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山古城
- 蓬安县政协学习文史联谊委员会 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编著
- 1598字
- 2021-03-11 18:02:07
三、蓬州迁治运山城
阔端入蜀后,四川地区大多数州府沦陷,官吏将士民众死伤、逃亡,一片凄凉景象。时人吴昌裔描绘说:“昔之通都大邑,今为瓦砾之场;昔之沃壤奥区,今为膏血之野。青烟弥路,白骨成丘,哀恫贯心,疮疾清目。譬如人之一身,命脉垂绝,形神俱离,仅存一缕之气息而已。”为延续这一缕气息,南宋四川当局务必继续履行官府职能,为军队建立驻扎之所,为民众寻求避乱之地,在此方面南宋四川当局在蜀口与金朝对峙中积累有成功经验,那就是因险筑城,聚兵护民。于是,山城寨堡在四川当局的组织和督促下陆续修筑起来,军之戎司、路之监司、府州县之衙门亦随之迁入。最终“悉迁蜀郡平旷之地,分治险要,如合州治钓鱼山之类是也。”
清朝史学家钱大昕考察这一时期的四川州府迁治情况说:
宋末川蜀诸州多依险为治,如遂宁府权治蓬溪砦,顺庆府徙治青居山,叙州徙治登高山,合州徙治钓鱼山,渠州徙治礼义山,广安军徙治大良平,富顺监徙治虎头山,阆州徙治大获山,政州徙治雍村,涪州移治三台山,皆载于《志》。而潼川府之治长宁山,隆庆府之治苦竹隘,蓬州之治运山,《志》独遗之。
其实,蓬州迁治运山城,虽然不见载于《宋史·地理志》,但在《宋史·理宗纪》中有明确记载。淳祐四年(1244年)五月,余玠向朝廷奏报:“利阆城大获,蓬州城营山,渠州城大良平,嘉州城旧治,泸州城神臂山,诸城工役,次第就绪。”元明清历史文献亦多有此载,《元一统志》载:云山“又名披衣山,其山高险,四壁斗绝。宋淳祐三年制置使余玠建砦栅移州治于此”。《明史·地理志》载:“蓬州……东南有云山,宋末尝徙州治此”。如《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载,营山县“又披衣山在县西,接蓬州界,宋淳祐三年制置使余玠建砦栅移州治于此。”披衣山即云山。
蓬州治所迁入运山城是杨大渊镇守运山城时的举措。明清《蓬州志》的编修者和本地官绅都以杨大渊为迁治运山城的主持人,如明朝蓬州学正卿惟贤在《重修蓬州治记》中说:“按蓬州,古咸安郡也。旧在蓬池,宋淳祐乙巳,武节大夫杨大渊始迁于云山。”其实,这是余玠把运山城纳入巴蜀山城防御体系的开始,即把州郡治所迁入山城,并实行武将兼任知州的战时体制。
宋代之蓬州本辖蓬池、营山、仪陇、伏虞、良山等五县,以蓬池县为倚郭。据《宋史·地理志》载:
蓬州,下,咸安郡军事……淳祐三年,置司古渝县……县四,蓬池,中。仪陇,中。营山,中……伏虞,中下……南渡后,增县二:良山,中下,建炎三年复。相如,望,以南有司马相如故宅而名。嘉熙间兵乱,宝祐六年,自果州来属。
其中顺庆之相如县因地近蓬州治所运山城,于宝祐六年(1258年)亦改属蓬州。这些县治也有随州治而迁运山城者。《元一统志》有这样的记载:
仪陇县,自蜀多难,此县人民随州徙于云山城保聚。元初复还。
云山在蓬州,去嘉陵江十五里,宋末尝徙县治于此。
朗池故县在营山县,宋淳祐三年余玠移县治云山。至元十五年,蜀定复还旧治。
蓬池废县,宋淳祐三年制置使余玠以蓬州旧治经兵革荒废,移治于营山县界云山上,以蓬池属之。至元二十年并入仪陇县。
据此,蓬州所属的营山、仪陇、蓬池,以及附近的相如县皆移治于运山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利州东路首府利州(今四川广元)已被蒙古占领,利州东路机关也是侨治内地州府所在的山城。历史文献显示,隆庆之苦竹隘、潼川之长宁山、怀安之云顶城和蓬州之运山城皆有利州路级机关的官员,其中运山城当是转运使司侨置之地。据光绪《蓬州志》编修者的考证,宝祐中施择善为利路转运使、知蓬州。当时蓬州本属利州路,而利州路转运使司原本设在利州,然此时利州早已陷落,且为蒙古进攻四川的军事基地。据“宝祐纪功碑”云:“宪漕开国施公目击其事,器侯为能,请于宣制阃以正辟闻于朝。”这里所谓的施公就是施择善,宪漕即转运使司长官转运使。作为利路转运使的施择善不仅参与了张大悦以运山为治,与蒙军对阵,而且在张大悦投降蒙军后,施择善不屈而死于运山。这说明利州陷落后的利州路转运使司侨迁在蓬州运山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