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草剂安全高效使用技术
- 王险峰编著
- 15字
- 2020-08-27 22:09:02
第一章 农田杂草控制相关基本知识
第一节 杂草控制名词解释
一、杂草
1. 一年生杂草
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整个生活周期在一年内完成,这类杂草都是种子繁殖,幼苗不能越冬,每年只结实一次。
2. 多年生杂草
在田间可生存3年以上,种子和营养器官都能繁殖,一年中可多次开花结实。冬季地上部死亡,地下营养器官存活,下一年条件适宜时又发芽生长。这类杂草的越冬芽、根茎、块茎、块根及鳞茎等在土壤中越冬,但也有越冬芽在地表或浅层土中越冬的,还有的在水中越冬。这些杂草种类较多,近年来在农田大量发生,危害严重,而且难以防除。如根茎杂草(问荆等)、根芽杂草(苣荬菜等)、直根杂草(羊蹄等)、球茎杂草(香附子、扁秆藨草、日本藨草等)。
3. 禾本科杂草
禾本科杂草是水田和旱田的主要杂草,有一个子叶(种子叶),通常叶片窄、长,叶脉平行,无叶柄,叶鞘开张,有叶舌,茎圆或扁平,有节,节间中空。这类杂草有一年生和多年生。种子粒较大的在土壤中发芽深度可达5cm以上;种子粒较小的,土中发芽深度仅为1~2cm,用苗前除草剂控制效果好。
4. 阔叶杂草
又称双子叶杂草,有两片子叶,草本或木本,叶脉网状,叶片宽,有叶柄。鸭跖草虽为单子叶杂草,人们习惯把它划为阔叶杂草。根据它的生命长短可分为一年生杂草和多年生杂草。
5. 多年生阔叶杂草
除种子繁殖外,土中的营养器官如根茎、根芽、块茎等也能繁殖。
6. 早春杂草
这类杂草在春季3~4月份,当温度达4~10℃时,种子即发芽生长,夏季开花结实。这些杂草危害冬小麦、春小麦、油菜、大豆、亚麻等作物。
7. 晚春性杂草
晚春性杂草在4~7月份,当温度在10~15℃时,种子在土中发芽生长,最适温度为20℃以上。这类杂草数量大,种类多,生长迅速,对作物危害极大,是农田重点防除对象。
8. 越年生或两年生杂草
这类杂草需要度过两个完整的夏季才能完成它的生长发育周期。种子繁殖,一般在夏、秋季发芽,以幼苗或根越冬,次年夏秋开花结实,整个生命周期跨越两个年度。但也有春天发芽,当年开花、结实,表现为一年生的习性,如荠菜、看麦娘等。
9. 寄生杂草
寄生杂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寄生在别的植物上,吸取养分而生长。这类杂草种类不多,但危害严重,繁殖速度快,又难防除。所以,列入植物检疫对象。它的寄生部位主要有茎和根,叫茎寄生和根寄生。
10. 莎草科杂草
有一个子叶(种子叶),通常叶片窄、长,叶脉平行,无叶柄,叶鞘包卷,无叶舌,茎三棱,通常空心,无节。主要发生在水稻田。它的种类多,数量多,危害重,农业和化学药剂难以防除。
二、土壤
1. 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矿物质,包括石砾(大石砾、小石砾)、沙粒(粗沙粒、细沙粒、极细沙粒)、黏粒(粉粒、黏粒、胶粒)。土壤黏粒通常带负电荷,其阳离子代换容量较大,黏重的土壤对除草剂吸附作用强,除草剂用量大,疏松的土壤对除草剂吸附作用小,除草剂用量小。除草剂常根据土壤质地确定用药量,土壤质地分为沙质土、壤质土、黏质土、重黏质土。
2. 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反应的强弱,通常以酸碱度来衡量。土壤酸碱度用pH来表示。由于氢离子在水溶液中含量较少,1L中性水溶液在22℃时,氢离子浓度是10-7(0.0000001)mol/L。如氢离子浓度大于10-7mol/L是酸性,小于10-7mol/L是碱性。分级标准:pH小于4.5为极强酸性;4.5~5.5为强酸性;5.5~6.5为酸性;6.5~7.5为中性;7.5~8.5为碱性;8.5~9.5为强碱性;大于9.5为极强碱性。
3. 土壤有机质
土壤中形成的和外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阶段的各种分解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称为土壤有机质。它包括高度腐解的腐殖物质、解剖结构尚可辨认的有机残体和各种微生物体。有机质是土壤固相中最活跃的部分,影响肥力的许多重要土壤属性均与之有关。土壤有机质对除草剂有吸附作用,有机质含量高对除草剂吸附量大,药效降低使除草剂。
除草剂用常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确定用药量,分为有机质含量3%以下、3%~5%、5%以上或5%~8%。
三、施药方法
1. 按施药时间来划分
(1)苗前施药 苗前施药也称苗前土壤处理,包括农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出苗前两种施药方法。
(2)播前施药(PP,preplant) 把药剂施在杂草萌发或出苗之前,控草效果好,药效稳定。春季播种之前或在秋季越冬前施药,施药后需用机械耙地混土,把药剂耙入土中与土壤均匀混合,防止药剂挥发、光解、风蚀,在干旱地区可减少水分、风等因素影响,获得稳定药效。
(3)播前混土施药(PPI,preplant incorporation) 播种前把地整平耙细,施药后用机械耙地混土。秋季施药后起垄的要深耙地,春季播前施药为了保墒,施药后要浅混土,及时镇压。
(4)播后苗前施药(PRE,preemergence) 农作物播种后出苗前施药,施药前把地整好,要求地表无大土块和植物残株,已出土杂草最好用机械除掉,在干旱条件下最好用旋转锄浅混土,起垄播种的地块用机械培2cm左右的土,并及时镇压。播种后最好随即施药,施药晚药效差。
(5)苗后施药(POST,postemergence) 苗后施药是指农作物和杂草均发芽出土以后施药。苗后施药还可分为苗后早期、苗后中期、苗后晚期施药。如大豆苗后2片复叶前为苗后早期,3~4片复叶为苗后中期,4片复叶期以后为苗后晚期。
(6)苗后早期施药(early postemergence) 作物和杂草刚出苗,如大豆真叶期到一片复叶展开之前,稗草、鸭跖草等1~3叶期。
(7)播前茎叶施药(PPF) 作物播种以前,杂草已出苗使用除草剂。
2. 按施药方式划分
(1)撒施法 是将水田除草剂与沙土或肥混合后撒入水中的方法,亦称毒土法、毒沙法、毒肥施药法。可供直接配制后撒施的除草剂剂型有颗粒剂、乳油、乳粉、可湿性粉剂、浓乳剂、干悬浮剂等,配制药土、沙或肥时,每公顷需225kg左右的过筛细土或细沙或不结块化肥,充分拌匀后撒施。
(2)混土施药法 混土施药法是将除草剂施于土壤表面,然后用圆盘耙、耕耘机、旋转锄等农具进行耙地混土,将药剂和土壤均匀地混合,以避免或减少除草剂挥发和光解损失,能在干旱条件下获得稳定药效。
(3)涂抹施药法 利用除草剂的内吸传导性和位差选择性,以高浓度的药液通过一种特制的涂抹装置,将除草剂药液涂抹在杂草植株上,通过杂草茎叶吸收和传导,使药剂进入杂草体内,甚至到根部,达到除草的目的。
(4)定向喷雾施药法 灭生性除草剂和对某些作物敏感的除草剂,只喷杂草而不喷到作物上的施药方法。
(5)苗带喷雾施药法 为了节约成本,在施药时只对苗带进行喷雾的施药方法。
四、农药剂型
1. 可湿性粉剂
易被水润湿并能在水中分散悬浮的粉状剂型称为可湿性粉剂(WP)。可湿性粉剂是由不溶于水的原药与润湿剂、分散剂、填料混合、粉碎而成的。不溶于水的农药原药不能直接加水施用,加工配制成可湿性粉剂后,在水中分散,形成悬浮液,便可喷洒施用。
2. 可溶性粉剂
可直接加水溶解使用的粉状剂型称为可溶性粉剂(SP),又称水溶性粉剂。组分有:具有一定水溶性的固体农药和水溶性填料或极细的水不溶性填料及少量助剂。其有效成分含量通常为60%~90%。此剂型的药效比可湿性粉剂高,与乳油相近。但加工时不需有机溶剂;乳化剂或湿润剂等助剂的用量也较乳油少,包装运输方便;可以加水溶解配制成水溶液喷雾。
3. 乳油
乳油(EC)由农药原药、溶剂、乳化剂经溶解混合而成。是入水后可分散成乳剂的油状均相液体农药剂型。
4. 浓乳剂
浓乳剂(stock emulsions)为水包油型不透明浓乳状液体。
5. 微乳剂
微乳剂(microemulsion,ME)由液态农药、表面活性剂、水、稳定剂等组成,属于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其特点是以水为介质,不含或少含有机溶剂,因而不燃不爆,生产操作、储运安全,环境污染少,节省大量有机溶剂;农药分散度极高,达微细化程度,农药粒子直径一般为0.1~0.01μm,外观近似于透明或微透明液;在水中分散性好,对靶体渗透性强,附着力好。
6. 水乳剂
水乳剂(concentrated emulsion)又称乳状液。一种或多种难溶于水的液体药剂或溶于适当有机溶剂的固体药剂,与少许的水和乳化剂混合,经机械搅拌成膏状或浓的乳浊液。浓度比乳剂高,一般与乳油相近,使用时加水稀释。
7. 水分散粒剂
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WG)又称干流动剂、水悬性颗粒剂。入水后,自动崩解,分散成悬浮液。它具有分散性好、悬浮率高、稳定性好、使用方便等特点,避开了可湿性粉剂产生粉尘,悬浮剂包装运输不便,储藏易产生沉淀、结块、流动性差、粘壁等缺点。
五、农药毒性
1. LC50
是衡量药剂对生物体毒力大小的一个量,是能使某生物群体的半数死亡所需的药剂浓度。LC50剂量单位为:mg/L、μg/L。
2. LD50
是衡量药剂对生物体毒力大小的一个量,是能使某生物群体的半数死亡所需的药剂用量。LD50剂量单位为:mg/kg、μg/kg。
3. 经口毒性
农药经口进入体内,经消化系统吸收所引起的毒性称为经口毒性。通常是人、畜误食或混入食物、饲料中引起中毒。用每千克体重吃进的药剂量(mg或mL)为计算单位,量大可造成急性中毒,量小造成慢性中毒。
4. 经皮毒性
农药不是经口食入和呼吸进入身体内引起中毒,而是经过接触人、畜的皮肤所致。中毒表现在皮肤表面或内吸进入肌肉和血液。经皮毒性最常见的是对皮肤的刺激作用。计算单位也是以每千克体重所用的药剂量(mg)。
5. 急性毒性
是指化学物质一次大剂量或24h内多次对生物体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称为急性中毒。急性毒性危险性大,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6. 慢性毒性
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长期低剂量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染毒期限1~2年。慢性毒性比急性中毒更为可怕,因为常常不易被发现或误诊,耽误治疗。
六、除草剂有效期
(1)半衰期 在农药使用资料中,时常可以见到某种药剂的半衰期是多少天,也就是药剂有效成分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各种农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差别很大。
(2)有效期(持效期) 有效期也称持效期,农药的效果在施用后受气候条件、土壤因素、使用方法等各种影响,使有效成分逐渐失去作用。持效期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多长时间对防治对象仍然有效。有效期长短是选择除草剂使用的标准之一。
(3)残留期 残留期也称残效期,是指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除草剂残留时间差异较大,有些除草剂虽然没有除草效果,但对敏感作物有药害,常称为残留药害。
七、除草剂喷雾助剂
田间喷洒农药时加入药箱药液的助剂叫喷雾助剂(spray adjuvants)。农业生产常用的农药的喷雾助剂可分为四大类,即液体肥料、矿物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植物油型喷雾助剂。
(1)矿物油型喷雾助剂 用矿物油为原料加工的喷雾助剂,优点是在适宜气象条件下有增效作用。缺点是污染环境,在高温干旱不适宜气象条件下无增效作用,对作物不安全。
(2)非离子表面活性型喷雾助剂 人工化学合成非离子表面活性助剂,优点是在适宜气象条件下有增效作用。缺点是污染环境,在高温干旱不适宜气象条件下无增效作用,对作物不安全。
(3)液体肥料型喷雾助剂 液体肥料也称叶面肥,优点是在适宜气象条件下有增效作用。缺点在高温干旱不适宜气象条件下无增效作用;过量使用叶面肥(如含镁、铜、锌等元素的)会造成元素不平衡,从而引起肥害。
(4)植物油型喷雾助剂 用植物油作原料加工的喷雾助剂。特点是增加药效明显,在适宜气象条件下,可减少30%~50%用药量;在高温干旱不适宜气象条件下,药效稳定,增效明显,可减少20%~30%用药量。对作物安全,可减少飘移损失,吸收和传递快,见效快,对作物、环境及人畜安全。
八、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因素
温度13~27℃,空气相对湿度65%以上,风速4m/s以下,在此条件下施药效果好。阴天或晴天在上午8时前,下午6时后为适宜气象条件。
温度低于13℃,高于27℃,空气相对湿度小于65%,风速4m/s以下。在此条件下将严重影响药效,常常无除草效果,应该在夜间施药或施药时加入植物油型的喷雾助剂。
(1)风蚀 苗前施药后遇大风,将土与药剂一起刮走,严重影响药效或没有除草效果。
(2)水蚀 苗前施药后遇大雨(40mm以上),药剂与土一起被水冲走,特别是坡地更严重,上坡无除草效果,下坡药害严重。
(3)吸附 吸附是一种表面反应,吸附作用的强弱取决于除草剂与土壤特性及环境条件。吸附可严重影响除草剂的药效。
(4)淋溶 受水分影响的除草剂在土壤中移动称淋溶。淋溶与除草剂水溶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透性、水流量及pH等有关。在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除草剂可被淋溶到深层,降低药效和造成药害,或积累在土壤下层,或污染地下水等。
(5)飘移 喷洒除草剂药液偏离目标的运动称为飘移。飘移可使除草剂药液偏离目标降低药效,污染环境,危害敏感植物,造成经济损失。除草剂飘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一次性飘移,又称为主要飘移,主要飘移又分为喷幅飘移和长距离飘移;另一类是第二次性飘移,包括挥发飘移等。
(6)挥发 在常温下除草剂施药后暴露于空气中会蒸发或汽化,这就是除草剂的挥发。除草剂挥发可造成除草剂损失而降低药效,或产生药害。
(7)光解 除草剂分子遇阳光发生结构变化和失去活性叫光解。苗前除草剂可使用机械混土的方法防止光解。
(8)温度 温度对植物的呼吸有较重要的影响。温度低于13℃,植物代谢缓慢,对苗后除草剂吸收差,传导差,植物对除草剂代谢能力降低,内吸性除草剂易造成药害;对多年生杂草防治效果差。温度大于27℃,植物代谢旺盛,对除草剂吸收传导快,触杀型除草剂易造成触杀性药害。
(9)空气相对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65%以上,有利于植物对除草剂吸收和传导,除草剂施后药效好。空气相对湿度65%以下,增加除草剂雾滴的蒸发损失,特别是直径小于100μm的小雾滴,严重影响除草剂药效。
(10)风 风直接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影响苗后除草剂的药效。一般喷洒除草剂控制风速4m/s以内。
(11)雨 喷洒苗后除草剂,降雨会将除草剂从叶面冲洗掉,造成明显的损失。一般降雨5mm可把水溶性除草剂冲掉,降雨10mm可把油溶性除草剂冲洗掉。施药时药液中加入植物油型喷雾助剂有明显提高除草剂耐雨水冲刷作用。注意各种苗后除草剂施药与降雨间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