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科学之路:百年诺贝尔化学奖钩沉
- 叶铁林
- 854字
- 2024-11-04 12:12:29
1907
毕希纳
Eduard Büchner
毕希纳(1860—1917),德国化学家,1860年3月20日生于德国慕尼黑。也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第五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拜耳的学生。他曾就读于德国慕尼黑大学,1888年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基尔大学、蒂平根大学、柏林大学、布雷劳和维尔茨堡大学的教授。他一生从事发酵过程和酶化学的研究,并于1896年取得了重大成果,成为酵素和酶化学的开拓者,无细胞发酵的发现者,成为著名的生物化学家。
1839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utusvon Liebig)已经阐述了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乙醇发酵之前一直被认为是自发的过程,直到1858年,法国化学及生物学家巴斯特(Louis Pasteur)证明发酵仅在活体细胞状态下才会发生,即与生命现象相关,巴斯特将其视为一种生理活动。这种对酵母在发酵过程中作用机理的分歧在1897年后才最终得以解决。
毕希纳纪念邮票
1884年,毕希纳在拜耳的指导下开始化学研究工作,拜耳为毕希纳建立了专门从事细菌和发酵化学研究的实验室。1897年,毕希纳在受控温度下,用沙研磨酵母细胞,制备出能将蔗糖发酵成乙醇的无细胞提取物。实验表明,活泼的酵母细胞不是发酵要素,引起发酵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酵母细胞或酵母菌的存在而是酒化酶的作用。因为离体酵母提取物可产生酒化酶,酒化酶再引起发酵。离体酵母提取物可以与活体酵母细胞一样将葡萄糖转变为乙醇和二氧化碳,这一转变并不依赖于酵母细胞,而是依赖于无生命的酶。
毕希纳的发现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有关发酵本质的争论。毕希纳将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和酶的化学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微生物和生物化学、发酵生理学和酶化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微生物代谢作用的机理,这标志着现代酶化学的开端。
他证明了使碳水化合物发酵的是酵母所含的各种酶而不是酵母本身。还证明酿酶可以从酵母细胞提取,这种酶能使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醇。由于他在微生物学和现代酶化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于1907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毕希纳曾任德国陆军少校,1917年死于罗马尼亚,终年57岁。
著作:《氧对发酵作用的影响》(1885)、《无细胞的发酵》(1897)、《酒化酶发酵》(19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