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新村

橫過青山公路,走入「唐人新村」。這名字相信1949年解放之後,內地人湧入香港,向以本村尤以我們祖堂為主,購買本為荔枝園,果園等土地修路建屋開展新生活而命名。

唐人新村早在60、70年代,香港製造業起飛時已開設相當數量各式工廠。為求平衡自49年後,從果園菜地建起的別墅群與工廠區的發展,面對元朗平原的東區劃為住宅區。面對洪水橋,屯門的西區則為工業區。除了別墅,工廠,還有直至90年代才式微的農場。

內地解放後,元朗平原地寬廣袤,不少新移民自求多福,男戶主可能到荃灣的工廠或市區打工,女戶主帶同兒女開農場養豬養雞種菜幫助家計。童年書友不少下課回家撿拾雞蛋,搜葉摘菜準備豬糧,甚至當起小廚師代媽媽煮弄一日三餐,今天小孩太嬌貴,不要說煮飯,要他們安安靜靜好好吃完一頓飯也屬難題。

來自上海、山東、四川、兩湖、兩廣人氏都不少,尤以美洲華僑親屬眾多的台山人更多,不少等待審批前往異鄉團聚。艱難老日子,何處覓什麼政府資助、福利?開玩笑!港英政府給你自由少不了,吃粥吃飯營生靠自己。

猶太人嘉道理家族在大帽山腰,大埔及元朗交界處開設農場,亦提供豬苗,雞苗,菜苗,農具,糧食,甚至兒童遊樂場;清貧歲月,嘉道理等同寒夜明星,曾經照亮千百異鄉人並原居民艱辛暗路。那時無人標籤誰是新移民,人人守望相助,開始時都是來自五湖四海中國人,然後認同獅子山下香港人。

今天西區依然工廠為主,已明顯式微,只差一點時間相信全退。本來別墅,園林的東區已變低密度豪宅模式漸次滲透發展過來,見證香港製造業一再衰退,地產一枝獨秀的命運。

不少40、50年代蓋起,頗見舊時電影風景,葛蘭+雷震,林翠+喬宏,嘉玲+謝賢,林鳳+胡楓等等談情說愛背景的洋房別墅,竟然還殘留好幾棟,晚上路過,尤其過癮。

國民黨將領余程萬(其女為前邵氏艷星余莎莉)偌大林蔭別墅大概也已變身中產豪宅群,可惜大宅背後那片廣袤山林院落已見圍板處處,朝向住宅發展商樂園。一角,過去農業興旺年代的菜站早已消失,菜田如非變作貨車場、廢料場,先破壞後發展,然後變身,一片片豪宅新區囉!

一面走,一面數;這油站一部份本為柏貞姑姐嫁妝,他們過去居住的平房別墅依舊,姑姐年前在紐西蘭離世,子女在澳洲,重門深鎖……對面過去叫神召會惠群小學並幼稚園,曾就讀數年……這貨倉前身叫蘇園,鄰居叫桂園,是我們祖父年輕未生性,幾個晚上賭桌上輸掉的院落,中間有棵又高又大的大樹菠蘿(菠蘿蜜),果實重甸甸隨便十多斤一個,也透露園主或親友曾居南洋得種子……路對面有小士多,Jukebox恆常播放貓王皮禮士利,金童子奇利夫李察,還有Patti Page,Connie Francis的歌聲,由果園變別墅主人的子女們下身窄狹牛仔褲,飲維他奶,可口可樂或玉泉忌廉不用飲管,一整支吹喇叭式飲法都是我們日後學習的模式……再過去是代理勝家衣車的李氏家族,昔時家備勝家,女兒學裁衫車衣,家庭經濟小革命……前面是過去唐人新村街市,六叔公產業,未知仍是梅基姑姐擁有還是過繼的堂哥手上……一旁偌大的院落,曾經由荔枝園轉作玻璃工廠……

領着初入圍村居住的朋友走夜路,讓他摸清九曲十三彎的巷弄。我那方向感是老家過去明清建築群的陣局訓練有素,穿越長巷屋頂,後山松林防空洞,村前田野魚塘河泊,還有山邊荔枝園,追逐翻越間長大,方向感學不來,須潛移默化。

長巷黑漆漆,輕輕幾陣北風送爽桂花香,高壯百年尤加利白皮楊樹林間是孝思亭,一旁草地見新灰,啊!未知何家有成員先早一步咯!不習慣的朋友心下一寒;我們童年其中一項娛樂,就在這片山林拿起藏骨金塔數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