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日本侵华战争中化学武器使用概况

一、设立“关东军化学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立即在向中国派出的军队中增加了专门的化学部队,包括发射化学炮弹的迫击炮队、使用毒剂布撒车的野战瓦斯队和野战瓦斯工厂。日本军队担心在战争中受到中国军队的化学武器的攻击,都随身携带防毒面具(图1-14~图1-16)。然而,日军不久就发现中国军队根本没有进行化学战的准备,甚至不具备从事化学战的能力。同时,日本还强化了设在关东军中的集研究、实验与实战于一体的“关东军化学部”,即后来的代号为“516”的部队。这是设在东北北部齐齐哈尔市内的一支秘密部队,内有从事专门研究的本部,有专门从事毒剂实验的迫击炮队和瓦斯队(图1-17~图1-22)。

图1-14 日本大本营下达关于使用芥子气等毒剂的大陆指第四五二号指示

图1-15 日军准备发动化学武器攻击

图1-16 日军配戴防毒面具发射毒剂弹

图1-17 1937年8月,进攻上海的日军施放毒气后,戴着防毒面具与中国军队作战(此照片系侵华日军所摄)

图1-18 侵华日军在上海闸北巷战中使用毒气作战(此照片系侵华日军所摄)

图1-19 1930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配戴防毒面具进攻

图1-20 日军在战斗中频繁使用毒剂弹,甚至连上海这样人口稠密的市区也毫不顾忌。图为头戴防毒面具的日军在堆满瓦砾、砖块的上海街头突进

图1-21 日军在泗塘桥施放大量毒气,伤我官兵,这是我军在抢救中毒的伤员

图1-22 侵华日军在新墙河战斗中施放毒气,中国军医戴着防毒面具在火线上抢救中毒官兵

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中建立这样一支部队,其目的是多重的。首先,中国东北同前苏联交界,设置化学部队是关东军对前苏联作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条件适宜研究防冻的化学毒剂;最后,在东北可以建立用活人进行毒气实验的场所。后来的情况证明,除了第一点,其他的目的都实现了。

这个部队曾在中国的东北地区进行了多次化学武器的实验,有时实验所使用的化学毒剂达数十吨。原大久野岛毒剂工厂技术人员服部忠在回忆录中记载,他曾经在1939年和1942年两次押送毒剂从日本出发,用船运到大连,再用火车运到齐齐哈尔。第一次运去的是50个毒剂钢瓶,每个内装20kg芥子气,当面交给名为胜村的中佐;第二次运去的是3t氢氰酸,装在大铁罐中。这里的胜村中佐正是关东军化学部最初的负责军官。这个部队同当时关东军的细菌部队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两个部队的军人经常互相交流,在细菌部队中进行有关毒气实验时,几乎都有化学部队的军人参加。

尤其令人发指的是,日本军队还曾使用化学毒剂在中国人身上进行实验。这方面的暴行早有披露。美国加州大学华裔物理学教授、科学史家程贞一在1988年该大学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科学史国际会议上,又介绍了日本的松村蒿夫于1984年在东京的书店中发现的有关日本军队用中国人做细菌和化学毒剂试验的报告。报告表明,日本军队把一些中国人放在受芥子气污染的田野上,由于接触了毒气,这些人身上出现水疱,并逐渐发展到全身,身体的各项功能随之衰退,日本人对这一全过程作了观察和记录。除用中国人做试验外,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吉见义明进一步披露了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如何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的材料,这些材料记载着日本军队使用了大量毒性很强的化学毒剂,除催泪剂外,还有使人全身起疱致死的芥子气,使人窒息而死的光气、毒性极强的氢氰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