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曾经是此处一个颇为富贵的人家,属于这个小山村里的地主大户。家里有着数十亩好田,养着成群的骡马、牛羊、鸡鸭,家里还雇有十几个长工帮着打理崔家的产业。崔家的院子是这个村里占地面积最大的,足足占了两条街,崔姓族人更是在这个村里占了足足三分之一还多。崔老爷子的父亲作为这个小山村首屈一指的人物,为了给老崔家开枝散叶娶了两房太太。这两房太太的肚子也是非常的争气,大太太生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二太太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崔三爷崔海深就是二房的长子,从小就被二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带领二房发展的更加壮大。
所以从小崔家三爷就与大哥二哥一同请的师傅教习,识得了不少的字,四书五经也是念过的,毛笔字也写的很是不错。后来大哥二哥学有所成,都在外面找到了不错的谋生。崔家大爷听说为政府所用,被人尊敬的称为崔家大先生,据传还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崔家二爷成为了一名老师,赚得桃李满天下,被大字不识几个的村里人也尊称为崔家二先生。最后,留得崔家三爷真正成为了崔家的顶门柱,带领着一帮兄弟姐妹光耀崔家门楣,也是过的风生水起,颇有一家族长的风范。
按说,小小年纪承担起一大家的营生很是不易,但是自从崔海深担起整个家族的担子也是没怯过的,或许,也是生活的担子逼的他没法犹豫张望。崔海深十岁的时候亲爹就去世了,十三岁的时候亲娘也撒手人寰,十五岁的时候听从大房太太和族里老人的安排,娶了离崔家庄二十里地外的高家庄的周姓女子周改儿,两个人携手共度风雨过了一辈子。可能也是因为肩上的担子太重,崔三爷的脾气很是火爆,说话更是从来都是决定没有商量的余地,崔家三奶奶自是没少吃挂落。虽说崔海深也是识文断字的,但是因为性格和说话方式的原因,家里的兄弟们并不是很领情,争闹打架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崔海深从不记仇,过后依旧是对人掏心掏肺。
大哥二哥因着在外面都有谋生,家里的一切也都被崔三爷打理的井井有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改革运动,崔家三爷并没有被生活的重击打倒在地,反而抱着乐观的态度及时的顺应了时代的变化,积极的融入祖国这个大环境。只是生活,自然是要比以往艰辛很多。但是崔三爷和周改儿都平平安安的趟过来了,直到后来遇到了关中大旱粮食歉收,平淡的生活才再次起了涟漪。
那是建国后的第二年,关中地区好久没有下雨了,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北方农民来说实在不是个好消息,尤其是对靠北地区的崔家庄而言,没有雨就意味着庄稼就没有好收成。那时候崔海深家的几个儿子都才十几岁,正是半大小子正长身体的时候,所以饭量特别的大。白天,一大早崔海深和周改儿就去公社下地干活,晚上直到擦黑了才回家。一整天的劳作忙碌让两人谁都没有多余的精力管这几个孩子,所以只能是大的带小的,家里的其他活计自然也是由这几个孩子来完成的。女儿崔爱霞最大,又是个女孩子不用上学,所以家里的大部分活计都是落在了她的肩上。每天背上背着小弟弟崔爱华做饭、洗衣服,给猪打草,哄弟弟吃饭、睡觉……其中,这头猪最是宝贵,在那时候的共产环境中算是崔家的私有财产。为了不让人发现养了猪,猪是和人生活在一间屋子里的,炕上睡人,炕下面养猪。崔海深他们家就为了在过年的时候偷偷攒些钱,全家人每天都得忍耐着猪粪难闻的气味吃饭、睡觉。
虽然说大儿子崔爱国和二儿子崔爱家每天都要去上学,但是放学之后的时间他们也是没有自由的。挖野菜摘野果、给家里打柴、烧炕、挑水、捣辣椒面;帮两个大人干地里的粗活,种豆子、摘棉花、割小麦、挖玉米;或者相约着价格小伙伴去山里挖些中药材拿出去卖;偶尔还会在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去公社地里偷几个老南瓜……即使再贪玩,但是大人吩咐的事情从来没有忘记过。但是这时候兄弟两得性格却是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儿子觉得干活很累,所以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渐渐增多,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大受先生的好评,所以深受父母的宠爱。二儿子则很顾家,爱逃课的他每天都能超额完成父母安排的家务活,渐渐地家里的琐事都交给了他。小儿子因为还小,所以自然是父母的小宝贝。
尽管家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着,但是最后这个家还是有些撑不下去了。崔海深在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终于下定决心,打算把二儿子崔爱家送到山里的一户远房亲戚,为的是给家里多换些口粮过冬。最后具体不知道是怎么跟二儿子商量的,想想大抵不过是威逼利诱呗。后来,二儿子崔爱家提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一副风轻云淡、轻描淡写的回忆口吻,仿佛说的是别人的故事一般,只是不知当年,那个要被父亲送人的年仅十几岁的小男孩心里,是不是充满惶恐不安?心里是不是有些怨恨和不甘?不管当时的他心里想着什么,有着什么挣扎和不愿,最后还是仅带了一身换洗衣服的他跟着父亲踏上了一条差点改变他的一生的路,自己走着去到一百公里外的陌生人家。
最后的结果是崔爱家留在了那户人家,名字也变成了崔强,他的父亲崔海深则是收获了一大袋子的黄豆心满意足的回家去了。从此以后,崔强不用再逃课了,因为他再也不用上学了,每天的任务就是赶着牛去山坡上吃草,然后再捡拾一捆柴火回去就可以了。每天饭都可以吃饱了,但是崔强心里的那股失落感却是像疯草一样恣意生长。在山上的日子平淡顺遂很多,他每天的活不多,没有母亲和姐姐的催促,也没有父亲的皮鞭,但是他还是很不习惯,每天都很想家。后来那户收留他的远房亲戚家的女主人实在是看不过眼,便同意放他自己下山回家去了。一听到这个好消息,又变回崔爱家的小男孩怀着惊喜又雀跃的心情,就向家的方向跑去。三天后的晚上,他突然出现在了那个离开了三个多月的家里。
看着他的突然出现,父母真是又惊又喜。惊的事他怎么自己跑回来了,而用他换来的黄豆却已所剩无几,喜的是家里从此能多一个劳力了,大人们能轻松很多。同时,他们的心里又充满了担忧和庆幸,担忧的是亲戚那边该如何解释,庆幸是孩子居然一个人平安到家,没有在路上遇到狼的袭击。但是不管如何忧虑害怕,崔爱家的突然出现对这个家里都是件好事。“大儿子爱学习不善长干农活,以后说不定在外面能找个好营生;女儿再能干也是要嫁人的,终究还是别人家的人;小儿子还小,现在还帮不上什么忙;只有这个儿子留在家里最合适不过,可以给自己减轻不少的负担。”思来想去,崔海深还是觉得二儿子回来的对,至于远房亲戚那边,最多自己亲自去道个歉赔个礼也就过去了。所以,崔爱家终于可以留在家里了,虽然以后的日子可能累了些,但是再也不用离开父母和兄弟姐妹一个人了。
后来,被寄予厚望的大儿子崔爱国也没能在学业上有所作为,初中上完之后还是回到家务农了,但是因为怕吃苦的原因,所以庄稼活也是干的一般般。大女儿崔爱霞却是个能干利索堪比男儿的性子,最后嫁给了二十里开外的穆家庄的王姓人家,家里只有一个儿子,婆母又甚是亲善,生活过的很是自在富足。小儿子崔爱华最后也是上到初中毕业,考了几次高中都是落榜告终,索性最后去城市里打拼去了。只有二儿子最让人省心,早些年的时候在家帮衬不少,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变,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自留地,在交够公粮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家攒下不少的粮食,同时农闲时节还能去外面打工挣钱。二儿子也自己学了不少的手艺,现在可以干木匠的活和瓦工匠的活,一年四季也能在外面挣不少呢,人也活泛,朋友也多,崔三爷倒是非常满意。
可是渐渐地,儿子们都大了,崔三爷又开始头疼几个儿媳的问题。大儿子年纪最大,所以要先给大儿子娶个媳妇。最后因缘际会,遇见了人贩子带来的几个南方逃难来的姑娘,崔三爷给大儿子相中了能说会道的大儿媳英香,为此给人贩子付了几百块的彩礼钱。没想到却是给自己找了个冤家对头,日日跟老两口吵架扯皮,使唤着老两口干这干那,但想着大儿媳娘家离得远帮衬不上,所以崔三爷就算再不情愿都得忍着。及至到了二儿子崔爱家该成家的年纪,崔三爷花费了不少的力气打听,最终找了一个娘家离得近,娘家兄弟好说话,姑娘性子脾气又好的翠凤,崔三爷为此自豪骄傲了一辈子。只是小儿子的婚事,一直让人很头疼,现下都三十好几了,还没有结婚成家。
崔三爷眼看着自己也是子孙绕膝的人了,除了那个不争气的小儿子,现在自己的日子过得很是舒畅。家里的农活都有二儿子夫妻两个帮忙照看,自己平时也就是伺弄伺弄地里的苹果树,种种蔬菜,栽栽花,再帮大儿媳带带几个孙女,时不时的去女儿家小住几日。平日的生活都有老伴儿伺候,虽不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衣服也是有人洗的,三餐也是有人做的。就像女儿说的那样,自己到了应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了,每天的日子悠悠闲闲的,真是不错呢。但是最近,崔三爷又添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那就是一直默默陪伴自己的健健康康的老伴儿,突然病了。据说还是大病,这让崔三爷一时间陷入了混乱……
癌症是什么崔三爷不知道,只是听说好像是种不治之症,听儿子们说老伴儿的病已经到了癌症晚期,医生都不建议住院治疗了。崔三爷知道之后就变得忧心忡忡的,老伴儿要是没了,自己可怎么办呢?谁来给自己洗衣服做饭,谁来给自己打扫卫生,冬日里烧炕,夏日里做酸菜面吃。这些都是崔三爷担心的问题,但是崔三爷最担心的还是,如果老伴儿不在了,自己就剩一个人了,就再也没有人陪自己拌嘴,再也没有人睡觉时跟自己抢枕头了,不管白天黑夜,屋子里进来出去的就只有自己一个人了。一想到这些,崔三爷就难过的紧,连最新鲜的羊奶都不能填补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但是,崔三爷担心的事情一直没有发生,老伴儿从医院回来之后渐渐地症状全无,每天依旧是为自己洗衣服做饭,打扫屋前屋后,每天都是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的。渐渐地,崔三爷也就把老伴儿生病这回事忘了,或者,他是刻意将它不再记起。他告诉自己是医生医术不精,老伴儿压根就没有病。和他一样的是,这个家里的人似乎也都遗忘了,包括老伴儿自己。这样真好,老伴儿就还是健健康康的,一直都会陪着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