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乡村传统文化遗产

乡村中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中国地域广大,56个民族分布广泛,同民族之间由于地域的不同也表现出风俗的差异,构成了丰富多元的乡村文化。在农耕时代,乡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文化的主体,与城市文化并行于社会文明之中。文化风俗是维系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纽带,维系着乡土生活和精神寄托。传统的乡村文化包括乡村地方艺术、日常习俗景观、乡村民俗生活和当地地区或民族的价值观念等。乡村传统文化景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祠堂、集市、剧场、手工艺、特色农业技艺等。

当前的乡村建设无论从内涵还是形式上都更为丰富和多元,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是乡村景观设计的内核,乡村景观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还原一个乡村诗意的现场,营造出一个舒适、慢节奏的宜居环境。日本古川町的濑户川地区为保护、展示当地传统的木匠文化、技艺,专门修建了一座木匠文化馆,使当地的木匠产业得以兴起,许多手艺人回到家乡创业,从而保留了家乡的特色传承。

乡村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种文化形态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态系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民间工艺品:陕西凤翔的泥塑、芜湖铁画;民间音乐:侗族大歌、凤阳花鼓、嘉善田歌、昆曲;民间美术:天津杨柳青的年画、中国木活字印刷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梅花篆字。正如费孝通所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乡村景观设计师应力求创造差异化的乡村文化,体现出不同价值的地方文化特色。

乡村传统文化遗产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它的生命具有源头性,也有流动性,在当前的乡村景观建设中大可以古为今用,取其精华,以时代的眼光去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在新的环境下对文化要自主选择,而不是一味地复古或全盘西化。正如钱穆所说:“中国文化是自始至终建筑在农业上面的。”传统文化中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的认同成为乡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本。