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证经济学:解构卅大经济悖论
- 周扬明
- 2131字
- 2020-06-25 05:59:39
2. 吉芬反论
吉芬悖论又称吉芬反论,是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正向关系的状况,即是一种正向需求曲线现象。然而,按西方经济学的需求定律,当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必然下降;当价格下降,需求量必然上升。可是,吉芬商品的出现,使需求定律出现了问题,即出现与需求定律相反的状况,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右下倾斜的,吉芬商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状况。这是一种与需求定律不一致的观察,这种现象被经济学界称为“吉芬之谜”。“吉芬之谜”之后被经济学家解开,被看作需求定律的一种例外,需求定律背后掩盖着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差异。在经济学中,当一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第一种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第二种则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对于所有商品来说,替代效应都是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需求定律一直都有效。但是,在少数特定情况下,某些低档商品的收入效应作用要大于替代效用的作用,正是如此,经济学中将商品分为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两大类,正常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而低档商品则反之。这在现实中是可以理解的。爱尔兰1845年饥荒使得大量家庭因此陷入贫困,土豆这样的仅能维持生活和生命的低档品,无疑会在大多数贫困家庭的消费支出中占一个较大比重,土豆价格的上升更会导致贫困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穷的人们为了生存下来,就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低档商品的购买而放弃正常商品,相比起土豆这种低档商品来说,已经没有比这更便宜的替代品了,这样发生在土豆需求上的收入效应作用大于替代效应作用,从而造成土豆的需求量随着土豆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的特殊现象。
经济学教科书上,有一个所谓的“吉芬反论”:在讲需求定律时,英国一位名叫吉芬的爵士向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如下一个反论例子,面包是一种主要的粮食,如果面包的价格大幅下降,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多吃了肉类,因而少吃了面包。面包的价格下降,但需求量却减少了。这一例子中的面包被称为“吉芬商品”,(65)似乎它推翻了“需求定律”。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所谓“吉芬商品”实际上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最低档次的物品,“吉芬商品”降价,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消费者购买力增加导致“吉芬商品”的边际效用大幅度下降,也就是低档商品价格的替代效应不足以抵消人们需求水平的变化,需求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使得降价了的“吉芬商品”的市价还是大于它的实际平均价值,所以减少了需求量。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值变动必然影响其价格,也就是不会影响到该商品对于人们的边际效用。比如感冒药的价格波动一般不会影响到该药品的疗效及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是,在特定的局限条件下出现的“吉芬商品”,其表现是随着“吉芬商品”的价格的升降,使得其价值发生变化,因而整条需求曲线发生变动。一些学者还举例予以说明。(66)
他们的案例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1969年,农村粮食紧张,红薯和大米是农民的主要食品,农民的“自留地”交了公,全靠生产队分配的红薯和大米为生。村里粮食定量,每人一年300斤谷子,且300斤谷子只能出210斤大米,远远不足一个农民一年的需求。于是生产队就以1斤谷子折算10斤红薯,由农民自己选择。一般每户要一半谷子一半红薯,家家挖地窖储存红薯。有一年,粮食减产,改为1斤谷子折算8斤红薯,即红薯交换价上涨,谷子交换价下跌,农民反而要更多的红薯,减少了谷子的需求量。为什么出现这种红薯价涨需求量上涨,谷子价跌需求量下跌的现象呢?这种情况是以交换不完备,竞争不充分为条件的。红薯价涨,谷子价跌,农民总收入减少(减产),故此重新调整了谷子和红薯的边际效用,改变了二者价值之比。也就是说,在红薯的市价(这里表现为对谷子的交换价)下跌的情况下,由于只有两种物品参与竞争,使得红薯的边际效用(价值)大升,谷子的边际效用(价值)大跌,也就使得红薯的平均价值反而大于上涨了的市价;使得谷子的平均价值反而小于下降了的市价。农民不多要红薯便无法维持一年的最低生活。可见,在一特定的条件下,价格变动使得需求曲线移动,而不是一般情况下曲线上的滑动。应当指出的是,在我国当时粮食配给制的农村自给自足的非商品经济条件下,谈论边际效用或效用价值论,似有不妥,给人一种牛头不对马嘴之嫌!即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谈论商品经济、谈论“吉芬商品”,这不也是自相矛盾吗?
一些学者认为,吉芬反论或悖论的模式大致如下:由于竞争条件的限制,满足人们生存需求的最低档次的物品,其价值有可能按以下规律波动:“吉芬物品”涨价——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吉芬物品”的边际效用增加——消费者只有增加“吉芬物品”的需求量才能维持基本生存条件。这一过程的结果,实际表现为“吉芬物品”的平均价值大于市场价格。“吉芬物品”降价——消费者购买力上升——“吉芬物品”的边际效用骤减——消费者可以通过减少“吉芬物品”的需求量来改善生活。这一过程的结果,实际表现为“吉芬物品”的平均价值小于市场价格。这一切是在竞争受限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实际上,这些学者以为,只要交换条件允许,竞争稍许充分,所谓“吉芬物品”就不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