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聚乙烯醇的结构和性质

3.1 聚乙烯醇的化学结构

聚乙烯醇是白色粉末状树脂。从其化学式可以看出,其分子链上含有大量的侧基——羟基,因此聚乙烯醇也被看成一种大分子多元醇,具有很好的水溶性。正是侧基—OH的存在使聚乙烯醇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聚乙烯醇分子内和分子间均存在很强的氢键,分子间作用力极大,导致其流动性差。

为了确定聚乙烯醇的具体化学结构,格罗斯和雷斯金研究了聚乙烯醇在不同温度下的红外吸收光谱,发现微分曲线有两个最大值:一个在λ≈3.16μm处,另一个在λ≈2.79μm处。在3.16μm的最大值所在区域恰好相当于氢键“缔合”的羟基的振动,而2.79μm的最大值则相当于游离羟基的振动。所以,在聚乙烯醇中,既存在以氢键缔合的—OH,也存在有游离的—OH。在室温下,约70%的羟基处于缔合状态,加热至聚乙烯醇的软化点时,氢键开始被破坏,缔合的—OH数目也随之减少,温度继续升高时,游离—OH的数目增加。茹科夫和列文也用光谱法研究了聚乙烯醇,发现聚乙烯醇光谱中有三条最大值为1.75μm、1.60μm和1.49μm的吸收谱带,加热至50~60℃以上时,光谱发生明显变化。“缔合”羟基谱带(1.60μm附近)强度减低,同时1.49μm谱带吸收增强。聚合物冷却时,自由基的羟基又重新变为氢键缔合,聚乙烯醇高弹态开始出现时表明氢键开始被破坏[1]

Staudinger从有关聚乙烯醇结构的一般概念出发,认为聚乙烯醇的结构是一级化学键结合的单体键节,并提出如下两种结构式:

Staudinger在研究了用高锰酸钾水溶液及浓硝酸中氧化聚乙烯醇的过程后确定,在水溶液中氧化时,可制得少量草酸,而在浓硝酸中氧化时,可制得含微量丁二酸的草酸。他由此得出结论,聚乙烯醇中的主要结构是1,3-乙二醇结构,也就是“头-尾”结构(因为草酸只能由1,3-乙二醇氧化而成,不能由1,2-乙二醇氧化而成)。很多学者已经通过不同的方法证明聚乙烯醇中“头-尾”结构含量占了很大部分。例如,聚乙烯醇与醛反应时,通常多生成不是交联结构的缩醛,这是因为由1,3-乙二醇结构能够生成稳定的六元环之故:

在与草酸二乙酯进行酯交换反应时(将3g聚乙烯醇与10g草酸二乙酯放入装有空气冷凝器的烧瓶内,140~160℃加热1.5h),经过滤、醚洗和干燥后,所得产物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约有8%的羟基被酯化,生成交联键的原因是1,3-乙二醇结构的聚乙烯醇在进行酯交换反应时其分子链生成八元环:

聚乙烯醇的1,3-乙二醇结构也可以从2,4-戊二醇及聚乙烯醇的紫外吸收光谱得到进一步证实。这两种化合物的最高吸收峰均约2754?(1?=10-10m)。以2,3-二醇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它并不吸收紫外线。由此可见,聚乙烯醇的基本结构是1,3-乙二醇。醋酸乙烯酯聚合过程的特性决定了聚乙烯醇的1,3-二醇结构,聚合时,单体与带有增长自由基的链进行的加成反应具有选择性[2]。“头-尾”结构之所以占据主要地位可以由自由基链增长机理加以证明。自由基可能按下列两种方式之一加成单体:

   (3.1)   

   (3.2)   

式中X是取代基或原子(如—OCOCH3、—C6H5、—Cl等)。

如果加成反应是连续进行的,则得到的是“头-尾”结构。增长自由基在反应式(3.1)中加成在没有取代基的碳原子上,在反应式(3.2)中,则不发生这种加成作用。在这些反应活化阶段,一般遵循能量最低原则。因此反应式(3.1)的可能性最大。上述假定从加成选择上说明了“头-尾”结构占优势的原因,同时也得出结论,“头-头”结构和“尾-尾”结构也是可能的,特别是在X为Cl或—OCOCH3的情况下更有可能。换言之,在任何情况下,取代基(X)的稳定效应都不会大到同步使竞争反应(3.2)可以忽略的程度。一般在聚乙烯醇中,约有2%羟基为1,2-乙二醇构型,这恰与马维尔所用的化学测定法得到的结果相近。

Flory也证明了聚乙烯醇是由“头-尾”结构结合而成的,并含有少量的(约2%)1,2-乙二醇(“头-头”结构)链节。后一种链节的存在,是乙酸乙烯酯聚合时单体与增长链偶然发生的异常加成的结果。Flory还提出了醋酸乙烯聚合链生长历程[3]

   (3.3)   

一般自由基反应,由于单体结构的空间效应及静电效应,K1?K2,因此式(3.3)中,式(1)反应占绝对优势,因此聚醋酸乙烯在水解后生成的聚乙烯醇绝大部分是“头-尾”结构,只有少数是“头-头”结构。随聚合温度的下降,“头-头”结构含量减少,不同聚合温度导致聚乙烯醇性能改变的原因是聚乙烯醇分子结构中“头-头”结构含量的变化。早在1954年,林·岗村也证明了聚合温度与头头相接含量成正比。

应当指出,有关文献中还有着关于聚乙烯醇结构的另一些观点,例如,Ushinski认为,聚乙烯醇是具有真正碳链结构的高分子酮式糖结构:

但这纯粹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并没有得到实验证实。

关于聚乙烯醇大分子中的末端基结构,在Staudinger提出关于环闭合假定之后,又有学者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很多学者通过努力希望能够证实聚乙烯醇链端存在醛基,但是经过各种方法的尝试和证明,至今仍不能说明醛基的存在。Clarbe,Blout[4]研究了聚乙烯醇、各种酮和醛以及它们的对位硝基苯腙和水解产物的吸收光谱,从而得出结论,在聚乙烯醇光谱中存在着羰基吸收峰(275~280nm)以及αβ-不饱和酮所特有的225nm附加吸收峰,还用化学法测定了羰基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羰基具有酮的吸收峰性质。山口格在研究聚乙烯醇的变色理论时,通过紫外光谱证明了聚乙烯醇中含有共轭双键。

茨维克(Zwick)总结了30多年来有关聚乙烯醇的化学结构,认为聚乙烯醇具有化学结构不规整性,主要是由于聚合、醇解及热处理等方法不同所致,现列于图3.1和表3.1[5]

图3.1 聚乙烯醇结构不规整性及其产生原因

表3.1 聚乙烯醇结构不规整性

支链形成主要在链增长阶段,醋酸乙烯聚合过程还存在下列两种链转移[5]

(1)分子内相互转移

   (3.4)   

自由基的位置被转移到乙酰基团的甲基部分,因此乙酰基中的氢原子被转移到原来自由基的位置上。

(2)分子间相互转移

   (3.5)   

   (3.6)   

式(3.4)、式(3.6)两反应式的支链与式(3.5)性质不同,前者是链转移于乙酰基上,而后者直接转移在主链上,式(3.4)、式(3.6)两反应式在醇解时支链断裂下来,而式(3.5)在醇解过程中中不会发生断裂,而形成具有支链的聚乙烯醇。

关于支链的存在,迄今尚无直接证明,但通过聚合动力学及溶液性质研究,人们认为支链是通过聚合时链转移而产生的,目前有三种说法:

①认为支链产生于乙酰基上,因此经水解和皂化后支链消失,所得聚乙烯醇的聚合度与转化率无关,因此所得聚乙烯醇基本是线型分子。

②井本将三甲基醋酸乙烯与醋酸乙烯作接枝聚合试验,证明产生于乙酰基上的支链大于主链上的支链,两者相差40倍。

③Wheeler[6]根据聚合动力学分析,证明主链与侧链的支链是同时产生的,他提出六种反应历程,并测定了反应速率常数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