加进食量,或增配一点小吃。

老年人因体内糖原储备少,耐不得饥饿,两餐间隔时间过长,有时会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是,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退,饥饿感不太强烈,常常在自己感觉并不太饿的时候,有关症状就已出现。所以,吃饭更要定时定量,每顿不可过饱,必要时可以采用少量多餐的方法,或在间隔较长的两餐之间加一点点心、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