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疆,平均海拔在1000多米,是连接中蒙俄的节点省份和黄金地段。丝绸之路源于中国,是一条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一带一路”是一条贯穿中亚、东南亚、西亚和欧洲部分地区的经济带,其东临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具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产业转型等作用,而内蒙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省份。内蒙古要实现全面小康,不仅要靠国家支持,更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其中,增强发展的驱动力,不断改善民生。

3.5.1 发展绿色农业,促进第一产业转型升级

内蒙古自治区要发展绿色畜牧业、农业;调整种植业结构,培育优良品种,提供高质量农畜产品;着重促进农业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通过金融投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来提升第一产业的水平。

发挥龙头企业的农业、畜牧业、乳业的品牌作用,带动其相关产业链上游服务业发展和下游装备制造业发展;以基地建设来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制造输出,从草原文化角度加强企业品牌宣传力度,将绿色农业打造成第一优势产业。

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畜产品改变补贴方式和环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攻关经费等措施。除对农牧民实行普惠政策外,以建立产业化基金的方式整合补贴资金,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鼓励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在土地流转后,农牧民既有租金收益,又转变为产业工人,享受相关的待遇,保障农牧民合法利益,通过第二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5.2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区域内“锈带复兴”

根据内蒙古现阶段工业产业的特征,建立煤—电—用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整合传统的能源、冶金、化工、化学等优势产业,提高能源的转化率和使用率,降低工业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区域内能源产业占比大,产能过剩严重,要加快推进四条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建设,早日实现产能和效益的最大化;要加快大规模风能、太阳能接入电网的规划研究和优先发展清洁能源;本地区率先积极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落实新能源基地消纳市场和配套电网工程,让新能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最大化,污染排放量最小化。

要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来扩大传统特色产业的优势。支持赤峰农机制造园区、霍林郭勒汽车零部件园区、阿拉善巴彦浩特飞艇制造园、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太阳能电池组件园、乌兰察布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园区的发展,使之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的聚集区和吸引外商投资的主平台。积极探索建立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合作机制,扩大产业的产值、规模,逐步发展成为工业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特色园区。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来提高质量和效率,在企业的生产流程中广泛应用高新信息技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生产环节中应用高新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创造性优势,以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和降低生产成本来加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营造公平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的基础上,首先可以通过财税优惠政策激励企业持续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研发出绿色、节能、高效的高科技产品,提升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切实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再次,完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坚决淘汰掉一些低效落后产能。基于地方的资源特色和工业基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借助当前互联网+等技术革新和中央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电子、生物医药、金融、旅游等高科技产业和新型服务业,逐步转变以往产业单一的状况,开创出多元化产业发展布局,从而提升经济活力。最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有了更为便利的对外开放条件,内蒙古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这也是提升我国产业链地位的时机。以前由于经济发展差距,我们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位置,而“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将使我们与沿线国家有更为密切的经济贸易互动,这为内蒙古提升产业链位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内蒙古要与沿线国家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抓好大项目建设,这为内蒙古自治区去产能、调结构、实现“锈带复兴”提供了天然的良机。

3.5.3 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较为明显的劣势地位,生活性服务业整体发展较为稳定,总的来说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率有限。要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竞争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性产业,提升整体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创新能力,重视基础投入。在金融服务业方面,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巩固对战略新兴性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金融融资,开发期货交易,规避市场风险,保证外部环境的稳定。

第三产业需要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服务需求。旅游业是区域内的特色服务产业,要提高外资投资力度,融合当地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积极深入挖掘开发旅游资源,建立跨境旅游。通过挖掘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培育一批满足人民群众不同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9)

3.5.4 积极构建动态优势,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以创新为指导构建产业关联,内蒙古要及时了解国际经济和产业变化,正确把握产业的发展趋势,基于传统比较优势,构建新旧产业关联,让新理念和新技术带动传统优势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并且形成新的产业链竞争优势。二是要协调发展现代化第三产业体系,在构建产业关联优势中发挥现代第三产业的协调功能,通过协调效应,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推动产品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改善,最终逐步提升出口能力。

对于加工贸易的优势构建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要以绿色发展为指导,将粗放加工贸易转化为高效节能的贸易方式,另一方面要坚持特色思维,在特色优势产业链的基础上,将低端的贸易加工延伸至中高端,提高其附加值。在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加工贸易产业引入新技术以及新的生产工艺,提升传统优势能源产业,对第一产业进行精细加工,从而提升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能力。


(1)  何雄浪(1972—),男,四川南充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2)  李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内蒙古经济发展新常态[J].改革与开放,2016(10):27-28.

(3)  马强,王道龙.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2):68-72+96.

(4)  韩彦婷.“一带一路”战略中内蒙古的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7):488.

(5)  任军,王晓慧.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税务与经济,2016(1):22-28.

(6)  崔雪妍,董佳宇.“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发展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5):48-49.

(7)  朱晓萍.“一带一路”战略下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新优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7):14-16.

(8)  李文龙.“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策略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7(4):9-16.

(9)  徐杰.“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发展面临的契机[J].财经理论与研究,2015(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