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 张勇
- 2917字
- 2021-04-09 14:22:49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2亿人增加到2013年的7.31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上升到53.73%,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城镇空间是城镇化发展和推进的物质载体,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城镇空间形态单一、城镇空间密度偏高、城镇空间地域结构和空间规模结构不合理,将阻碍城镇要素合理流动和城镇化发展。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加速了资源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而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投资和产业转移则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的约束条件下,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佳区位布局,一般通过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在城镇集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和形态的城镇空间,并随着生产要素、政策条件、市场环境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补充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并且提出“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国土空间开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并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和高效、生活空间宜居和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可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问题已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城镇空间结构布局与优化调整将为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统筹城乡关系、协调大中小城镇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本书选取四川省为研究对象,主要因为四川省是西部大开发和内陆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火车头”,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加速器”,是全国最重要的能源供给和保障基地,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四川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工业、农业、军事、旅游、文化大省,对其城镇空间结构的科学布局和优化调整,有利于探索中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从而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同时,可以为四川落实“三大战略”提供政策参考,可以为四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添新的视角和思路,也可以为其他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提供借鉴。
本书的研究主要是以一个总体目标为核心,通过三个层次、三条线索、三大检验和三大机制来对总体目标展开研究。具体来讲,本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以城镇空间密度、城镇地域与空间规模、城镇空间形态为三条线索,通过空间引力模型、功效函数与协调函数、空间滞后模型三大检验得出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现实格局、评价结果及城镇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并用政府作用机制、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三大机制去解决和理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最终实现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总体目标。本书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二部分为导论、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城镇空间内涵及其概念的界定、城镇空间基本理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评价方法和城镇空间机制研究。其中:第1章对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背景、范围和意义进行说明,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梳理本书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2章对城镇的结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构建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清晰地界定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空间密度、城镇空间功能和规模结构以及城镇空间形态等概念,并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理论对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启示。第3章探讨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涵和指标评价体系,以基本理论为支撑和指导,构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总体目标,并阐述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内容和分析框架,初步介绍熵技术修正下的层次分析法和指标体系构建,为后文的研究做好理论准备。第4章对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机制进行研究,从理论上厘清机制的内涵和要素,通过对政府作用机制、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和社会公众协调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后文分析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做好理论铺垫。
第三、四部分为实证部分、对策建议部分,主要包括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格局,三大检验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关于其显著性的研究、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机制及其问题、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宏观路径和当前的政策措施。其中:第5章研究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格局,在简述中国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各个阶段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演变及其现实格局,并总结四川城镇空间结构布局的特征。第6章是本书的核心实证部分,通过空间引力模型探讨城镇空间结构现实格局的具体类型,通过功效函数与协调函数判断四川城镇空间结构所处的具体阶段,通过空间滞后模型(SLM)对影响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指标进行显著性分析,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第7章研究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机制及其问题,通过前文对机制的研究,逐一比较分析,以便厘清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中的政府作用机制、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和社会公众协调机制所存在的障碍,并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对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8章为本书的对策建议部分,通过对三大机制和主要问题的深入剖析,明确四川省城镇空间优化的总体思路,包括优化的原则、内容和重点等,探索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宏观路径,并对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9章为本书的结论部分,通过对全书的梳理与总结,得出本书研究的结论并提出研究展望。
本书围绕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总体目标,以城镇空间结构理论为指导,着力在城镇空间密度、城镇空间地域规模结构以及城镇空间形态三条线索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一是从研究单个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扩展到研究四川省范围内的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和布局问题,对城镇空间地域结构和规模结构展开了探讨,并对城镇在整个城镇空间的系统功能、作用及其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二是构建起了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得出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所处的阶段,以便分析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内容和重点;三是厘清了推进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中的政府作用机制、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和社会公众协调机制,并对三大机制如何推进城镇结构优化做了详细探讨;四是考虑了空间因素对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加入了空间权重矩阵,对影响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的因素做了客观的检验和分析,提高了模型解释的可信度。因此,本书的研究可以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可以为四川落实“三大战略”提供政策参考,可以为其他区域的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城镇空间结构 城镇空间密度 城镇空间形态 城镇空间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