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厂区总体布置

在满足生产工艺、操作要求、使用功能需要和消防、环保要求的同时,主要从风向、安全(防火)距离、交通运输和各类作业、物料的危险、危害性出发,在平面布置方面根据功能分区采取对策措施。

(一)按使用功能要求分区布置

1.总平面布置的要求

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应在符合生产流程、操作要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联合多层布置;要按功能分区,合理确定通道宽度;厂区、功能分区及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形宜规整;功能分区内各项设施的布置应紧凑合理。

2.功能分区

(1)生产车间及工艺装置区。生产车间及工艺装置区包括各种工艺装置、设备、建筑物、构筑物、输送管线、中间储槽及泵房等。在进行该区布置时,应将产生高温、有害气体烟、雾、粉尘的生产装置,布置在厂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且通风条件良好的地段,并避免采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布置形式。使用大宗原料、燃料的生产设施,宜与其原料、燃料的储存及加工辅助设施靠近布置,并应位于上述辅助设施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2)动力公用设施区。动力公用设施区包括10kV以上的变电和配电装置、供水装置、供气装置和锅炉房等。总降压变电所应靠近厂区边缘地势较高地段,避免布置在多尘、有腐蚀气体和有水雾的场所,并应位于多尘、有腐蚀性气体场所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和有水雾场所冬季盛行风向的上风侧。氧(氮)气站、压缩空气站宜位于空气洁净的地段,氧(氮)气站空分设备的吸风口,应位于乙炔站和电石渣场及散发其他碳氢化合物设施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乙炔站应位于排水及自然通风良好的地段,并避开人员密集区和主要交通地段。煤气站和天然气配气站,宜位于主要用户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煤气站的储煤场和灰渣场,宜布置在煤气站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3)仓库与堆场区。仓库与堆场区包括甲、乙、丙、丁、戊等各类物品的储存库房、堆场、储罐(槽)、装卸设备以及气柜等。大宗原料、燃料仓库或堆场,应按照储用合一的原则布置,场地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易燃及可燃材料堆场宜位于厂区边缘,并应远离明火及散发火花的地点。甲、乙、丙类液体燃料罐区宜位于企业边缘的安全地带,并应远离明火或散发火花的地点,其地势应较低而不窝风。严禁架空供电线跨越罐区。电石库的布置,宜位于场地干燥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段,不应与循环水冷却塔毗邻布置。

(4)修理设施区。修理设施区包括机械修理、电气修理、仪表修理、机车修理和建筑维修等设施。全厂性修理设施,宜集中布置;车间维修设施,在确保生产安全前提下,应靠近主要用户布置。

(5)生产管理及其他设施区。生产管理及其他设施区包括办公楼、消防站及食堂、宿舍、医院等生活设施。生产管理设施应位于厂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消防站应布置在责任区的适中位置,并应使消防车能方便、迅速地到达火灾现场。消防站的服务半径应以接警起5min内消防车能到达责任区最远点进行确定。

(二)确定防火间距

防火间距的确定,主要是从防止热辐射造成火灾蔓延这个角度考虑的,其次还考虑到灭火操作和节约用地的要求。防火间距主要由下列因素确定:①可燃物质的量;②处理可燃物的工艺条件、物质性质及泄漏的危险程度;③高压装置对相邻装置的影响;④设备本身的价值及对整个生产的影响程度;⑤仪表及控制设施复杂集中的程度;⑥灭火时需要的活动场地。

例如,对具有沸溢特性的重质油品储罐区,其防火间距的确定主要应考虑油品的沸溢特性和储存量;对可燃气体储罐的防火间距,应考虑爆炸火球波及范围及辐射热的影响。

(三)工业建筑内的平面布置

1.厂房的平面布置要求

(1)甲、乙类生产场所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

(2)员工宿舍严禁设置在厂房内。

(3)办公室、休息室等不应设置在甲、乙类厂房内,确需贴邻本厂房时,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爆墙与厂房分隔,且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

(4)甲、乙类中间仓库应靠外墙布置,其储量不宜超过一昼夜的需要量。

(5)甲、乙、丙类中间仓库应采用防火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

(6)丁、戊类中间仓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1.0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

(7)厂房内的丙类液体中间储罐应设置在单独房间内,其容量不应大于5m3。设置中间储罐的房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房间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2.仓库的平面布置要求

(1)甲、乙类仓库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

(2)员工宿舍严禁设置在仓库内。

(3)办公室、休息室等严禁设置在甲、乙类仓库内,也不应贴邻。

(4)办公室、休息室设置在丙、丁类仓库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0h的防火隔墙和1.0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并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隔墙上需开设相互连通的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