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

哈登

Arthur Harden

哈登(1865—1940),英国生物化学家,1865年10月12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哈登的父亲是一位机械师,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童年时期,哈登经常随父亲到工厂玩耍,看见各种原料经过加工后变成奇特的产品,感到十分新奇。工厂聘有专家,设有实验室,哈登从那里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大学毕业后,哈登被保送到德国埃尔兰根大学深造。当时德国在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大学都蜚声世界。导师看他太年轻,将他分派到初级研究班,研究糖类的发酵。不到半年时间,哈登就能独立完成复杂的生物化学实验并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

1888年,哈登应邀回国,任曼彻斯特大学化学实验室主任,当时他比一些学生的年龄还小,但学生们对这位年轻的老师非常敬重,因为他对研究工作要求非常苛刻。哈登除教授生物化学外,还主持编写生物化学教材,他最大的成功在于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许多高深的科学原理,用日常现象加以阐释,文笔轻松,描述有趣,使高深的科学成为通俗的常识。1929年,哈登因成功研究出糖发酵和酵素的制造程序而获得了最高科学荣誉——诺贝尔化学奖。

哈登所著《发酵学》至今被视为权威性著作。1896年他发表了《道尔顿原子论起源的新见》,1911年他与罗斯科合作出版了《醇类发酵》一书。1912年哈登任伦敦大学生物化学教授。他从事糖发酵研究20多年,他的研究使人们对一切生物体内的中间代谢过程和生物催化剂——酶有了深一步的了解。他还开创性地研究了细菌的酶及代谢,如去甲基酶与甲基组蛋白的作用过程。1913—1937年,哈登还参与了《生物化学评论》杂志的编辑工作。1936年受封为爵士。哈登于1940年6月17日在英格兰白金汉郡去世,享年75岁。

著作:《发酵学》、《道尔顿原子论起源的新见》(1896)、《醇类发酵》(与罗斯科合著,1911)。

奥伊勒-凯尔平

Hans Euler-­chelpin

奥伊勒-凯尔平(1873—1964),瑞典籍德国人,生物化学家,1873年2月15日生于德国奥格斯堡。1895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00年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任教,1906年任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教授,1929年任新建的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23年他对糖发酵过程中辅酶的研究促进了糖及磷酸盐的生物化学研究进展。他研究了辅酶的结构和性质,阐述了辅酶大多具有核苷酸结构,多为维生素和嘌呤碱、含铁卟啉等物质,辅酶的主要功能是传递氢原子或官能团。由酶蛋白和非蛋白质的辅酶组成全酶,两者在一起才能起催化作用。

奥伊勒-­凯尔平研究出维生素B1的化学结构,发现它对神经系统和肠胃具有保护作用,并阐明了多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他还从酶的研究中去解决医学和遗传学问题。为便于研究酶的结构与性能,在电子显微镜下常对酶进行染色,把它与其他组织区别开,他发现酶抑制剂和酶能生成稳定的络合物,这种络合物不仅降低和破坏酶的活力,而且还降低酶促反应的速率。这一发现在医学和农业中有着重要意义,如利用一些对酶起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来抑制和阻止生物化学反应,用这种方法制造农药和杀虫剂。

奥伊勒-凯尔平因对与糖发酵有关酶的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而与哈登共同获得了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奥伊勒-凯尔平于1964年11月7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去世,享年91岁。

著作:《普通酶化学》(1912)、《酶化学》(1920—1927)、《抑制剂的化学特性和生物化学作用》(1950)、《肿瘤的化学治疗和预防》(196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