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种经济动物疾病防治大全
- 李典友 高本刚编著
- 4855字
- 2020-08-28 03:09:31
七、孔雀常见疾病防治
(一)孔雀新城疫病
孔雀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状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腹泻、神经机能紊乱以及黏膜和浆膜出血。病孔雀和带毒孔雀是主要传染源,病原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传染。各种龄期均有发病,死亡率很高。
1.症状
本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类型。
(1)最急性型 发病急,病程短,常无特异性症状而突然死亡。
(2)急性型 病禽病初羽毛松乱,精神沉郁,呆立一隅,垂头缩颈,闭目垂翅,体温升高至43℃以上,食欲减退或拒食,渴欲增加,口流黏液;下痢,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少数呼吸困难,发出特殊“咯咯”声。多数病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头颈震颤、头颈转圈、运动系统失调、瘫痪、体温下降。病程2~4天,最后衰竭死亡。
(3)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进行性消瘦,表现为颈、翅、腿麻痹,转圈、活动共济失调,最终死亡。也有本病耐过康复孔雀,但少数有神经症状后遗症,失去饲养价值。
剖检可见病死孔雀腺胃内面乳头突起的尖端或黏膜上有小出血点,有的形成十二指肠直肠出血,肠黏膜尤其是盲肠起始部常有纤维素样坏死。心冠脂肪状出血,部分肝脏瘀血肿大。
2.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在实验室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检查。
3.防治方法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预防本病除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清洁及消毒等预防措施以外,宜选用毒力较弱的新城疫Ⅱ系疫苗进行接种。发现本病及时隔离,早期注射高免血清及抗体制剂有一定疗效。并采取封锁、检疫等措施,病死鸟要做无害化处理,舍用具及垫草应彻底消毒。
(二)孔雀沙门杆菌病
孔雀沙门杆菌病是孔雀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是由多种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鸟和带菌鸟是主要传染源,亦能经种蛋垂直传播。各龄期孔雀都有易感性,但对雏孔雀的危害特别严重。当雏孔雀感染沙门杆菌导致败血症后死亡率很高,而成鸟则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
1.症状
幼孔雀感染发病后,往往呈败血性急性经过,死亡率很高。
急性型病孔雀羽毛松乱,精神委顿,呆立一隅,怕冷,垂头缩颈,两翅下垂,嗜睡,姿态异常,呼吸困难,喘息,食欲不振或废食,渴欲增强,体温升高达43℃以上,常有腹泻,排白色或黄白色稀粪,糊状,污染肛周羽毛,黏糊状粪便干涸后堵塞肛门,以致排粪困难,发出尖叫声,最后衰竭死亡。
慢性型病孔雀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生长发育不良,繁殖率下降,有间歇性下痢。
剖检典型病变见肝脏肿大、质脆,呈绿棕色或古铜色,表面可见散在性灰白色粟粒大病灶;脾肿大瘀血;肠有卡他性出血性肠炎,间有溃疡灶;心包炎和腹膜炎;肺质变实。雌孔雀卵巢卵泡变形,卵膜充血、出血。
2.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在实验室从实质器官如心脏和肝脏中分离到沙门杆菌。而且血清学的检查有助于进行活体诊断。
3.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环境卫生能有效控制本病发生。并对饲料和饮水进行消毒处理。在雏鸟饲料或饮水中加适量预防本病的治疗药物。如可用呋喃唑酮(痢特灵)0.04%混饲7天,或用土霉素0.1%~0.2%混饲5~7天。严重病鸟可用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
(三)巴氏杆菌病
本病又称禽霍乱、禽出败,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禽鸟和带菌禽鸟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主要呈现败血性病症。后备孔雀死亡率和发病率均很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高温潮湿季节易发生流行。
1.症状
病鸟最急性发作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多数病鸟表现精神委顿,缩颈闭眼,羽毛松乱,发热、厌食,口排黏液性流出物,下痢,粪便呈灰白色、黄绿色或绿色,有的呼吸加快、张口伸颈,少数患鸟鼻窦、跗关节发生肿胀,病程较短,多在2~3天内死亡。
剖检可见肺瘀血水肿,气管内黏液增多,喉部黏膜间有点状出血;心外膜和心冠脂肪点状出血;肝肿大,散布针尖大小的黄白色坏死;肠卡他性出血。
2.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在实验室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和实验动物发病试验。
3.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妥善处理病死孔雀与污染物,并用禽霍乱弱毒菌苗进行接种。治疗可用灭败灵2毫升加青霉素5万单位/只,肌内注射,连续3天,同时以0.1%~0.2%土霉素混饲,连用3~5天;严重病例需采取静注补液等对症治疗措施。
(四)链球菌病
链球菌病是由非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病鸟和带菌鸟是本病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饲养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气候闷热潮湿可诱发本病,各龄期孔雀均有易感性,但以幼孔雀发病较为严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1.症状
最急性型无明显病状突然死亡。孔雀发病后的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乃至拒食,口渴。急性病例表现为精神萎靡,呆立毛松,体温高达43℃以上,排便频繁,排出绿褐色或淡黄色的水样便,极度萎靡,严重者呼吸困难,肛门绒毛被严重污染,最终死亡。
剖检:病死孔雀极度消瘦,脱水,脾脏肿大,肝、肺、心出现萎缩,肝被膜下的实质中可见黄色斑点,胆囊肿大,腺胃、肌胃有轻重不同的卡他性炎症,黏膜充血,盲肠扁桃体增大,滤泡有出血点。
2.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在实验室进行。病原检查,采病料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可见短链状球菌,有荚膜。在SS培养基上呈露滴状,圆形,无色,透明,闪光,隆起菌落。在血清肉汤中,液体上部透明,底部有绒毛状沉淀物。该病原能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山梨醇等,均产酸不产气,不发酵甘露醇、海藻糖、鼠李糖、伯胶糖、肌醇及木糖。靛基质试验阳性,美蓝还原试验阴性。在pH 9.6和6.5%肉汤中均不生长。
3.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平时注意保持饲养场地的清洁卫生和消毒,隔离病孔雀,饲料及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和口服补液盐。治疗本病可用多种抗菌药物,如氨苄、青霉素,也可用链霉素或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等810单位/千克体重,1天2次混饮,同时用磺胺二甲嘧啶0.8%~1%拌饲料喂,连用5~7天,连续治疗1周便可康复。
(五)孔雀马立克氏病
本病是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鸡和野鸡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其他多种禽鸟亦能感染发病,孔雀也能感染发病。
1.症状
病鸟精神委顿,头颈低垂或偏向一侧,两肢无力,往往蹲伏在地,不能行走,逐渐瘫痪,有时见脚一只向前一只向后延伸。体温升高,食欲废绝,饮水减少,下痢排出白色稀粪,消瘦,急性病程2~3天,最后衰竭死亡。
剖检可见病鸟坐骨神经、腋臂神经丛的神经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增粗,呈灰白色,神经干横纹消失。肝脏肿大,有灰白色的坏死灶;脾脏肿大,有结节。
2.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采取羽髓含血样品与鸡马立克氏病阳性血清做琼脂扩散试验,见阳性反应可确诊本病。
3.防治方法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平时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各种综合性防疫措施,及时对新生雏鸟用鸡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接种,但免疫期和免疫力效果不够理想。目前,采取在雏出壳待羽毛干后即接种鸡马立克氏病二价或三价疫苗。发现本病流行时,应及时采取隔离和局部封锁,彻底消毒以控制疫情蔓延。对病死鸟做无害化处理,并对病鸟的舍、饮食用具及运动场地进行彻底消毒。
(六)曲霉菌病
本病是由烟曲霉菌、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等多种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疾病。本病发生往往是因孔雀接触环境中霉菌菌丝孢子而感染,主要通过污染空气经呼吸道或饲喂霉变的饲料和垫料潮湿发霉等经消化道感染,也有经皮肤、黏膜伤口感染。主要危害幼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梅雨季节极易暴发。
1.症状
病雏鸟精神委顿,羽毛松乱,垂头、闭目、呆立,食欲减退或废食,饮水量增加,张口伸颈、呼吸困难,摇头甩鼻内分泌物,有的发生眼疾。后期下痢,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少数病例有神经症状,体重减轻。多数出现症状后1周内因呼吸极度困难而窒息死亡。成年孔雀病状轻微。
剖检可见主要病变在呼吸系统。气管及支气管渗出物增多,肺有肉样病变,表面有突出的灰白色或灰黄色针尖大小至粟粒大小颗粒状结节。气囊上面也有结节,结节中心有坏死灶。肝肿大、质脆,表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结节。肠道有卡他性炎症;脾肿大,有黄白色尿酸盐沉积;脑膜瘀血。
2.诊断
根据本病病史、临床症状和病变可做初步诊断。确诊可采取肝病变组织制成压片,上加1滴氢氧化钾溶液,盖上玻片,镜检发现菌丝体孢子确诊本病。
3.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妥善保存饲料,供给新鲜全价日粮,经常更换潮湿发霉的垫物,注意搞好饲养场地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治疗可用6000~7000单位/只制霉菌素混饲,并在饮水中加入0.5%碘液或1∶3000硫酸铜溶液,1天饮水2次,连用3~5天。
(七)球虫病
孔雀球虫病是由艾美尔属的多种球虫寄生引起的一种常规寄生原虫病,各生长阶段的孔雀均可发病,主要侵害雏鸟。地面平养较离地网养者多见。
1.症状
病鸟精神沉郁,眼闭呆立,羽松垂翅,怕冷聚堆,减食善饮,下痢,排褐色糊状恶臭粪便,有时呼吸困难。
2.防治方法
预防要加强饲养管理,主要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勤扫粪便并及时堆积发酵处理,舍内要保持通风,地面平养应改为网上饲养或笼养育雏,控制饲养密度可控制本病的发生。治疗可用青霉素5万~10万单位/只,每天肌注1次,连用3~5天;严重病例10万~15万单位/只,混饮,1天2次,连用3~5天。在投药治疗期间,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3 1~2毫克/只,鱼肝油10~20毫升/千克饲料。
(八)组织滴虫病
组织滴虫病是由组织滴虫所引起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患病后血液循环障碍,病禽头部呈暗黑色,所以又称黑头病。该病的主要特点是盲肠和肝脏形成坏死性炎症,蓝孔雀进入育成期后对该病最为敏感。目前,该病已成为孔雀养殖业的主要疾病,已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症状
病孔雀表现为精神不振,采食减少,羽毛蓬松,两翅下垂,行走无力,卷缩发呆,发病初期排出带有泡沫的淡黄色稀粪,混有血丝,中后期经常排出灰色粪便,有的下痢,恶臭。病孔雀开始体温较高,死前体温下降,闭眼、嗜睡。病程一般为5~15天。
剖检可见病死孔雀大多有以盲肠发炎和肝脏表面圆形坏死灶为主的典型病变。肝脏肿大,质脆易碎,表面有大小不一和数量不等的圆形灰白色或黄色坏死灶,小如米粒,大如绿豆或黄豆,坏死灶中央凹陷,边缘呈现锯齿状稍隆起或散在性存在或相互融合,成大片坏死区。胆囊肿大,胆汁浓稠,呈黄绿色,病变轻微的仅出现肝脏稍肿大,表面有散在的灰色针尖大小或环状坏死点。肝细胞呈灶状坏死,病变中心的肝细胞坏死和崩解,在坏死灶的外周有大量圆形或椭圆形组织滴虫,并有数量不等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肝小叶中央静脉内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圆形淡红色的组织滴虫。盲肠多见双侧显著肿大,为正常的3~4倍,直径达3厘米左右,肠壁肥厚,呈香肠状,肠腔充满不洁的干酪样渗出物,形成凝固栓子,阻塞整个肠腔。剥离栓塞物可见盲肠壁变薄,黏膜及肌层有出血性炎症变化。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黏膜表面出现由脱落的上皮、红细胞、白细胞、纤维素肠内容物混合而成的团块,固有层腺上皮多数变性、坏死溶解,固有层高度充血和出血,并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黏膜表面和固有层中可见大量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的组织滴虫。
2.诊断
从病变孔雀的盲肠栓塞物和肠壁之间刮起少量肠内容物于烧杯中,滴加温生理盐水搅拌使之均匀,吸取上清液1滴,置载玻片上,迅速置400倍显微镜下检查,发现呈钟摆样运动的圆形虫体即可确诊本病。
3.防治方法
将发病的孔雀隔离治疗;笼舍进行火焰消毒及化学药物(百毒杀等)消毒;口服特效抗滴灵,同时饮百毒清,肌注青霉素,以上药物每天2次,对于严重者,应口服补液盐和多种维生素,7天为一疗程,隔3天再用特效抗滴灵巩固一个疗程,对未发病的孔雀用同样的方法预防。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组织滴虫对外界的抵抗力并不强,但可包藏在异刺线虫卵中长期存活,当易感动物吞噬了含有异刺线虫的食物后,组织滴虫逸出,致使发病。所以,圈舍内要经常用消毒剂消除虫卵,还要注重对异刺线虫的驱除。一般使用左旋咪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