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冷链物流发展的意义

一、冷链物流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产业、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扩大产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1)突出表现有:

(1)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仍然偏低。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的比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22)),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

(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冷链物流设施整体规模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为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有0.3%,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国有冷库中近一半已使用30年以上;区域分布不平衡,中部农牧业主产区和西部特色农业地区冷库严重短缺,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23)

(3)冷链物流技术滞后。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24)

(4)冷链物流系统化程度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部分在屠宰或储藏环节采用了低温处理的产品,加之在运输、销售等环节又出现“断链”现象,全程冷链的比率过低。(25)目前,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5)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现有的冷链物流法律法规多是地方性的、功能性的,缺少全国性、行业性和全流程的统一标准,各环节的信息资源难以有效衔接。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冷链物流的规模虽有一定的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6)因此,亟须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来满足工业生产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一)加快冷链物流发展是满足消费供应和规模化流通的客观需求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生鲜产品的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尤其是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居民对产品的多样化、新鲜度和营养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27)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消费方式的便捷化,对大规模、跨区域、反季节的冷链物流服务的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发展冷链物流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由于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我国蔬菜、水果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2%,且其中80%是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产品准入标准,相关质量、技术和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相关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28)因此,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构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安全高效的产业链条,已成为减少损耗,提高出口质量,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三)加快冷链物流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低收入阶层人口规模超过12亿人,占比超过90%。而低收入群体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农业收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同时,受生鲜农产品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的制约,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29)因此,发展冷链物流,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推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