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历来是全国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全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中,民族地区既是西部地区,又是特殊类型地区和边疆地区。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地区的发展,“要与我国经济支撑带、重要交通干线规划建设紧密结合”。

2.3.1 “一带一路”建设与民族地区发展

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潜力巨大。尽管民族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总量不是很大,但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区域经济依存度不断加深的新形势,与中亚、北非及东欧各国处于同一共振经济带上的民族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开放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吸引周边发展要素、影响周边发展环境,与区域乃至世界共创新繁荣,实现共享性、包容性增长的能力,成为拓展开放型经济广度和深度的主攻方向。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广西要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打造“一廊两港两会四基地”,构建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产业合作基地、开放合作平台、人文交流纽带和区域金融中心;贵州依托贵州位于西南连接华南、华中和地处“一带一路”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云南面向“三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肩挑“两洋”,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铁路、公路、航空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发挥好在“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中的主体省份作用;西藏发挥连接祖国内地与南亚的区位优势和纽带作用,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青海立足比较优势,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交流合作,努力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产业基地、人文交流基地;宁夏实施开放引领战略,加快建设开放宁夏,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建成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全球的内陆开放示范区、中阿合作先行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运输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地缘、人文等独特优势,加快互联互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与周边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全方位务实合作,大力推进“五大中心”建设,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着力打造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表2.1 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3.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民族地区

内蒙古及河北省的民族自治地方(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厂回族自治县、青龙满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可靠的能源保障基地,最便捷的国际合作陆路通道和北方腹地。

这些地区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在口岸、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形成联通沿海港口、沿边口岸与内陆腹地高效对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进重点地区生态综合治理方面的合作。探索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区与受益区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机制,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力整治环境。继续深化京蒙对口帮扶和区域合作。积极融入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支持乌兰察布、赤峰、锡林郭勒等地区主动承接北京一般制造业、商贸物流、云计算后台服务和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产业转移。积极吸引各类北京市企业在这些地区设立区域总部、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创新京蒙产业合作模式。支持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方式,创新产业跨区域转移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京蒙两地有条件的园区开展共建合作。推进赤峰、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建设京津冀地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创新与天津自贸试验区合作模式。共同在内蒙古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构建天津港经内蒙古至俄蒙、中亚和欧洲的经贸通道。

2.3.3 长江经济带与民族地区

长江经济带是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重要轴带,有望成为“中国经济脊梁”,其将于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如充分发挥,将形成我国东中西开发的主轴带。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使其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为西南贵州和云南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贵州将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紧紧抓住国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机遇,着力加强以连接长江中上游中心城市和主要港口、连接东西两头开放、连接长江经济带南北交通通道为重点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与成渝、长株潭、长三角等经济区在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资源深加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现代服务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扩大合作发展空间,推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贵州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沿江各省(市)合作,推动形成流域生态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协同保护的治理格局,共同打造长江绿色生态走廊和生态安全屏障。

云南省以融入长江经济带为主线,以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合作为重点,努力把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长江上游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沿江开发规划和空间管制,统筹推进岸线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区域生态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共同监管,确保一江清水流出云南。联合四川、贵州和重庆周边省(市),推动建设昭攀大(丽)铁路和高速公路、渝昆高铁、沿江高速公路等跨省大通道,打造丽江区域性旅游枢纽机场,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加强水富等港口建设和金沙江航道整治,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构筑沿江综合交通网。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升级相结合,强化与周边省(区、市)合作,主动与沿江下游省(市)对接,探索联合共建产业园区和承接产业整体转移,推动产业错位发展,打造清洁能源及载能、生态旅游、生物等产业集群和临水产业基地,加强金沙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按照沿江集聚、组团发展、互动协作、因地制宜的思路,增强楚雄、昭通、丽江、香格里拉等城市辐射带动力,合理发展县城和小城镇,构建“层级合理、多点支撑、良性互动”的城镇发展新格局。以昭通镇彝威革命老区、迪庆藏区和丽江小凉山等为重点,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