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特种禽类常见疾病防治

一、肉鸽常见疾病防治

(一)鸽瘟

鸽瘟又称新城疫,是由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和死亡率较高的传染病。病毒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播。不同龄期的鸽均可感染。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流行性。

1.症状

一般潜伏期为1~7天。病鸽表现精神委顿,翅膀下垂,不食,嗜饮,常下痢,排绿色恶臭稀粪。发病后出现转脖等神经症状,有的发生瘫痪,死亡率较高。

剖检可发现腺胃有出血点、肠黏膜出血、脑炎。

2.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做病毒分离培养,常采用鸡胚或鸡胚单层细胞、血细胞凝集或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技术鉴定本病。

3.防治方法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靠预防。用0.3%过氧乙酸带鸽喷雾消毒,并用0.5%过氧乙酸进行棚舍、环境消毒。同时要在无鸽瘟流行的地区引进种鸽,先隔离2~3周后方可入场与鸽混群饲养,并用鸽Ⅰ型副黏病毒灭菌苗,在隔离乳鸽30天后做预防注射。胸肌缓慢注射,每只注射0.5毫升。注射后一般15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一旦发生鸽瘟应及时捕杀。病死鸽火焚或深埋,病鸽舍及用具必须彻底消毒。

(二)鸽副伤寒病

鸽副伤寒又称鸽沙门杆菌病。本病是由沙门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患鸽和病后治愈鸽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消化道和蛋传染,也可经过呼吸道和眼结膜感染。饲养密度大、鸽舍低温潮湿、营养不良、饲料霉变、不卫生等促使本病发生和流行。各龄期均可发生,发病鸽多见童鸽和乳鸽,死亡率高。

1.症状

病鸽精神沉郁,羽毛粗乱,翅膀下垂,闭目呆立,食欲减退或消失,饮水增加,下痢,排粪呈黄绿色或灰绿色的恶臭稀粪,并含有未被消化的食物。急性病鸽2~3天死亡,慢性病鸽持续下痢,体形消瘦衰竭而死。部分病鸽发生头颈弯曲、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

剖检可见小肠黏膜水肿出血;肝脏肿大呈古铜色,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肾脾肿大,实质器官有灰白色小结节样病变。

2.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及病变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对实质器官分离病原体,在实验室确诊。

3.防治方法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隔离病鸽,消毒鸽场。治疗用环丙沙星针剂肌内注射1周或每5千克饲料加5克氯霉素拌料连喂3天(产蛋期鸽禁用);或用氟哌酸防治,每50千克饲料加12克喂,服连用5天;也可用磺胺类药物治疗,如用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毫升肌内注射,每天2~3次,连注2~3天。

(三)禽霍乱

禽霍乱又称巴氏杆菌病或禽出败,是鸽的一种传染快、死亡率高的传染病。病原是巴氏杆菌。病因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如营养不良、饲料和饮水不卫生。病菌通过病鸽的排泄物污染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童鸽和成年产蛋鸽多见患此病。

1.症状

多为急性死亡不见症状;病程较长的表现为患鸽精神萎靡,羽毛松乱无光泽,弓背缩颈,不愿活动,体温升高达42℃以上,食欲减退或废食,口渴喜饮水造成嗉囊饱满,胃内流出的水恶臭,伴有下痢,粪便稀呈白色或黄绿色,一般2~3天死亡。

剖检见心脂肪、嗉囊积液、有酸臭味,及心肌有出血点,肝肿大呈黑红色,有针尖大小不等的灰白点状坏死。

2.诊断

根据鸽病流行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经过血液和内脏的细菌性检查和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鉴定。

3.防治方法

预防注意消毒,减少应激因素,发现病死鸽严禁在场内乱丢。有鸽霍乱的鸽场,应于60日龄左右注射禽霍乱菌苗预防。若为弱毒活菌苗,可能反应较大,应先注射10~20只,观察7天,视反应情况再决定是否进行群注射,将产蛋母鸽不宜注射;若发现有鸽霍乱,应将病鸽隔离,及时用氟哌酸进行治疗,每50千克饲料加药12克,也可用复方禽菌灵防治,连用5天。或用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毫升肌内注射,每天2~3次,连注2~3天。

(四)鸽鹦鹉热

鸽鹦鹉热,又名鸽鸟疫,是由一种叫鹦鹉衣原体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病鸽的排泄物中含有病原体,干燥后随风飘散,被健康鸽吸入呼吸道,健康鸽就会感染得病。病原体还可从皮肤伤口侵入鸽体,各种年龄鸽均可感染,但本病多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鸽。青年鸽常呈隐性感染。在动物中,鹦鹉的感染率最高,故称之为鹦鹉热。每年5~7月和10~12月是鸽得病的流行季节。该病可传播全群,发病率很高,但死亡较少。

1.症状

病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肛门附近的羽毛常被粪便污染,鸽体消瘦;一侧或两侧的眼结膜肿胀发炎,流出浆液性分泌物;鼻孔内常可见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流出,常引起呼吸困难,胸肌皮肤呈蓝色,急性者常突然死亡。成年鸽的症状一般较轻,而且可以自愈,但也有出现情绪不安、眼鼻流液、衰弱、消瘦、不食和腹泻等情况。少数病例出现颈翅麻痹等神经症状。

2.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做初步诊断。确诊需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或血清学方法检查。

3.防治方法

发现鸽患鹦鹉热时,必须隔离病鸽;鸽舍和用具必须用福尔马林、烧碱或石灰乳进行彻底消毒,深埋死鸽。同时,也要做好管理人员的预防消毒工作,以免感染。病鸽可用四环素或土霉素治疗,每只鸽用10万单位灌服,每日2次,连用数日。预防量减半。青霉素也有一定治疗效果。用量是每只鸽每次5万单位,胸肌内注射,每日2次。大群治疗用水溶性强力霉素饮水,连用5天;也可在每千克饲料中,加入四环素(土霉素或金霉素亦可)0.2~0.4克,充分混合,连喂1~3周,可减轻临床症状进而逐渐康复。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一般5~6周以后可以康复,以后便具有免疫力。

(五)鸽痘

鸽痘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为鸽瘟病毒。病毒经空气传入伤口,通过结痂、唾液、鼻腔分泌物和眼泪传播,鸽接触被污染的饲料、饮水、保健沙和尘埃而感染。鸽群饲养密度越大,传染率越高。该病多见于雏鸽,且死亡率较高,而成鸽死亡率不高。

1.症状

潜伏期4~14天,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及混合型三种,以皮肤和黏膜混合型多发。具体特征如下:① 皮肤型鸽痘可见鸽没有羽毛生长的皮肤上形成痘痂,常见于眼的周围、喙和腿脚上,皮肤出现粟粒状痘疹,开始为灰白色小结节,其后结节逐渐变为棕褐色的结痂,凸出于皮肤表面;若有细菌感染,会使痘痂化脓,一般3~4天后痂皮自行脱落;② 黏膜型鸽痘主要发生在喙部和咽喉黏膜上,病初呈黄白色小结节,逐渐汇合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假膜,有恶臭气体,有不易剥落的积聚物,致使病鸽吞咽和呼吸困难,最后窒息而死;③ 混合型是指在同一鸽体的皮肤和黏膜同时出现上述两种症状。

2.诊断

皮肤型和混合型鸽痘症状显而易见,不难诊断;早期黏膜型鸽痘较难确诊。需通过实验室对病变黏膜组织切片或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后才能确诊。

3.防治方法

预防本病要注意灭蚊,并在雏鸽生后3~5天接种鸡痘疫苗。治疗时隔离病鸽后用浓盐水涂擦,剥去痘痂后再涂上碘酊和紫药水;或用2%~4%硼酸溶液洗涤患部,再涂上紫药水;治疗黏膜型鸽痘可先除去喉部假膜,然后涂上碘甘油,每天2~3次。对于混合型和有严重细菌感染,出现全身症状时,可用0.04%金霉素拌料或每只鸽每天投喂50毫克金霉素(药片或胶囊),连用4天;也可在1升水中加0.08克泰乐菌素,饮用4天。治疗眼部病灶,先将沉着物挤出,然后用2%硼酸水冲洗,再滴入5%弱蛋白银或金霉素眼药水。

(六)鸽软嗉囊病

鸽软嗉囊病又称嗉囊酸酵病,是鸽常见嗉囊病。病因是肉鸽采食了发霉变质的饲料或不洁饮水或过于饱食,消化不良;有的鸽因肠胃疾病引发此病,1~3月龄的幼鸽较为多见。

1.症状

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嗉囊中食物结团。病因是肉鸽过于饱食,消化不良。发酵产气致使嗉囊肿胀,凸出于颈下,触摸嗉囊绵软而有弹性,呼出酸臭的气味,严重者嗉囊肿大,呼吸困难,病后期嗉囊溃烂,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而死亡。

2.诊断

根据鸽嗉囊一直异常膨大、内容物硬实或绵软即可做出诊断。

3.防治方法

预防本病主要是加强饲料管理,禁喂发霉和容易发酵及难以消化的饲料。治疗食料过饱,并喂服酵母片或乳酶生2片(乳鸽1片)等助消化药物,每天1次,连喂3天。用2%的食盐水灌服,并用手轻揉嗉囊中硬团,使之软化。如此几次即可治愈。若上述方法不见效,则用刀切开嗉囊取出积食然后缝合刀口,数日可愈。

(七)肠炎

肉鸽肠炎是一种常见消化道疾病,此病是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发病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如营养不良,饲喂不洁霉烂饲料和饮水或饲料搭配不当或经常变换。此外多种疾病和寄生虫损伤肠黏膜。该病各种年龄的肉鸽均可发生,幼鸽和青年鸽易患此病。

1.症状

病鸽精神沉郁,不爱活动,羽毛松乱,常蹲伏于僻静处,厌食,喜饮水,目光无神,体质消瘦,腹胀、拉痢,拉痢初期粪便带白色或绿色,严重时稀粪变成黏液,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

2.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发病情况综合分析,可做出诊断。

3.防治方法

预防本病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饲料和饮水卫生,同时要合理搭配饲料。治疗:发现病鸽,病轻者可在饲料中掺木炭粉和酵母片,每天2次,每次1片,连服3天;严重病例可用磺胺胍治疗,每次用量为1/8~1/4片,每日4次,连服2~3天;或口服黄连素片,每天2次,每次1片,连服3天;或用抗生素药物(如饮用0.005%四环素或肌内注射庆大霉素)治疗。

(八)有机磷农药中毒

鸽因误食了乐果、敌敌畏、敌百虫等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中毒。

1.症状

病鸽急性中毒往往不表现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一般中毒后表现为嗉囊积液,不食,脚软,口流黏液,瞳孔缩小及反应迟钝,流泪,头颈震颤,呼吸困难,张口喘气。最后常因呼吸中枢抑制窒息而死。

2.诊断

根据吃食及饮水情况与临床症状及病鸽嗉囊中吐出物的检验可做诊断。

3.防治方法

平时加强饲料管理,放飞要注意防止食或饮被污染的谷料或饮水。中毒鸽治疗时可灌颠茄酊1次,喂量为0.01~0.03毫升,或肌内注射氯磷定,每千克体重0.01~0.02克。

(九)软蛋症

雌鸽产软蛋是由于缺乏钙、磷和维生素D所致,多发生于产蛋多的高产雌鸽。

1.症状

软蛋壳,壳不光滑,呈粗糙沙粒状。

2.防治方法

平时在鸽饲料中加入少许陈石灰可以预防软壳蛋,发现雌鸽产软壳蛋时应补充微量元素(如口服钙片)。防治方法为服用鱼肝油,每次1粒,1日2次,连用7日;喂维生素D 1片与消炎片半片,1日2次。

(十)鸽蛔虫病

鸽蛔虫病是由肠道寄生虫蛔虫寄生于鸽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鸽吃了被鸽粪污染的饲料、饮水、保健沙等均可发生蛔虫病;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或缺乏,也会引起蛔虫病。幼鸽感染率高,成鸽多呈隐性感染。

1.症状

病鸽独处一隅,头缩翅垂,羽毛失去光泽,上下眼睑轻微浮肿,眼睑周围毛脱落似戴眼镜,眼睛常闭合,食欲明显减退,有时少食或整天不食,投料时病鸽慢慢接近料槽但不啄食,有时拉淡黄色稀粪,生长发育不良,机体逐渐消瘦,如果大量蛔虫寄生阻塞肠道,病鸽逐渐死亡。

2.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及剖检和粪便检查发现虫体和虫卵可诊断为本病。

3.防治方法

平时要清理鸽粪,并注意不要污染饲料和饮水,鸽舍食槽以及饮水器要经常擦洗,定期消毒,每2~3个月驱虫1次。治疗用驱虫灵,每次用半粒;或用驱虫净,按每千克体重用药40毫克,晚上喂服,连服2晚;也可口服枸橼酸呱嗪,每只每次喂半片(0.25~0.5克),童鸽酌量,碾碎晚上喂服,每2~3个月驱虫1次。大群鸽可按鸽的体重计算用量,将药溶于水或混入保健沙中一起喂。

(十一)鸽羽虱

鸽羽虱又称羽虫,可分为长羽虱、大羽虱和绒羽虱三种。多因鸽舍潮湿、卫生差引起发病。羽虱多寄生于鸽翅膀轴边的羽毛之间。

1.症状

羽虱以羽毛和皮屑为食,因而使羽毛粗乱无光泽,易断开,甚至脱落。患鸽表现不安、失神、无力,鸽体逐渐消瘦。

2.诊断

鸽羽虱肉眼可见,临床症状表现为瘙痒不安,羽毛发生磨损。检查羽毛发现羽虱或虱卵即可确诊。

3.防治方法

搞好鸽舍环境卫生,定期消毒鸽舍、鸽窝、设备和用具。防治方法为:用0.2 %~0.3%敌百虫水溶液供鸽进行水浴;或用杀灭菌酯防治,浓度为1∶2000,可用于药物沙浴。对已产蛋的种鸽,尤其是仔鸽出壳后10天左右,在其窝内撒上少量硫黄粉末可杀死种鸽及其仔鸽身体上的虱子,3天后将窝垫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