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张謇“前店”(上海)“后厂”(南通)的事业布局

南通最大的优势是“靠江靠海靠上海”,但靠江靠海仅是区位优势,靠近国际大都市——上海,才是最大的生产要素优势,只有将生产要素的优势与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对此,南通人有着极大的智慧与远见。

南通与上海隔江相望,明清以来棉花种植和传统纺织使两地经济关系密切,19世纪中后期,上海发展成中国的经济中心,南通人更是将上海作为发家致富的跳板和目的地。清末民初,张謇在南通办实业兴教育时就充分利用上海的经济、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优势,形成了“前店”(上海)“后厂”(南通)的事业格局。

(一)依靠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壮大事业

张謇依靠南通紧靠中国金融中心上海的有利区位,大力发展金融业,自1918年起先后投资、创办了大同钱庄、淮海实业银行。为发行地方公债,成立了“南通县地方公债事务处”,1921年成立了“南通棉业、纱业、证券、杂粮联合交易所”。张謇在1916年任中国银行股东联合会会长,1922年任交通银行总经理等职。张謇通过发行股票创办大生集团,在上海九江路建立大生上海事务所,使其成为大生集团在上海的金融中心,募集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大生集团企业,最兴旺时大生集团可操纵的金融资本达二三千万银元,依靠这些金融资本,大生集团旗下有了40多家企业,纺织纱锭占了全国华企的近10%,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股份制民营纺织企业。(7)

(二)通过上海引进人才到南通办实业兴教育

南通当时是江北小城,办实业兴教育缺乏人才,而上海是中国的人才中心,张謇就以上海为平台,聘请王国维、欧阳予倩等国内著名学者到通州师范学校、伶工学社掌教,聘请英籍工程师、技工到大生纱厂工作,聘用德籍工程师为油厂精炼食油,聘用荷兰、比利时、瑞典等国籍的水利专家来通治水,聘请日籍技师制盐等,使南通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城市,一跃成为清末民初开放程度很髙的城市。

(三)开通与上海的航运之道

张謇认为,“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路。”为将大生资本的布与纱锭销往广阔市场,必须打通南通与上海的交通。张謇1900年创办了大生轮船公司,1904年在通沪两地分别创办了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和南通天生港轮步公司,开辟了上海至海门、上海至南通、上海至扬州等航线,经营通沪两地货客运输业务。有专家统计,当时面积仅为0.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70万的南通生产的布与纱,几乎覆盖了东北124万平方公里,满足了东北1996万人口中的百分之九十人口的布料需求。(8)

(四)力图通过上海走向世界

张謇努力通过上海拓展海外市场,1920年在上海成立南通绣品公司,并在美国纽约第五大街设立分公司,经营刺绣工艺品,1921年在上海成立的新海贸易公司,从事进口业务。张謇还先后草拟创设中以航业公司、左海实业公司、中国海外航业公司等,虽由于各种原因而搁置,但他想通过上海走向世界的理念始终不断。

(五)提出了开发浦东的设想

1920年,张謇购买了沪北衣周塘沿浦滩地,拟开辟商埠。1922年2月,经过活动,张謇被北洋政府委任为吴淞商埠督办。6月,成立吴淞商埠市政筹备处,短时间就完成了埠界测地绘图工作。依据制定的计划书,在吴淞商埠建公共码头、堆栈、工厂,面积可达430平方里,建成足以与上海租界抗衡的“东方绝大市场”(9)

但是,张謇的吴淞开埠计划遭到租界和闸北地方势力反对,加之大生集团资金困难,该计划被放弃,但其超前理念为后人称赞。

1898—1912年和1914—1923年这两个时间段,张謇在上海活动的时间每年都超过三分之一。他事业发展的支点在上海,没有上海,就支撑不起他的事业,做不强他的事业,也成为不了中国近代的教育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张謇“前店”(上海)“后厂”(南通)的事业格局,为今天南通建设上海的“北大门”提供了案例经验,增强了我们做好此项工作的底气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